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开封一秀才》第258章


这也就难怪,朝廷在加征军饷后,老百姓会活不下去,选择造反了。
大明朝轻税,是为了“藏富于民”,可真正的老百姓没有富,富的却是士大夫阶层,他们才是这个“民”。
李修文清楚大明朝的弊端,因此就不会去对洪承畴这样的人过多苛求,只要有能力,能为自己打仗就好了。
在这个年头,还希望人找德才兼备的人来为自己效力,显然是很难的。
人都是自私的,大明朝如今气数已尽,又有多少官员是真正大公无私,真正在为国效力的呢?
洪承畴沉默了,李修文突然出现在大名府,就已经让他察觉到事情不对了。
虽然磁州城大败,这样的事情有些让他不敢相信,可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释眼下的事实。再一个,李修文也没必要在这样的事情上扯谎。
洪承畴知道,自己这一回败了,是真的败了,彻底地败了!
第321章 挥师北上
大捷的消息传遍了河1南,李修文获得了“常胜将军”的名号。普天之下,再无一人可与他比肩。
洪承畴没了退路,在认真思考了几天后,也选择投靠李修文了。
自此,李修文麾下精兵良将云集,成为名副其实的河1南之主。
孙传庭亲自带人出城,迎接这位“常胜将军”。
事实上,李修文能打赢洪承畴,和他的计策是分不开的,只是知道这事的人不多罢了,他对此也不太在意。
李修文的优待,已经让他受宠若惊了,现在也该是他回报的时候了。
长子孙世瑞这次也随他一块儿出城相应,就站在他的身后。
早在京师国子监读书时,孙世瑞就已经不止一次地听过李修文的名头。此次能得以顺利脱身,全靠李修文的探子接应,才让他逃出了京城。
对于父亲投靠李修文的决定,孙世瑞是没有甚么意见的。事实上,孙家目前也轮不到他来说话。
孙世瑞不是个书呆子,也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并没有将李修文当作乱臣贼子来看待。再一个,他也知道,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如此选择定然有他的道理。
远方一队轻骑先头赶到,李修文在亲兵队伍的簇拥下,缓缓朝着这边而来。他此时身着一袭玄色蟒袍,端坐在马背上,看上去英气逼人。
孙传庭等人连忙迎了上去,恭喜这位年轻的将军凯旋归来。
李修文翻身下马,看着眼前的孙传庭、李岩、马明达、赵雄等人,眼神一一与众人对视,才笑道:“此次能击退明军,全赖孙大人的计策,我这常胜将军的名头,名不副实!”
“将军过谦了!”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众人上马的上马,上车的上车,朝着将军府去了。
早在回来之前,李修文就给自己的下属们传了信,让他们赶回来商谈大事。这大事,自然便是今后的发展路线。
回到将军府,李修文来不及和家人见上一面,就带着一干人去了议事大厅。
结果,李修文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震惊了所有人。
“休整些日子,咱们就挥师北上,直取京师!”
李修文这一回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有些发愣。
打京城?
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够做到的。虽说如今的朝廷没甚么可战之兵,可一旦进军京城,各地的援兵皆会选择回援。
毕竟,那可是大明朝的帝都啊!
“好,挥师北上,直取京师!”
最先出声赞同的,不是别人,而是这次也被李修文叫回来的红娘子张云英。
众人看着她,脸上都是一副苦笑的表情,别说是打京城了,就是李修文让你陪着他去跳海,怕是你都不会反对吧?
到了如今,在场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位白莲教主和李修文之间,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只要是李修文的意思,就没见她说过一个“不”字。
“咳咳咳……”
李修文尴尬地轻咳了几声,正色道:“诸位,本将军并非冒进之人,只是如今那张献忠正在蜀中作乱,杨嗣昌领着朝廷的大部分兵力正在围剿。我已与他达成了联盟,他是绝对不会将朝廷的人马引到河1南来的。”
“因此,如今朝廷兵力空虚,京师只有三大营的人马据守,号称十万之师……”
顿了顿,李修文看着众人笑道:“你们应该知道,这十万之师只是唬人的把戏罢了,可能连四成的兵员都没有,可战之兵就更少了。这个时候,正是咱们进军的大好时机!”
洪承畴早就知道了李修文的决定,不过他刚刚投靠,自然不好过于张扬,便只是坐在那儿,静静地听着。
李修文和他分析过形式,两人皆认为此时正是最佳的时机,夺下京师的把握是很大的。
孙传庭思索了片刻后,说道:“将军所言极是,只是咱们如今只有几万精兵,自保不成问题,可若是挥师北上,怕是把握不大。京师城防坚固,不太容易攻取呐!”
李修文轻轻颌首,孙传庭能想到这一点,就说明此人确实是个帅才。他先前也想过这一点,不过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此时倒也没有再卖关子,而是直接说道:“咱们可再增兵十万!”
众人闻言都诧异无比,短时间内,如何增兵十万?
李修文如此自信,是有他的道理的。要知道,河1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招募兵员是不成问题的。
不然,历史上的李自成,如何能在只剩下十八骑之后,又在河南拉起了十几二十万人马?
当然了,李自成增加的人马,大多都是流民。也是碰上了天灾,导致许多流民加入他的麾下,才能发展壮大的。
如今河1南太平无事,想一下子增兵十万显然不太可能,但几万人还是能招募出来的。
其实,朝廷养兵的军饷是不低的,即使是普通的士兵,每个月的军粮加上军饷,都要好几两银子。
当然了,这只是朝廷的预算罢了,真正到了士兵手里,就很少很少了,想连吃饱饭不容易。
在李修文手下当兵的待遇可不差,很多老百姓都是愿意的。因此,短时间内招募五六万人不成问题。
而那还缺少的四万人,自然是通过一路收编了。
李修文的打算,是兵分三路,山西、大名府、真定府各出一路,然后会师涿郡。
毕竟,十多万人若是不分兵,集中在一起排成两队前进的话,可能前军都已经走到了顺德府,而后军还在卫辉府境内呢。
这年头的官道,可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并行,
如此一来,三路进军的话,沿途能收编不少朝廷的军队。虽说那些士兵都没甚么战力,可攻城时凑凑人数,呐喊冲锋还是可以的。
打到最后真正破城而入的,才是精锐军队。
众人听了他的想法,都觉得十分可行,可若是挥师攻打京城的话,以甚么名义呢?
如果出师无名,在声势上就会弱上许多了。
李修文连这个都想好了,就以清君侧为名。历朝历代,造反的人似乎都用这个名义。
只是这一回,却没人出声赞成了。李岩和牛金星等人,甚至是直接出言反对的。
第322章 劝进
李岩等人为何出言反对呢?
因为如果用的是清君侧的名义,那么就相当于承认,是大臣们祸国殃民,朱由检是听信了谗言,才把大明江山弄成如今这个境地,也就等于是间接承认,大明朝廷才是正统。
当然了,打出清君侧旗号来造反的人,自然不会只诛大臣,而留下皇帝。就算对方真杀了被列入清君侧的名单,造反者也不可能会退兵,给自己留下后患。
只是他们从李修文的这个决定中,嗅出了些味道来。
反都反了,为何不称帝?
在座的众人都是聪明人,自然察觉到了,李修文似乎没有自己坐江山的打算。
谁来做呢?应该是周王。
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太赞成了。毕竟他们投靠之时,都是奉李修文为主的,除了李修文以外,他们可不看好其他人,尤其是朱伦坤。
不过是个十岁的小童罢了,如何能安定天下?
这些日子以来,李修文的每一项举措都深得人心,在众人的眼中,他才是一位真正的明主。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要是真换了个新主子,自己等人也未必还能受到如此重用。
再一个,万一将来幼主身边再出些小人,进些谗言的话,这屠戮功臣的事情,也是很可能会发生的。
虽说现在考虑这些还太早,可他们心里更希望,能够早点把这事给定下来,也免得日后再生出诸多的麻烦。
“将军,天下已然大乱,将军当顺应天命,另立国号,登基称帝才是。”
牛金星第一个站起来进言道。开玩笑,自己和宋献策捣鼓了那么久,才把这“水德大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