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151章


怕刘秀的官员纠缠,老周干脆带着自己的老婆躲到了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但是由于刘秀大力推进选贤任能、征求隐逸的措施,有关部门不敢懈怠,还是想方设法三番五次地找他。
老周很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来到京城。
刘秀召见时,老周布衣单衫,潦潦草草地穿了一身短打扮进了朝廷大殿。
老周很随便,见了当朝皇帝虽然也下跪叩头了,但他并不寒暄,上来就大声说自己是山民村夫,莽汉布衣,不谙政务,不想做官,只想好好地当自己的老百姓。
他连声要求,说自己愿意坚守志向,请求朝廷放自己回去,成全自己。
刘秀见他这个态度,觉得强扭的瓜不甜,就当场答应了他的要求。
就在这个时候,博士范升看不下去了,上奏认为周党罪当大不敬,应该严加惩处,以做效尤。
范博士是很有文学才华的,在上书里引经据典,说许由、巢父不应尧帝召唤,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人家尧帝和周王照样成就王道。而周党等人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徒有虚名,夸大求高,其实是大不敬。
他说自己愿意在云台下面跟周党考试,比赛一把治国之道,如果周党败了,就依法治他的罪。
刘秀看了范博士的上书,想想周党的言行,不由得感慨万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纷纭世事,不了了之。他立即把范博士的上书拿给朝廷核心班子成员看,同时下诏表明自己的态度,原文如下:“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许遂所志。”
太原周党跟伯夷叔齐一样,都是可以理解的,人各有志,各遂其愿吧!
范博士固然忠诚可嘉,但他不知道,刘秀雄主天下,无论对敌对友,并不想争一时之短长,而是要用极大的诚心招揽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人心。
老周接诏,立即带着老婆回到渑池,继续隐居,治学著书,颐养天年。
当地人敬重这位超凡脱俗的文人,立祠纪念,四时不绝。
再看几位高士的精彩表现,他们就像文化原野上的树,能够恣意生长,也说明生态良好。
刘秀称帝后倡导经学治国,也非常重视用经¨én én hū ū¨学来教育和栽培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在皇太子刘庄身上,刘秀寄予了自己全部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理念,给他安排的老师自然是要层层筛选,万里挑一。
有个读书人名叫何汤有幸担当此任,刘秀对他很满意,任命他为虎贲中郎将,专职给刘庄讲授《尚书》。
有一次,刘秀假装随意跟何老师聊起家常,问何老师的老师是谁。
何老师如实回答,说是桓荣。
这时桓荣年已六十多岁,正在大司徒手下担任一般文职干部。
刘秀求贤若渴,立即下令召见老桓。
桓荣很快赶来,刘秀请他马上就给自己讲授《尚书》。
这当然是桓老师的长项!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讲起来滔滔不绝,十分生动流畅。
刘秀听着非常解渴,非常过瘾,非常佩服,当即下令任命桓老师为议郎,赏钱十万,让他进宫专门教育太子刘庄。
对于桓老师这样的饱学之士,刘秀从内心里是极为敬重的。在给刘庄讲课的同时,刘秀还专门安排桓老师给朝廷高级干部讲授经学,每次朝廷开大会时都讲。而每次桓老师讲完,刘秀都觉得颇有新意,赞不绝口,感慨跟桓老师相见恨晚。
不久,恰逢太学里《尚书》博士出缺,刘秀打算让桓老师担任。
桓老师一听说刘秀有这个意思,立即对刘秀叩头谢恩,诚心诚意地说:“臣学识浅薄,各方面都不如臣的同学郎中彭闳和扬州从事皋弘。”
出于对知识型干部的重视,也出于对桓老师学识和人品的赏识,刘秀当场表态,立即任命桓老师为太学博士,同时重用他推荐的这两位干部,任命为议郎。
有一次,刘秀轻车简从到太学私访,正赶上博士们在开教研讨论会。
刘秀悄悄地躲在一旁观察。
会上,博士们就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大家都放开了说,必要时还喊一喊,唇枪舌剑,脖粗脸红,很是热闹。
唯有桓老师衣冠整洁,端庄大度,不卑不亢,态度谦恭有礼,语言清晰流畅,阐发观点有理有据,说明主张以理服人。
在座的十几位帝国顶尖学术泰斗之中,桓老师表现出的水平、风度好极了!刘秀对桓老师的表现极为满意,当即出来参与大家的活动。
有帝国一哥参加,博士们非常兴奋,这个教研讨论会立即演变成一个联欢会。
刘秀吩咐奏乐,击磬,话话家常,谈谈学术,火药味儿十足的学术辩难成为人情味十足的茶话联欢。
不久,又有一次,刘秀举行朝会,桓老师也参加了。
安排完工作以后,刘秀正在兴头上,下令赐给大家一些很好的水果,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专家学者,见者有份。
不过,大家都是生怕别人要吃自己的这份儿似的,接过来就立即揣进怀里,唯有桓老师不慌不忙,双手接过来捧着,从容不迫地拜谢皇上。
刘秀很高兴,指着桓老师称赞不已,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家啊!”
从此,刘秀对桓老师更加敬重了,跟刘庄爷俩儿虚心地向桓老师请教学问,经常留他住在刘庄的太子宫里。
后来,桓老师先后担任太子少傅、太常,位列九卿。
刘秀把培养太子的重任交给桓老师,桓老师殚智竭力,全心全意地教育和匡正太子刘庄。
刘庄跟随桓老师研习经学九年,无论是学识才智,还是为人处世,都深得桓老师真传。桓荣成为继刘秀、阴丽华夫妇之后,对刘庄影响最大的人。
刘庄后来继承刘秀之位成为汉明帝,史载他内外兼修,勤奋敬业,贤明干练,是公认的一代明君,这显然也是与刘秀的苦心择师和桓老师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的。
驭人番外篇之一:“解经不穷戴侍中”
在选贤用人上,刘秀时期可谓逸闻轶事不断,挑几个重点人物给大家介绍一下。
戴凭,汝南郡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自幼喜欢学习,苦读经学,16岁时即作为饱学之士,被郡里推荐参加太学博士的竞争,被刘秀任命为《京氏易》博士,任职郎中。
他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干部,也非常有性格。
有一次,刘秀主持朝会,与会的高级干部、学者们都就坐了,唯独老戴还站着。
刘秀有点不明白,就问道:“老戴,你怎么不就坐,什么意思?”
老戴不慌不忙地说:“到会的博士们讲经都不如臣,却坐在臣的上席,所以臣不想坐。”
他的意思很清楚,朝会安排自己的坐席跟自己的实际学术水平不相符,或言之,朝会安排的各位博士的坐席跟相应的学术水平不相符,自己宁愿站着也不想坐。
刘秀听了,觉得这哥们儿实在太有意思了!
这时候的刘秀已经坐稳了天下,声望和权威如日中天,他在督促大臣们干活儿时也非常严肃、严格和严厉,顷刻间就可以对大臣们生杀予夺。
在刘秀面前发飙,无论是多么高级的干部,还是多么显赫的戚贵,都是不敢的。
不少高干因为工作不力,他说一句话,有关部门立即就给免了,侍卫们拉过来就给扁了;不少勋贵,昨天还在作威作福,招摇过市,他稍作安排,今天,大不了迟一点在明天,有关方面就给他革职削爵降薪了。
总之,刘秀身处九五之尊,看人识人的功夫极为精深,往那儿一坐,不怒而威。他的最高权力加上最高水平,足以把所有人镇住。在刘秀的朝廷发飙犯戗,他不是脑子进了水,就肯定是性格上很另类。
老戴属于后者。
听了老戴的回答,刘秀立即把他和各位博士、专家学者召集到自己的面前,说,趁此机会,朕提出几个经学上的重点问题,大家解析一下,当着各位负责同志的面,看看到底谁解析得更好,谁的水平更高。
在召开重要会议前先学习理论,不知道这是不是刘秀先启其端,但肯定是刘秀做得最认真。
史家并没有详细记录这次朝会辩经的场面,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刘秀提出的问题水平不低,各位学者也都各展其才,但老戴发挥极佳,解答得体,抢尽风头。
刘秀对老戴极为赏识,随后就任命他为朝廷办公室主任(侍中),多次跟老戴讨论自己为政的成败得失。
老戴虽获一哥特别的欣赏和重用,但从不趾高气扬,沾沾自喜,未见他在这方面任何不良的记录。他忠于自己的职守,尽心尽力地把朝廷交给的每一项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