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皇师》第370章


朱高煦不是花痴,他这样说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寓意的。
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他的隐含意思,李世民与朱高煦一样,都是次子,李建成对应朱高炽,都是太子。
这样就很清楚了,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当上皇帝,朱高煦杀掉朱高炽,登上皇位。
朱高煦导演希望把几百年前的那一幕戏再演一遍。
我们这里先不说朱高煦先生是否有李世民那样的水平,既然他坚持这样认为,那也没办法,就凑合吧,让他先演李世民,单从这出戏的演员阵容和所处角色上看,似乎和之前的那一幕确实十分相似。
但朱高煦导演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失误,他忽略了这场戏中另一个大牌演员的感受,强行派给他一个角色,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他要派的是这场戏的主要角色之一——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被挑中的演员正是他的父亲朱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把这场戏演好,演完,搞一个朱高煦突破重重险阻,战胜大坏蛋朱高炽,登基为皇帝的大团圆结局,就必须得到赞助厂商总经理朱棣的全力支持。
而朱高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狂妄无礼的言辞一字不差的传到了父亲朱棣的耳中,并且引发了无法收拾的后果。
朱高煦无论怎样都想象不到,他身边最信任的人之一,那个从靖难之前就陪他一起长大的伴读,竟然是太子的人。
那个伴读叫楚世安。
楚世安是建文元年开始跟在朱高煦身边的,他陪伴朱高煦一同念书,一同练功,一同上战场,是朱高煦最信任的人,被朱高煦视作兄弟。
但擅于玩弄权术的朱高煦忽略了一点,建文元年楚世安十三岁进入燕府成为朱高煦的伴读,那么之前的十三年里,楚世安都是在哪里生活的?他又是什么来历呢?
朱高煦只看到了十三岁之后的楚世安和自己同甘共苦的日子,却从来没有去怀疑过他的过去,因为他本能的没有去怀疑年仅十三岁的孩子。
朱高煦把楚世安当成自己最信任的左右手,然而他错的太过彻底,楚世安不仅不是他的左右手,反而是他的敌人,太子朱高炽的人。
说楚世安是朱高炽的人似乎也不太准确,准确的说,他是叶羽的人。当然,建文元年的时候他还不是叶羽的人,而是夜殇安排进入燕府到朱高煦身边做伴读的。
楚世安真正的身份是楚信的儿子,夜殇的义子。
当初夜殇让他进燕府也不过是想给他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毕竟当时夜殇正忙着带陌石山庄上下搞革命,楚世安在这个环境下实在是得不到什么好的教育,所以夜殇利用职务便利,帮楚世安争取到了进燕府当伴读的机会。
本着去学习目的的楚世安留在的燕府里,和朱高煦成了朋友,自然也成为了太子朱高炽的同窗,也是叶羽的学生。
靖难结束之后,他本想回到夜殇身边,但却被老师叶羽赋予了一个使命,那就是让他留在朱高煦身边,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一旦他的行为出现不轨,就要第一时间告诉叶羽。
不得不说,楚世安虽然是朱高煦的伴读,但他很喜欢秉性纯良的太子朱高炽,毕竟朱高炽也是他的同窗,又是一个谦恭有责任感的太子,所以楚世安决定留在朱高煦身边,作为关键时刻对太子的支援。
就这样,当朱高煦因为成功打击了太子而开始傲慢无礼的时候,楚世安聪明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将朱高煦说的话告诉了叶羽,也就给太子重臣们反击的绝好机会。
叶羽知道了朱高煦现在狂妄自大的情况,于是他通知首领太监李兴,开始在宫中撒网,将朱高煦说的话散布出去,让朱棣听到。
骤然听到传闻的朱棣只是一笑置之,但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心里打鼓了。
别忘了,所有当了皇帝的人都不自觉的多疑,朱棣怀疑太子,也不代表他就信任你朱高煦。
当得知朱高煦将自己比作李世民的时候,对政治十分敏锐的朱棣再也坐不住了。
朱棣不是李渊,事实上,他跟李渊根本就没有任何共通点,但他很清楚,上一幕戏中,李渊在李世民登基后的下场是被迫退位,如果这一次朱高煦像当年的李世民那样来一下,他的结局也是不会超出剧本之外的。
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
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就在朱棣渐渐对日益嚣张的朱高煦感到厌恶时,***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当时正值朱高煦主动向朱棣要求增加自己的护卫,这引起了朱棣的警觉,他决定改封朱高煦去青州,按说青州并不是很差的地方,但朱高煦为了夺权的需要,不肯离开京城,又开始耍赖。
这次朱棣没有耐心陪朱高煦玩下去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朱高煦:你既然已经被封,就赶紧去上任,怎么能总是赖在京城不走?!
朱棣不断的打击太子,无非是想告诉太子不要急于夺权,但他的这一行动却给了朱高煦错误的信号,他误以为皇位非自己莫属,越发专横跋扈,最终触怒了朱棣。
捧得起你,自然也踩得扁你。
叶羽成天跟在朱棣身边,他当然明白朱棣开始对朱高煦失去了耐心,于是他果断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安排了一个人在朱棣身边,对朱高煦发起致命的一击。
这个人是江月。
当时,朱棣问了江月一个问题。
“我最近听到很多汉行为不法的传闻,你在后宫中可有听说这些事情吗?”
江月知道,叶羽所说的那个机会已经到了,朱棣显然已经完全丧失了对朱高煦的信任,他已经渐渐看清自己这个儿子的真面目,这是最好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于是,江月从容的答道:“臣妾成天呆在后宫里,哪里知道前朝的事?汉殿下就算有什么话也不会对臣妾说呀。”
朱棣皱了皱眉,他并不怀疑江月话的真实度,于是便自言自语的说道:“今天在东暖阁跟太子和汉商量迁都的事,太子自然不用说,一定要随我们迁都的。不过,汉无论如何不想去封地,也不想跟我们去北京,偏生想留在南京。”
江月眼眸中一瞬间闪过精明的神色,她若无其事的说道:“汉不愿意跟陛下去北京么?这可奇了,之前他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臣妾以为他是跟陛下父子情深想要常伴膝下呢。可如今现在陛下跟他们商量迁都,他竟然要求留在南京么?这倒是让臣妾不解,陛下可不是听错了?”
“朕怎么会听错呢。”朱棣笑了笑,道:“他就是不肯走啊,一副一定要留在南京的样……”
朱棣越说越觉得不对劲,他停下来细细品味这段话,立刻震惊的从床上弹了起来。
江月做出一副不解其意的样子,关切的问:“陛下怎么了?”
朱棣被江月的话震惊了,朱高煦三番两次想要留在京城不肯走,如今自己跟他提到迁都的事,他却执意留在南京,他到底想干什么?!
朱棣再也不能容忍朱高煦留在南京了,必须让他立刻滚蛋!
不得不说,叶羽的安排简直太过到位,而临时登场的关键演员江月的表现也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第三百七十二章 亲征
这之后,事情立刻有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发展,朱棣找了些理由,释放了大部分太子身边的重臣,其中就包括杨士奇,原本所有人都以为翻不了身的太子,竟然莫名其妙的就起死回生了。
这之后,朱棣不顾朱高煦的反复哀求,强行将他封到了山东乐安州,朱高煦震惊之余感到十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只得灰溜溜的去了乐安。
这个时候,朱高煦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注定不可能用合法手段登上皇位了。
朱棣确实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如果我们翻开地图察看的话,就会发现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将来不会老实,于是在封地时,便已做好了打算。乐安州离北京很近,离南京却很远,将朱高煦调离他的老巢,安置在迁都之后的天子眼皮底下,将来就算要打,朝发夕至,很快就能解决,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
至少在这一点上,朱棣要比他的父亲高明。
至此,储君之争暂时告一段落,***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稳住了太子的宝座,也为后来仁宣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朱高煦多年的图谋策划最终付之东流,至少朱棣绝对不会再考虑立他为太子了,但这位仁兄自然也是不会死心的,他把自己的阴谋活动完全转入地下,并勾结他的同党准备东山再起。
不过这一次他不打算继续搞和平演变了,因为在他面前只剩下了一条路——武装夺权。
虽然方针已经拟定,但朱高煦还是很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