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三国之南汉复兴》第230章


我停顿一下说道:“朕不是不爱自己的嫡氏长房,实乃为了我大汉的长治久安,杜绝心怀不轨者利用幼帝而号令天下,杜绝外戚与宦官再专政。诸位爱卿还有何异议?”
孔融回答道:“臣理解陛下的苦心,但如此传承制度难以明了啊。”
我回答道:“怎么不明了呢?如太子刘相驾崩的时候,皇长孙年幼,那刘相这一支就失去了皇位继承权。若刘相有遗诏,任命那位兄弟,就是那位兄弟。若无遗诏,那就由梁王刘舒继位,其后皇位继承由刘舒这一支,怎么不明了。皇位就在嫡氏中产生,若嫡氏无人,就按照年龄高低选择兄弟继承皇位啊。”
孔融回答道:“陛下,如此一来我大汉传承制度混乱,天下难安啊。”
我反问道:“恒帝、灵帝被立为皇帝,岂非外戚认为恒帝、灵帝为旁支,好控制吗?不是当时大将军依靠自己权位肆意而立吗?朕这种传承制度,是当皇子年龄低于十岁的时候,将其排除在皇位继承范围内。另外朕规定了皇帝早逝,皇位传承制度。而不是由朝中重臣为了掌控朝政,根据个人喜好,大肆立任用年幼或懦弱之辈,有何不可?”
最后,大臣在一番议论纷纷之后,除了孔融等人还反对之外,多数大臣都赞成了。我见大家没有异议,说道:“朕如此作法,还是让后世皇帝不能每日夜夜笙歌,胡作非为,而是勤于朝政,若他真为大汉着想,真为祖宗家业着想,好好休身养性,如此一来怎会出现这种子幼国疑的事情,如此怎么会导致他这支丧失皇位继承权呢。”
我清清嗓子说道:“朕第二个国策,就是后世皇帝或皇子,非战争不满四十而夭者,不能尊号为孝字。皇族与外戚三代之内不可通婚。”
众人听得混混噩噩,后世皇帝的年龄与婚姻,这种事情也规定,众人感觉好笑。我看了下众臣后说道:“朕为何规定皇帝不满四十岁而亡为夭折者,为不孝者,大家都知道人身最大的悲哀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若一个皇帝早亡,扔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有的还有皇祖母,是何等的不幸。而自己母后或者太皇太后还要为幼主能否掌握朝政而忐忑不安,是何等的悲凉,这难道是大孝所为吗?如此帝王或皇子,怎能称之为孝,又有何孝可言。”
除了孔融、杨彪有点反对意见,认为人的寿命早天注定,岂可强求,殿下众臣多默然。我看了反映不激烈,再次说道:“皇帝拥有海内外,实难自我约束,就拿朕来说吧。应该算自少英勇不凡,甚少灾病。就前几日内事过多,就感觉腰酸背痛,很多事情虽然自有天命,但是我们大家要多加爱惜自己身体吧。一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皇帝,必然早逝。这种只顾自己风流快乐,抛下年迈的母后,留下孤儿寡母的皇帝,抛下大汉江山,怎能自称为孝,又有何孝可言?”
孔融、杨彪听到这里,大是赞成,认为这能够约束君王胡作非为,确实为一个好的注意。孔融当场认为,人民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有待考虑,应该是“不孝有四,早逝为大”。若自己早逝,扔下父母如何自安。
我见众人没有反对意见,说道:“朕为何规定皇子不能娶三代以内外戚的女儿呢?实际上害怕外戚势力过大,大家知道我们汉人都喜欢亲上加亲,皇宫中那些皇妃公主什么的,看着皇子年幼长大,自是非常喜欢,但这样后果影响是很大的。如外戚势力过大,容易拉帮结派,搞阴谋。此外,很多近亲结婚导致太多悲剧,最后连亲戚都作不了,如景帝时期薄皇后,武帝时期陈阿娇,还有卫太子与卫青那个女儿,这种悲剧不可记数吧。因此朕决意,皇子公主三代以内不得成婚。”
满朝大臣想,这是陛下的家事,且皇子公主不能三代以内成婚,很多大臣都有机会。何乐不为,如此大家都没有意见了。
我喝了口水说道:“孔御史,朕听说汝曾经向曹操提出了这个观点,非千里不能封侯,不知可有其事?”
孔融回答道:“融见曹操篡位之势已经非常明显,于是提出非千里不能封侯。”
我说道:“这个观点非常之好啊,此乃保证根强叶茂啊。”
我说道:“朕决意,后世非三千里不得封王,也就是后世子孙都须封在凉州、幽州、并州、交趾这些偏远地区,如朕封最为亲近的皇弟刘磐为襄平王,封刘梁在辽远的西凉王,而皇二子刘舒,朕将来也准备改封在辽远的边地。为何朕如此狠心将最为亲近的皇帝、皇子分封到偏远的边地?实乃爱惜他等啊?”
卿等看世祖与列代祖宗分封了多少王爷,到如今保留下来的有几个啊,实乃无大功于国家,因此朕决意让最亲近的皇弟、皇子到边远之地协助皇帝治理国家。“
在今天,大家都舍不得自己的亲人远征漠北,远征草原,朕决意让朕的亲人随大家一起出征,皇弟皇子与将士们共同镇守边地。
最后,若后世皇帝认为皇子羸弱,不堪镇守边地,那么也可以在益州、冀州,但最多为郡王,也就是分封之地不可超过一郡,食邑不得超过三千。”
大家听后,没有其它意见,认为皇帝分封宗室那是皇家之事,且中原土地上分封王室少,世人更有机会得到提升,多数朝臣在内心中非常感激这样一个分封制度。
第188章基本国策2
此时已经日近中午,我让内宫将饭菜拿到大殿吃完饭后,继续议政。
见大家已经吃完以后,我说道:“前三个国策主要针对皇家,后面的决策主要是针对皇帝与大臣了。”
国策就是,统治思想问题,大家都知道武帝时期罢百家,独尊儒术。多年一来,我大汉一直以儒家为道德宣传手段,以道家作为治理国家的总体思想,以法家治理国家。朕看来武帝那种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实为不妥,可以以儒家为主,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并重。观朝中大臣,多人儒道并重啊,而很多官吏在管理国家的时候采用法家的方法,另外,朕这次战胜诸候,所发明的公子车、公子篓,保证了大军粮草供应,王粲郑浑等人发明的千里眼、井弩、马蹬马鞍、连弩也攻不可灭。
因此,朕决意以儒家为主,儒道法墨并重。不知大家可有疑义?”
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儒道并重,很多世家子弟都能熟背老子的&;amp;amp;lt;道德经&;amp;amp;gt;,因此对儒道并重没有意见,但是对重视法家与墨家颇有微词,我让大家讨论后,庞德公、贾诩、张昭、诸葛亮、蒯越、张松、王粲、崔琰等人认为可以并重,但应该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顾法家、墨家。
然而顾雍、孔融、杨彪等人坚决反对,最后我决定尊重庞德公等人意见,以我庞德公所编的大汉基础教育丛书为基础,其后以儒家为主,兼顾道家、法家、墨家。且在各州、郡、国学院,都必须传授四派经典着作。
科举制度,该方法一提出来就被孔融等人反对,认为当官是世族之事,怎么能够由一些文章写得好,品德不为人所知道的人担任官员呢?须知这样不是乱了套了吗?
我也知道这是一个大事,提出以后看着大家争论半个时辰后仍然没有结果,我问孔融道:“孔御史,孔圣人最初也为世人吗?”
孔融当即怔住了,思索半天说道:“据臣所知先祖为世人。”
我沉思片刻问道:“朕近日看书,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孔圣人最初与其母亲流落到鲁国,汝家世族身份被其兄长所占有,后来其良心发现,将世族地位传与孔圣人,可有其事?”
孔融大惊,这种事情我怎么知道的呢?其实,也不是我看书所得,而是在前世看一个孔子的电视连续剧知道的,孔子曾经为人作吹鼓手,通过在汉朝多年生活经验,那么可以判定孔子世人问题就有点波折了,对此我深信不疑。
孔融当即低下头回答道:“确有其实。”
我站起来说道:“世人这个身份差点抹杀了我们的孔圣人,如果孔圣人没有世人这个身份,我们就应该漠视孔圣人的存在吗?孔门弟子三千,又有多少人是世人?颜回不是,子路不是啊?怎么今天我们孔门弟子,当代大儒一定要坚持这个世人地位问题。还有古之圣人如老子李耳,高祖皇帝,出生也不是很高贵啊,怎么大家就忘记了呢?”
最后取得意见就是,考过进士的,须在国学院学习一年,考试院与吏部根据其人品、个人专长分配官职。另外,每年推荐的世人,所举孝廉不得低于当年新进进士人数的十分之一;不得高于当年新进进士人数的五分之一。
第六,对教育与农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