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锦衣卫》第84章


尽管之前从来都没有见过李探花的脸,但张克俭对于他那双清亮地眼睛、以及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却是绝对不会忘怀、也绝对不会搞错的!
但是,那个人却不姓张,而是姓李。
然而,这个李探花,却是并没有被张家列入到张克俭所交往地“自己人”名单之中,由此张克俭也才确切地知道,自己究竟是被隐瞒了有多少地秘密!
这次来忻州,张克俭从通州老家直接所带来的人并不多,其余都是家族公开从四处招募而来的,但张克俭知道,这些人的来历,却是绝对不会那么地简单的。
事实上,张克俭的父亲也明确地告诉他,这些人,他都可以象是对待从自己家中所带来的人那样地信任与使用。
这句话本身,便已经是给张克俭传递了太多地信息了,但他也同样只是默默地叩别了家中父母,没有多问一句不该问的话!
此次忻州辎重营一事,让张克俭实在是喜忧参半。
事实上,这个辎重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张克俭为了印证自己心中地一些疑惑之事而有意为之的。
因为不可知的原因,在张克俭就任以来,臆想中的来自于家族地干涉并没有发生,甚至没有只言片语地消息发到张克俭地手中,这也让他隐约地有些惶惑与不安。
当然,那些被他摆在明面上的理由,也确实是张克俭所希望达成地诸多目标中的一部分,而这次事态地发展,使作为始作俑者地张克俭,也是无比地意外之极。
在最一开始时,张克俭的最低希望只是能够由此验证一下,那个关于大同总兵胡云峰相勾结蛮族的传闻是否属实。
其实张克俭对这个愿望的期望值并不太高,因为胡云峰此次的事情弄的风风雨雨、沸沸扬扬,可谓已经是举国皆知,张克俭也不指望胡云峰会在这种时候还傻兮兮地跳出来。
不过,几经权衡之后,张克俭还是想要做些什么,也以此来证明什么。
随着地位的迁升和所知所闻地日渐广博,张克俭心中地那份积郁之气,却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浓,甚至让他几欲感到窒息了。
事实上,在魏忠贤当政时期,张家的势力也一度达到了顶峰,但是还不等他们有所行动的时候,崇祯皇帝却是异峰突起,让他们根本就来不及有任何地反应。
这些事情,要怪也只能是怪天启皇帝朱由校死的太过于突然,而且他的死因也充满了古怪离奇——竟然是溺水后病死的!
如果说崇祯的登基对于张家还不是最为致命地打击的话,在这些年的潜心琢磨下,张克俭却是隐隐约约地得出了一个让他自己也有些不大敢相信的认知。
他们京师通州地张家这一脉子孙,很可能还真的只是一个旁支——而且还是无关紧要地那一种,只有是这样,一些历年来让张克俭百思不得其解地事情,才可以大多都有了顺理成章地解释。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在张家之中,张克俭自己并不是那真正地嫡系,因此那些最为隐私地秘密,也自然就不会让他知道。
只是,建立在这一种揣测上所构建地模型,无法象是另一种可能那样,很好地诠释所有可疑地问题,说明这其间还有一些问题是张克俭所不知道、或者是还没有想到、想通的。
有了这许多的顾虑之后,张克俭最终也只能是决定按部就班地行事了,而他在迄今为止所做地每一件事情,也是一个优秀地地方官所应当做到的,可以当得起任何人地诘难。
最终,辎重营却是果然、当然、竟然就这么中伏了。
事情至此似乎基本已然结束了,但张克俭的疑惑,却是不减反增地更多了!
作为堂堂地一镇总兵,胡云峰果然、当然、竟然就是如此地愚蠢吗?
事实上,辎重营一事的后续效应,也不过才刚刚开始发酵,而张克俭,也终于由此而从家中得知了,一个朝中他所绝对没有想到过的大佬,竟然却是“自家”的人!
对于这一点,张克俭自己也有着极其清醒地认知:如果不是自己正好是这么“身临其境”的话,这个人肯定是不会这么“交给”自己的。
最起码,绝对不会有这么快。
其实,当张克俭终于如愿以偿地卷入到了这起可以算是由他一手所引发地事态中后,才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和祖父之所以不愿意让自己太早地涉入这些事情的那份良苦用心。
这根本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之重!
PS:更新了更新了,打劫一切票票!
第八十一章张克俭(三)
2012…2…240:00:53字数:3039
仅仅是在上任以来地这短短数月时间里,忻州知州张克俭已然是感到心神俱疲,一时间俨然是仿佛老了十多岁。
对于锦衣卫的出现,张克俭虽然有些意外,但也并不吃惊。
虽然今上即位之后,不仅仅是处置了无法无天地阉宦魏忠贤,还连带着将风光了二百多年地锦衣卫也基本废掉了,但毕竟还是没有完全撤销不是。
事实上,锦衣卫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地被废除,是因为它的有些职能还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废掉了锦衣卫所掌管地“诏狱”之后,锦衣卫也已经成为了无牙地老虎。
比如说,原本在锦衣卫内也算的上是独树一帜地“大汉将军”们,如今却俨然已是锦衣卫的基本骨干了,而原本作为锦衣卫中坚地许多南北镇抚司锦衣校尉,却是都已被流放到了边军之中,甚至连锦衣卫的身份也被褫夺了。
所谓地“大汉将军”,说白了就是相当于现代地仪仗队,那些各个浓眉大眼、英俊挺拔地身穿一身崭新锦袍,每日里象旗杆一样站立在皇宫内外显眼、不显眼地方的,就是他们这些人了。
至于锦衣卫地其他职能,迄今为止似乎是早已经被剥夺地一干二净了的,但张克俭并不敢赌,也不敢相信他们果然已是如传闻中那般落魄如斯。
事实上,张克俭甚至还听说过一些传闻,称即便是那些锦衣卫硕果仅存地“大汉将军”们,如今在那些内城皇宫地偏僻之处执勤的,身上竟也已然是凑不齐一身没补丁的军服了!
这个事情听起来太过离奇,虽然那些据说是亲眼所见地官员们信誓旦旦地赌咒发誓,但张克俭却是不那么相信的。
且不论皇家内库是否果然便是如此地窘迫,只说这些官员们,能够蒙召进入皇宫大内已然是天恩浩荡了,难道还能让他们去那些“偏僻无人所见处”闲逛不成?
要知道,当年万历皇帝虽然怠于朝政,但是对于抓“小金库”却是既有心得的,他派到全国各地的那些“盐监”、“矿监”和“税检”们,给他打造了一个拥有千万两纹银地“内库”。
不过,在经过同样不问政事地天启和虽然决心励精图治、但却不善理财的崇祯两任皇帝之后,大明皇帝的内库在最后几年最多时也只有十多万两银子,就这也还天天被内阁的那些大臣们惦记着要给花掉。
此乃后话,略过不提。
不过,让大明地这些文臣武将们感到非常失望的是,崇祯皇帝在搬倒大权独揽地“九千岁”魏忠贤之后,却是准备实实在在地履行起自己那“万岁”地职责来!
必须要指出的是,崇祯的这一举措是非常不得人心的,朝中以“东林党”为主的大臣们极其地怀念万历朝时“众正盈朝”的情形——那时的皇帝可是连朝都不上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内阁和大臣们来自行处理的!
崇祯皇帝在大臣们面前屡屡碰壁之后,生性刚硬的他也不愿就此妥协,干脆一咬牙自起炉灶,重新将皇宫大内的一帮子太监们废物利用起来,于是各种出自大内地钦差和特使便日益地开始见涨起来。
有了这一“前车之鉴”,这满朝地文武们,又哪里敢于真正地小觑这些只是一朝失势地锦衣卫!
因此张克俭估计,这些传言即便是确有其事,大约也是由宫内的人所传出来的,比如说那些恨不能再踩锦衣卫几脚地太监们——很多太监们认为,他们之前的困窘是受锦衣卫所连累的。
还有就是那些俗称“大内带刀侍卫”地府前军卫们,和锦衣卫的关系也一向不怎么和谐;最后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消息纯粹就是锦衣卫的人自己所传出来的。
虽然当今的崇祯皇帝一向节俭,也已经多次地削减了皇宫内的费用,但要说真就窘迫至此,张克俭却是打死都不信的。
事实上,无论是将打补丁地衣服穿在外面、还是穿在里面的官员,张克俭也全都见过,并且还见的多了,但他对此却是向来不屑一顾的。
不要说是这些人,就连前朝号称最为清廉和贫苦,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