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吉祥》第403章


能得跻身于统军大将之列者。有几个会是脑子不开窍的笨人?诸将面面相觑,心下震惊之余,一时尽皆默然不语:南楚新灭,数十万将士心目中宛若军神的大帅,只三言两语的打了个招呼说走就走。世人皆知卫飞扬是大帅的结义兄弟,同时“奉旨回京”。世上哪儿有这么凑巧的事?……这里面的水很深啊!
杨致卸任,叶闯接任,看似在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论之前的职衔、资历,轮也该轮到他了。若单论能力。卫飞扬或可与叶闯一争。可谁让他是杨致的结义兄弟呢?沈重是杨致的大舅子,陈准亦与杨致有旧,你当皇帝是傻子么?别的暂且不说,杨致与卫飞扬不走。他俩谁都没戏。
升帐过后,杨致与卫飞扬都是一身轻松,二人相约当晚在中军行辕汇合歇宿,以便明日一早结伴赶路。
既已决定走人,铺排再大的排场都是白瞎,倒还省得落人话柄。卫飞扬只带十名亲卫回京。杨致在征询了马运、马扬的意见之后,连同他们兄弟在内,也只带十名亲卫。马氏兄弟之前均有校尉职衔,没必要留在这里给叶闯添堵,回京放到禁军至少可以混个偏将,也算对得住马成当初的托付了。
正月初二日辰时时分,杨致与卫飞扬整点行装,也没打算惊动任何人,准备就此离去。孰料刚一走进辕门,碰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叶闯。其余诸将及一应军士,尽皆整齐划一的单膝跪列两旁!
叶闯全身戎装,神色凝重的手捧一面杨字帅旗,单膝跪呈杨致,朗声道:“末将叶闯谨率全军将士,为大将军送行!”
叶闯身后所有将士,齐声高喊道:“我等恭送大帅!杨大将军威武!夏军威武!”
杨致眼眶一热,连忙上前伸手相扶道:“叶兄,你这是作甚?快快请起!”
叶闯不为所动,依然高举杨字帅旗:“杨大将军威武!夏军威武!”
卫飞扬凑近杨致,小声道:“这是军中恭送统帅卸任的最高礼仪,三哥切勿轻慢!帅旗上有诸多将佐签名,类似于地方官离任之时,当地百姓奉送的万民伞!你若不受之而走,所有将士均会长跪不起!”
杨致肃然接过帅旗,裣衽长揖一礼:“诸位将士们,杨某多谢了!多谢了!”
叶闯起身之后,又牵过了杨致的坐骑:“末将请为大帅牵马坠镫,恭请大帅上马!”
杨致就算再怎么不懂军中规仪,也知道叶闯完全没必要为他牵马坠镫。今日的送行场面,迟早会传到皇帝耳中。从任何角度来说,对叶闯都没有半点好处,可他偏偏就这么做了!管你他妈是奸也好,恶也罢,能做这个地步,足矣!
叶闯从征楚大将军行辕为杨致牵马出城足有十里。这还不算,沿途近百里驻守的夏军将士尽皆夹道跪送,尽皆高呼:“我等恭送大帅!杨大将军威武!夏军威武!”
第403章决意奉陪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自古以来便是诸多统兵将帅心目中难以企及的奋斗目标。
统军伐灭疆域、人口、国力比大夏尤胜一筹的南楚,虽然历时近三年,耗费钱粮数千万两之巨,但战损兵力仅与突厥之战大致相当,且迫使巴陵与长沙两座重兵驻守的坚城不战而降。这样的赫赫战功,非但是大夏开国以来第一人,史书所载也是罕见其例。
于是乎,自浴血大漠一战成名之后,杨致又一次走上了神坛。只不过第一次是在老皇帝的亲自指示下精心包装,官方隆重推介,第二次则完全是由心怀英雄情结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众口相传。
长沙与长安相距两千里之遥,一路走来,已有好事者将杨致诸如插旗入石为誓、亲身斩将夺旗、运筹帷幄迫使巴陵、长沙不攻自破等等光耀史册的事迹,编成了评话在市井街肆间大肆演绎,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从南往北迅速流传开来。
对杨致的敬称,几乎是一日三变。由杨侯爷,到杨大将军,再到杨大帅,最新流传的版本甚至连辈分都大大见涨,无论男女老幼,一概称之为“杨爷爷”!杨致的光辉形象也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不仅眉目俊朗、英气勃勃,而且身高近丈、武功盖世,吼一声风云变色,跺一跺脚地动山摇……。
杨致与卫飞扬一行轻装简从,为了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一路晓行夜宿,甚为低调。一日落脚打尖之时,酒肆伙计与客人均是唾沫四溅的说得起劲,杨致不禁苦笑不得:“这他妈说的还是人吗?”
卫飞扬跟着沾光不少,跻身于“杨爷爷”麾下的几大金刚之列,促狭的一笑:“莫非你不是人?就是在说你呢!”
“我怎么感觉他们说的是个妖怪?嘿!听着真够别扭的!”
杨致本想顺道回家一趟,什么外任将帅非奉旨不得擅离职守、不得回京、不得回府那些个规矩。讲不讲究都无所谓了,唯一的担心是一踏进了家门就舍不得出来。虑及卫飞扬探父亲切,自己这一趟长安之行反正是少不了的,早点完事早点回家陪伴老父妻儿也好。索性一意赶路。
正月十一日,皇帝接到潼关守将王文广送来的急报:征楚大将军杨致及其麾下骁骑将军卫飞扬,每人只带有十名亲卫轻骑入关。
赵启得报,长吁了一口气后,又泛起了一脸自嘲的笑意。自从收到杨致以八百里加急送来的灭楚战报。近半个月来竟是心神不宁的没睡过一个好觉。是不是太沉不住气了?是不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抑或是装逼太过了?看来帝王心术还是差了点火候啊!
只要杨致信守承诺,那就一切都好说。依据二人的脚程推算,最迟后日午时之前可抵长安。
不管怎么说,赵启必须给足杨致面子。随后传下数道旨意:命内廷禁卫将军韦志高即刻遣派二百名外卫出城百里,于官道上迎候杨致、卫飞扬一行。命宁王、康王会同礼部,马上准备皇帝亲迎杨致还朝的仪式。诏谕在京四品以上文武官员,正月十三日停朝一日,随同圣驾出城三十里迎接杨致凯旋。
大夏立国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外扩张的步伐。伐灭吞并的割据自立的小国,不在少数。那些号称建有灭国之功的前辈名将。显然在成色上与杨致相差甚远。且不说皇帝威权日重,满朝文武也无人不服。只有宁王赵当与康王赵敢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不怀好意的私下窃议:杨致立此奇功,起码也得给他晋封一个公爵吧?那厮正值而立之年,什么都不缺,倒要看看你们君臣二人以后还怎么玩得下去!
盛大而隆重、繁琐而冗长的欢迎仪式,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杨致与赵启是作秀的主角,卫飞扬一不留神混了个配角,文武百官跟着皇帝打了一回酱油。对于杨致与卫飞扬来说,唯一实在的好处。只是不用去灞桥官驿捱上一宿了。
当日午时,皇帝在宫内大宴群臣,以示君臣共庆灭楚之功。宫中御宴向来是象征性的样子货,貌似气氛热烈。实则令人浑身都不自在。杨致与皇帝以及几位宰辅重臣喝了几杯酒,扯着毫无营养的寒暄闲话,好不容易熬到了席终。
出宫之时,自然是与徐文瀚、卫飞扬结伴而行。
杨致摇头笑道:“皇帝郑重其事的全套铺排应付下来,竟是感觉比上阵厮杀还累!——大哥,天色还早。一同与四弟回去看看叔父?”
杨致与卫飞扬并不知道徐文瀚发生了丧妻的变故。在二人眼里,时隔近三年不见,徐文瀚愈显清瘦,似乎也比以前多了几分暮气。淡淡应道:“好啊!”
卫肃确实病得很重。卧床不起已近两月,每日仅靠几口清粥与参汤续命。见到儿子终于回来了,两位义兄也结伴前来探望,眼神中陡然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想要开口说话,却又是力不从心的细不可闻。
陪着满面戚容的卫夫人说了一会儿话,杨致与徐文瀚自感不宜久留,起身告辞。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卫肃半生征战,叱咤风云,名扬天下,得以善终,也算不枉此生了。
出了卫府,杨致说道:“老徐,如今我在长安已是孤家寡人了。你我兄弟久未见面,不如到你府上去蹭个晚饭,小酌几杯?”
徐文瀚苦笑道:“如今我府里也冷清得很,我们还是二弟府上吧!”
杨致已然看出徐文瀚有点不太对头。听他话里的意思,秦空云这段时日也在长安。
兄弟三人聚首之后,徐文瀚才主动向杨致说起,妻子田氏服毒自尽的前因后果。杨致乍一听闻,大为震惊,顿时唏嘘不已。想要开口劝慰,一时又不知从何劝起:这笔账到底该算到谁的头上?
反倒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