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154章


刘秀一登基,就从制度上、用人上、查办重大案件上等多方面着手整肃吏治,首要之举就是恢复并且根据社会政治现实不断完善监察制度。
秦和西汉的前中期,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监察体系就比较完整了,主要负责人自上而下依次是御史大夫、监郡御史、郡守、县令长。
汉武帝刘彻时在全国设13部刺史取代监郡御史。
到了汉成帝时,他只顾得荒淫玩乐,国柄掌握在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王莽爷儿几个手里。
作为私心极重的猎狗,王莽等既想让人们说自己是顺从猎人的,勤勤恳恳的,又从内心里对猎人的监管恨之入骨,就来了个不动声色,狠狠地玩了猎人一把:下了猎人手中的枪!
王莽等人把帝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明升暗降,晋升为三公,地位待遇提高了,经常参与朝廷的一些礼仪性活动,监察权却大大被削弱了:你就这样跟着皇帝玩,其他事少管点吧!
本来,在秦和西汉的前中期,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弹劾百官,等于是副丞相,但比丞相跟皇帝的关系更为密切:丞相是干活儿的,御史大夫是管人的,而且经常按照皇帝的意图去整治人。
刘秀登基后,没有恢复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责,而是建立起以御史中丞为最高长官的监察体系。
御史中丞本来是御史大夫的常务副职,现在刘秀赋予他独立领导全国监察系统的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权力。
可以说,从朝廷到皇宫,从中央到地方,除皇帝本人外,凡是朝廷命官,都属于御史中丞监察。
也可以这么说吧,在帝国皇帝的领导下,尚书令负责带领中央和地方各级干部干活,是管事的,相当于前朝的宰相、丞相,而御史中丞是负责监察包括尚书令在内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干部为人如何和干得怎么样的,是管人的。
朝廷有重要会议和活动时,御史中丞与尚书令、司隶校尉位高权重,可以区别于其他高级干部,享有专席独坐的权利和待遇,称为“三独坐”。
在中央除了位高权重的御史中丞,在地方,郡县主要负责人也实行一岗双责,并且形成制度,郡太守、县令长既是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和司法长官,同时也是监察长官,负责对辖区官吏的全面监察。
郡守定期(一般是春季)或不定期视察属县、属国,颁布政令,劝民农桑,提倡教育,慰勉孝子,选拔人才,接受信访,平反冤狱,但其主要任务还是考察干部和整顿吏治。
这时候,对于违法乱纪的县令长、列侯和其他干部,郡守可以立即给予逮捕治罪。
协助郡守工作的专职监察干部是郡督邮,除了服务和接受郡守安排的工作,他还在每年定期(一般是秋冬季)或不定期对辖区进行巡视视察。
县令长的监察工作跟郡守类似,设专职监察官廷掾开展工作。
这样,刘秀以极大的诚心和决心来恢复和完善帝国监察体系,效果是显著的。
这种监察体系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监察工作和监察干部地位高,权力大,报酬高;二是从中央到地方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别、多层次监察,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也便于对这项工作本身的领导和监督检查;三是实行日常监察跟定期巡察相结合,专门机关的监察跟封疆大吏一岗双责相结合,提高了监察效能。
如果把各级干部跟监察机关比喻成猎狗跟猎人的关系,刘秀就力挺猎人,大力加强猎人队伍建设,给猎人提供了包括猎枪在内的很好的工作条件,猎狗们要是想耍滑头,玩猫腻,偷偷把猎物往自己的窝里叼,是非常困难的,成本和代价也是非常高的。
刘秀大胆使用一批干吏从事专职监察工作。
监察干部权力大,责任大,对整肃吏治、推进工作的影响也大,刘秀极为重视,选派高素质、作风硬的干部担任,并且支持他们大胆工作。
这样的一大批监察干部胸怀饱满的政治热情,爱憎分明,自律严格,求真务实,言行必果,他们通过艰苦的努力澄清了吏治,转变了政风,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稳健有序地开展。
杜林同志是以一代通儒的身份担任刘秀王朝侍御史的。
当年他宁愿砍头也不跟隗嚣玩,威逼利诱不能改其初衷,历尽千辛万苦逃离隗嚣的魔掌。刘秀很钦佩他的学识和德才,征召并委任他担任侍御史。
这是一位典型的杰出的知识型干部。
老杜学识极为渊博,他熟读经史,明了章句,察古知今;他品行极为高洁,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自律严格,无论在西州隗嚣那儿还是在刘秀这儿,从不为权贵和个人利禄折腰;他威信极为崇高,从贩夫走卒、草莽强盗,到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对他的私德和公德都无比推崇!
刘秀是慕名征召他的。起初,刘秀亲自考察他。
一次,在洛阳,这两位知识型君臣展开长时间对话。
刘秀问及经学典籍、天文地理、前朝旧事以及隗嚣统治下的西州地区的情况,老杜都据实回答;谈及天下大势和治国方略,老杜也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刘秀非常高兴,十分满意,对老杜极为敬重,当即赏赐他很多车马衣裘和金银财物。
就在刘秀考察老杜的同时,老杜也在考察刘秀。
过去他对刘秀只是久闻大名,现在经过近距离接触,他被刘秀的君王气质、人文素养和恢弘大度所折服。
过去为了避难,老杜跑到西州地区,曾经宁死不要隗嚣的食禄,隗嚣为了请他出来做官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也最终没能奏效。现在见到刘秀,老杜明白自己遇到了明君,决定跟着刘秀干,就欣然接受了刘秀的任命和赏赐。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老杜跟刘秀的学术思想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刘秀大力提倡今文经学。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犹饿死”,由于刘秀本人的大力提倡,特别是他登基后立即给予制度保障,学好今文经学可以做高官得实惠,所以,大家对今文经学大加青睐,而古文经学却乏人问津。
而老杜是学习、研究和传授古文经学的。
作为一名真正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学者,老杜无论年少时,还是后来到郡机关上班,无论在逃难避乱中身陷强盗的围攻,还是在西州隗嚣的威逼利诱和刺杀之下,他都手不释卷,经常认真研读经学,在彻悟理论、俯仰天地中神交古人!
老杜到刘秀的御史台上班之后,一些学者、学者型官员,甚至郑兴这样的著名大儒都慕名前来,要求拜他为师,学习古文经学,他高兴地答应了。
一天,老杜给卫宏等人讲学,拿出一卷他过去在西州得到的用漆写的《古文尚书》,让大家认真研读。
由于秦始皇的毁坏残害,长期不被官府重视,特别是由于即使学好了也不能升官发财,古文经学的师资和教材都跟学生一样奇缺。
这卷书是他的宝贝,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绝境中,他也经常拿出来琢磨。
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曾经在兵荒马乱中漂泊,总是怕一不小心把这卷书弄丢了。我没想到今天能够遇到你们,希望你们把它妥善保管,把它流传下去,发扬光大。学习古文经学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既然选择了,就希望你们不要后悔,不要懈怠,坚持下去。”
卫宏等人听了,更加重视古文经学。
正是老杜的大力倡导,加上郑兴、卫宏等学者身体力行,古文经学逐渐扩大影响,登堂入室。
难能可贵的是,刘秀的学术思想跟他的政治主张一样,非常宽容。刘秀在大力推崇今文经学的同时,也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度,允许和尊重古文经学的继承发展。他甚至还在公元28年1月主持过最高规格的会议,研究是否把它确立为官学,后来也多次安排有关人员研究过类似的议题,专修古文经学而走上仕途并且步步高升的也不乏其人。
必须说明的是,刘秀强化专职监察力量,并不仅仅为了查办案件,惩治干部,更重要的是,他寄希望于这种监察力量能够首先发挥校正施政行为、保障政策执行的职能。这在他重用古文经学大儒老杜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有一年,朝廷研究建立郊祀制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非常重要的制度,是历朝历代彰显国体政体、宣布政治主张、表明政策导向、安排重大工作的平台和载体,是很有讲究的。
刘秀安排朝野各级干部,朝廷各有关方面认真研究,拿个方案来看看祭祀谁。
大家经过认真的反复的研究探讨和商量,除了杜林没有明确态度外,一致向刘秀建议:周朝郊祀后稷,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