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丈夫》第714章


就像当兵的保家卫国,那些文人却瞧不起当兵的,孰不知,若无这些丘八,他们如何能安安稳稳地‘吟’诗作对?
这些年我们努力提高当兵的社会地位,并且大幅提高士兵的军饷和待遇,以前瞧不起当兵的风气已经大为改观,现在的年轻人都以能当上兵为荣,包括一些文人都开始投笔从戎。
既然我们能改变当兵的社会地位,为什么不能改变捕快的社会地位?然后我们再提高捕快的薪俸和待遇,慢慢人们也会以能当上捕快为荣。”
见黄道周有些不以为然,李景笑道:“幼平兄,我知你不大赞同我的做法,不过你现在乃是内阁大臣,考虑事情要顾全大局,不能再用以前文人的眼光看问题。”
黄道周忙道:“是,谨遵大人教诲。”
李景笑了笑道:“幼平兄,咱俩都是节寰公的学生,你不用客气,称呼我的字便可。”
黄道周忙道:“不敢,不敢,可不能‘乱’了尊卑。”
李景笑着摇了摇头,端起茶杯,又摆手示意众人喝茶。
饮了口茶,李景放下茶杯,然后接道:“我是这么想的,刑部掌管天下刑名之事,而捕快乃是实际执行者,既然如此,捕快便该纳入刑部管辖范畴,不该由地方官员随意在民间招募,应该由刑部统筹安排,你们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连忙点头。
见众人没有异议,李景笑了笑道:“当然,捕快维护的是地方治安,还是要听从当地的官府的管理,也就是说捕快是刑部和地方官府同时管理,刑部要尊重地方官府的意见。不然的话,又会出现别的问题。”
众人忙道:“大帅想得周全。”
李景接道:“既然大家没有意见,那就这么定了。俊扬,接下来就是你的事情了,我要你对全国的捕快进行一次大考核,不合格的全部裁撤。”
虞乐亭看了眼手里的材料,沉‘吟’了一下道:“大帅,我估计能过关的人不会太多,这样一来各地的捕快人手肯定不足。现在刑部没有人手,您又不许地方官府自行招募,总不能让地方官府没人办差吧?”
李景点点头:“这一点我已经想到了,我是这么想的,现在国内各省的流寇土匪基本上已经肃清,继续在地方驻扎部队的意义已经不大。
我想把一部分地方部队转到地方担任捕快,这样既解决了捕快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减少地方部队的人数,减轻朝廷的负担。我算过了,每个省大概有一百来个县,一个县安排个一两百人,如此地方部队的人数就能削减大半。
至于剩下的部队一部分转为主战部队,分配到各个战区,一部分继续留在地方用以应对突发事件,至于留多少根据各省的情况来定,不过最多不能超过五千人。”
高奇沉‘吟’了一会儿道:“这样的话,那各省就不必设将军了,还有那些中高级军官也需要另行安置,可是如果全部安排到军队当中,那军队军官的人数恐怕就有些过多了。”
李景点点头:“说的不错,不过这一点你不必担心,我们要改变捕快以前的作风,必须让他们遵守纪律,我打算对捕快进行军事化管理,因此那些军官还是用得着的。
恩……我刚才说的不太清楚,你们可能没听明白,我再跟你们仔细说一下关于捕快纳入刑部以后的架构。”
喝了口茶,李景接道:“我打算对捕快实行六级管理制度,最高一级当然是刑部,以下依次为省,府,州,县和乡。乡级为最基层,要服从县级的管理,县级要服从州级的管理,以此类推,最后普天下的捕快都由刑部管理。
按照军队的管理模式,那么乡一级的捕快等于是士兵,捕头相当于什长,县和县级州的捕头相当于百长,管理乡一级的捕快和捕头,州府一级的捕头相当于千总或营总,管理下属所有州县的捕头和捕快,省一级的捕头相当于参将或是副将,管理全省府州县的捕头和捕快。至于最高的刑部总捕头,那就相当于将军了,全国的捕快和捕头都是他手下的兵。”
高奇闻言猛地一拍大‘腿’:“大帅高明,这样一来,那些军官就可以安置了,而且便于对捕快进行管理。”
李景笑了笑:“这有什么高明的。”
虞乐亭叹道:“这法子看似没什么出奇之处,难的是能想到用这个法子,以军纪对捕快进行约束,那些捕快自然不敢再行不法之举。”
李景摇摇头:“关键是提高捕快的收入和待遇,让他们不舍得丢掉这份工作。要是还给以前那点儿银钱,别说捕快,就是当兵的也会造咱们的反。”
“大帅说的是!”虞乐亭忙道。
李景摆摆手,正‘色’道:“俊扬,现在捕快的问题太多,整肃捕快队伍已经刻不容缓,此事事关朝廷的声誉,事关老百姓对朝廷的信心。你可一定要给我抓好了,你给我拿出当年整肃贪官的魄力出来,凡是违法‘乱’纪的,全部给我逮捕下狱问罪。然后对捕快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全部裁汰,你裁撤一批,高奇就会从地方部队给你补充一批。”
“大帅放心,两年之内,下官要是没有按照大帅要求做好这件事,自请大帅革去下官的官职。”虞乐亭郑重道。
李景点点头:“好,那咱们就以两年为期,到时我看你的成绩。”
说完,李景转头看向黄道周:“现在我说说礼部的事。幼平兄,近几年你一直在国子监,‘玉’衡先生(孔贞运的号)卸去科学院之职以后,亦由你接任。我跟你说实话,其实长庚先生(宋应星的字)比你更适合担任科学院的院长。不过长庚先生不愿做那些务虚的事情,另外我考虑到你是文人的领袖,想让你亲眼看着科学院为大明做出多大的贡献,然后通过你改变文人的一些陈腐观念,这才让你接任科学院院长之职。”黄道周忙道:“我明白,‘玉’衡先生离职的时候跟我认真说起过这件事,其实‘玉’衡先生当初对科学院也是不以为然,但是在科学院待了一段时间以后,亲眼看到科学院研究出的那些东西,‘玉’衡先生终于改变了对科学院的看法。‘玉’衡先生临走时再三‘交’代于我,科学院乃是大明的未来所系,让我一定要看顾好科学院。”……50581+dsuaahhh+25665269……>;
第七百二十章 百年树人
李景笑着摇了摇头:“大明的未来所系不在科学院,而在国子监和各级学府,管子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更新好快。只有这些学府办的好了,为大明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大明才能日渐强大。至于科学院,乃是国家给这些人才提供的研究之所。所以,你今后的工作重心就是狠抓教育。
那我们应该如何育人呢?首先当然是道德修养,一个人没有德是不行的,不管是做官还是做人,都要有德。但是道德这个东西不是说我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说我有道德修养了,自古以来那些无德之人饱读圣贤之书的不知凡几。
所以,我认为道德修养最终还是要靠个人,我不建议学校整日教授那些四书五经,儒家的学说学生们理解就行。
然后我希望学校能够因材施教,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让他们学什么,你看看科学院里面那些人,哪个不是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儿?正因为有兴趣他们才有创造力。”
黄道周听了默默点了点头。
李景对儒家学说尊重但并不推崇他是知道的,李景能把道德修养放在育人的首位,并且同意学校教授儒家学说,黄道周已经很满足了。
而对李景提倡的因材施教黄道周则极为赞同,黄道周虽是科举出身,但思想并不死板,黄道周不光是儒学大师,书法大家,他还‘精’通天文历法数学。后一项如果不是兴趣所在,是不可能‘精’通的。
也正因为黄道周思想不死板,李景才将他提为礼部尚书,进入内阁。
但是黄道周是个学者型人才,他只适合研究学问,只适合教书育人,跟宋应星和孙元化一样,官场上的东西他是搞不明白的。
只是宋应星和孙元化跟黄道周又有不同,宋应星和孙元化搞的是实学,而且是亲自动手研究,宋应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或者是在矿山,只有在汇总研究心得的时候才会回京,然后利用这个时间到国子监授课。
孙元化也是如此,孙元化几乎是一年到头都在军工厂,只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会都科学院跟人‘交’流。
黄道周研究的是学问,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子监,所以黄道周更受到文人的推崇。
在正因如此,李景在黄道周上任伊始,便把教书育人的重任‘交’给他,至于杂务,李景自会安排人帮黄道周分担。
端起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