《明朝大丈夫》第683章


景记运输公司每年的收入为四十余万两白银,就是说投资回报达到一成以上,这个回报率是相当高的。
景记运输公司拟把所有的资产折算为三千八百万股,每股价值为一钱银子。其中李景保留三成股份,然后朝廷持一成股份,剩下六成股份出让。
在搞清了股权是什么意思之后,又仔细计算了一下景记运输公司的资产和回报,无数商人纷纷前往京城购买景记运输公司的股权。
要说商人大多是很‘精’明的,景记这块招牌价值一百万两银子看似不合理,但是谁都知道这个招牌的意义,因为这个招牌代表的是李景。如果李景同意让他们使用景记这个招牌,莫说一百万两银子,就算再多,他们也愿意买。
商人们都清楚,要是换个人投资二百八十万两银子开家运输公司,先不说挣多少钱,能不能在全国各地通行都两说,但是有了景记这个招牌就可以通行无阻,这就是景记这个招牌的价值。
这么多商人来到京城购买股份,显然发售的六成股份远远不够这些商人分的,为了购到股份,有商人开始抬高价格,然后又有别的商人开始效仿,于是股价很快被商人们给拉了起来,从最初的一钱银子一股,一路抬到一钱六一股。
最终景记运输公司发售的股份以每股一钱六全部出售,共计回拢现银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两,比预期多了一百三十多万两白银。
看到一日间景记车马行赚了这么多钱,在场负责登记的银行和户部的官员以及公司的账房先生们无不目瞪口呆。而消息传到内阁以后,沈正等人也是大吃一惊,就算抢钱也没有这么快的吧!
不过李景却是知道内幕的,因为抬高股价本就是他安排的。在发售股权的前两日,德包尔向李景建议安排几名商人提高价格购买股权,这样就可以把股价拉起来。
于是李景让沈继先找几名江浙商号的商人,在发售股权当日故意抬高价格,引发商人们竞价,最终把股价拉到一钱六。
李景这样做倒不是为了圈钱,而是想提前把这种资本运作的方法告诉大家。
因为大明现在已经发明出蒸汽机,随着蒸汽机的应用,大明必将进入工业化时代,而进入工业化以后,对资本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这时候让大家知道这种资本运作方法,对大明的工商业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说白了,就是李景要让大明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当然,仅仅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不可能让大家马上意识到资本还可以这样运作,大多数人还无法理解这种运作模式。
不过不要紧,李景名下的产业还有很多,除了酒楼客栈等服务业生意,其余的都属于垄断‘性’产业。
比如说李景开办的工厂,不管是纺织厂还是制衣厂或者是水泥厂,在大明基本上都是独一份儿,至于景记钱庄拥有的资产更是比朝廷开办的大明银行还多。
有了景记运输公司发售股权的成功经验,李景马上开始着手发售其余产业的股权。
于是景记水泥厂,纺织厂,制衣厂接连开始出售股权。在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之后,又开始在各地建立更多的工厂,这些工厂投入生产以后,企业的资产自然随之增加,然后又开始增发股权,就像滚雪球一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景记产业的迅速膨胀深深地震撼了大明的商人们,他们没想到资本还可以这样运作。
不过中国的商人模仿力是极强的,首先那些大商号开始模仿景记的这种模式募集资本,接着是一些小商家联合起来成立公司,然后发售股权。短短一年,大明便有几十家商号成立了股份公司,其中包括沈记珠宝行,沈记商号和沈继先跟江浙商人联合成立的江浙商号。
当然,这种运营模式是有一定风险的,一旦经营不善,那么商人们购买的股权的价值便会缩水。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商人纯属为了敛财,成立一些空壳公司发售股权,购买这样公司的股权,钱基本上等于是打了水漂。
为了能让大家的钱真正投资到发展工商业当中,李景开始对股份公司进行严格审计,如果审查不过关,则不允许发售股权。
这对那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样一来,商人们只会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而投资的结果就是这些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对各自的行业形成了垄断。
而垄断显然是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于是李景又开始成立监察部‘门’进行监督,不允许企业的这种垄断行为。可以说,在大明全力发展工商业的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虽然其中错误不断,但是只要发现问题,马上就进行纠正,倒也没出太大的‘乱’子。而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出台了一部部法令,成立了一个个监管部‘门’,令大明的制度逐渐趋于完善。……50581+dsuaahhh+24843987……>;
第六百九十章 实地考察
内阁签押房,李景伸了下懒腰,长长出了一口气。
“大帅,您累了吧,喝杯茶,歇一歇。”苏衡端着茶杯进来说道。
李景伸手点了点桌子,示意苏衡放下,然后叹道:“要管好一个国家不容易,要把国家发展起来更困难,我现在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
苏衡笑道:“大帅,你要是都力不从心了,那朝中那些大臣们就更不行了。”
李景摇摇头:“我不是谦虚,是真的有些力不从心。平之啊,你应该知道,我推行的那些政策,朝中有很多大臣并不赞同,我既要推行新政,又要跟那些反对的大臣打擂台,实在是有些吃不消了。”
“大帅,那些大臣顽固不化,您不必理他们,其实依学生之见,大帅就应该把那些顽固不化的大臣罢免。”苏衡说道。
李景摇摇头叹道:“平之,你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我们推行新政肯定有人不理解,不理解就会反对,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跟他们解释,让他们明白新政的好处,一味地打压只会让他们更加反对,那时就不是反对我的政策,而是反对我本人了。
另外,我们推行新政不一定都是对的,听听不同的意见是有好处的,而且由于这些人反对,必然会紧盯着新政不放,只要出现错误,他们马上就会抓住,这就能让我们及时的改正错误。所以这些反对的人我们决不能动,不但不能动,还得敬着他们。”
“是!学生受教。”苏衡忙道。
李景笑了笑道:“当然,国家是绝不能‘交’给这些人去掌舵的,不然的话,国家就会重走老路,那我们的这番心血就白费了。所以,我们绝不能让他们掌握实权。”
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李景翻看着桌上的公文道:“这是今年各地报上来的资料,我算了一下,今年全国各地新开店铺上万家,新建工厂一千七百多家,其中大部分已经投产,并且开始为朝廷上缴赋税,今年朝廷的商税至少可以增加一百五十万两,来年肯定更多。
不过这里面又出现一个问题,由于开办了大量的工厂和店铺,很多耕地被占用,同时还有很多农民弃农从工,土地部的人回报,很多地方都出现耕地减少的情况,另外还有些土地耕种不力,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重视。”
“大帅派黄宗羲他们下去考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吧?”苏衡说道。
李景点点头:“如果他们不深入地方掌握情况,如何能给我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解决问题可不能拿着数据凭空想象,要因地制宜才行。”
苏衡闻言默默点了点头。
顿了顿,李景接道:“平之,二月初八是袁先生的祭日,先生去世时我没在身边,周年的时候我忙着也没有回去,三年的大祭我必须去祭拜先生,你给河南布政使倪元璐写封信,告诉他到时我要去睢州祭拜先生,让他准备准备。”
“是!”苏衡忙道。
想了想,李景又道:“另外你再给荣国公徐骥写封信,跟他说我去河南祭拜袁先生,就不能去上海祭拜徐先生了,等后年我会到上海祭拜徐先生,让他不要见怪。”
苏衡闻言急忙点头。
沉‘吟’了一下,苏衡问道:“祭拜袁先生的祭文大帅是自己写还是由学生代劳?”
“我自己写,等我写完你帮我润‘色’一下。”李景说道。
想了想,李景又道:“先生去世时,孔贞运那篇祭文写的很好,这次再请孔贞运先生写一篇碑文。”
“好的。”苏衡应道。
琢磨了一会儿,李景接道:“我这次到睢州,必然会有很多大臣随行,要是取得太多,不免会让徐骥认为我厚此薄彼,我看还是派一些人到上海去,你觉得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