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240章


他早在1909年就发表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录》。
在后世,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二十世纪的三大显学分别是红学,甲骨学和敦煌学。
其中,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丁闻江的行动很快,中华文物救助会的批文下来了,说明这个机构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机构,虽然严格意义上说孙传方只是地方军阀,并没有被北洋政府认可。
目前,中国名义上的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只是被张座霖等人霸占了。
丁闻江从财政划拨了五万元,林子轩同样拿出五万元,有了十万大洋打底,中华文物救助会算是成立了。同时有八位上海各大院校的史学家加入进来。
有了钱就好办事,比如可以资助学者到敦煌考察,可以派人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
先把事情做起来,以后慢慢的完善。
林子轩以前不觉得。现在才发现钱真的不够用,他有两个基金会,一个是希望工程,加上这个救助文物,再多的钱都能用完。
看来还是要继续赚钱,最好是赚外国人的钱。
他刚想到外国人。就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信件,这封信来自英国的国际笔会。
这个笔会邀请林子轩加入,他的介绍人竟然是萧伯纳。
国际笔会,即国际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文学编辑和小说家的协会,成立于1921年,创始人是英国女作家道森司各特。
它的总部设在伦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
在后世,国际笔会被称为作家的联合国,在世界上99个国家里成立了141个分会。
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非政治、非政府作家组织,享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类地位。
其宗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作家间的友谊与智力合作,无论其政治或观点如何,为言论自由而奋斗,并积极保护作家免受政治的压迫。
萧伯纳是国际笔会的早期会员。
在1926年,国际笔会的成员以英国和法国的作家为主,还包括欧美其他国家的作家,亚洲作家极少。
林子轩之所以接到邀请,一个是萧伯纳的推荐,一个是《蝇王》这本小说在英国的畅销。
《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怎么合英国人的口味,《蝇王》这种颠覆性的荒岛文学让英国读者痴迷不已。
从而奠定了林子轩在欧美文学界的地位。
林子轩觉得这是好事情,他成为国际笔会的会员后,就可以在中国设立国际笔会的分会,更好的把中国作家介绍到国外去。
而且,国际笔会有资格向诺贝尔委员会推荐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他要做的就是填写个人资料,把自己的作品邮寄过去,成为会员后争取获得推荐名额。
其实,以往的诺贝尔获奖者也可以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比如萧伯纳。
只是林子轩觉得自己和他不熟,没必要提出这个要求,还是依靠作品说话的好,否则会被人看轻,更何况候选人并不一定会得奖。
有些作家被提名无数次还是没有得奖,他还年轻,以后多写几部名著,总能等到机会。
就这样,林子轩成为第一个加入国际笔会的中国作家。
第三百二十七章挖帝国主义墙角
1926年5月17日,上海到无锡和苏州两地的长途电话开通。
林子轩试着打了一个到无锡林家老宅的电话,虽然要经过电话局的转接,还要等上不少时间,信号却很不错,声音非常清晰。
这让他颇为感慨,穿越这么多年,终于有了一种现代化的感觉。
在后世,手机全球通,互联网普及,信息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快捷便利。
而在民国时期,老百姓主要的联系方式还是依靠信件,只有大户人家才会安装电话。
林子轩经过好长时间才适应了这种慢节奏的生活。
以后还会开通到南京、到北平、到广州的长途电话,距离不再成为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需要几天时间才能等来的消息,现在几分钟就知道了,会对中国的各行各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就叫做科技改变生活。
然而,长途电话并不能解决林子轩面临的问题,他的问题是缺钱。
也不是眼下缺钱,而是将来很缺钱。
在这个社会,想要真正的办点实事没有钱不行,他旗下的产业大多是慢热型,讲的是细水长流,只有电影行业算得上暴利。
但即便是每年拍摄的电影都能大卖,这赚钱的速度还是太慢。
想要一夜暴富,只能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了。
林子轩琢磨的不是上海的金融市场,而是美国的金融市场。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论文说的就是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大幅下跌,大危机由此开始。
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此后蔓延到全球,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林子轩虽然学的是经济学,不过对于股票市场的运作并不精通。
他在后世的电视剧里看到过股灾,比如那部香港经典的电视剧《大时代》,还有不少重生类网文中重生者利用股灾牟取暴利的情节。
作为一名穿越者。他偶尔也会幻想一下在股市呼风唤雨的情景。
只是现实比较残酷,这是在民国时期,没有全球联网的电脑,交易所的一切交易都需要通过人来手写。资金的转账也没有那么方便。
一切都是那么原始。
更重要的是那里是美国,对华人投资有着严格的限制。
他的资金怎么进入美国市场,如何操作,赚钱后怎么把钱洗干净,怎么神不知鬼不觉的把钱转回国内。这都需要仔细的筹划。
否则,美国政府一旦发现异常,随时都能冻结账户,甚至把人抓起来。
为此,林子轩请教过金融界的精英,也就是他招聘的总经理。
因为事情比较多,他早就不再管理林氏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了,只有银行的重大决策才需要他出面做决定。
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有很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金融人才。
他找的这个人叫做席得柄,是宋子闻介绍过来的。
席得柄出生于189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工科,回国后从事金融工作,他虽然学的不是金融专业,却是出身上海席家。
席家和林家相似,原本是苏州东山人,上海开埠后移居到上海创业。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上海金融行业的顶级家族。
席家出了一大批很有影响力的银行家和实业家,他们在外滩各大外资银行中当经理、襄理、协理的,前后有三十多人。
与席氏家族沾亲带故的人家和朋友,很多也都因为席家的关系来到上海。形成了一个以席氏家族为中心的特殊群体。
金融界的买办群体“洞庭帮”。
这些年靠着家族联姻,席家和沈家、胡家,以及王家一起控制着上海金融业的半壁江山。
因为都是江苏人,林家和席家也是沾亲带故的关系。
席得柄对林子轩提出到美国股市赚钱的想法非常诧异。他觉得有点异想天开了。
上海说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没有错,但和美国的股票交易所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贸然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不仅赚不了钱,反而会赔钱。
其中还要牵扯到美国的法律和金融市场的规则。
林子轩想了想,以他的能量恐怕做不到赚了钱还能安然的把钱洗干净的地步。
他当时已经放下了。不过现在他的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想要为社会做点事情,就需要冒一次风险,试着挥动小锄头,挖帝国主义的墙角。
他没打算自己单干,这需要极为周密的计划,还要聚拢一批金融界的精英。
也就是说,他要玩一把大的。
他要依靠国家的力量,以整个国家的金融精英一起搅乱美国的金融市场。
他把目标放在了宋子闻身上。
此时宋子闻是广东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等到北伐成功,他就控制着中国的财政大权。
时不我待,从1926年到1929年不过三年的时间。
这三年是准备期,可以把资金和人员一点点的转移到美国去,等待时机,也要开始准备后路,不能被美国政府察觉。
这一次不光是在金融领域,还要外交和情报部门的配合,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金融战争。
唯一的问题是他如何说服宋子闻陪他玩这个疯狂的游戏。
仅仅讲交情没有用,一旦被美国发现,会影响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邦交关系。
不过有一点林子轩可以确定,那就是北伐成功后成立的新政府会非常的缺钱。
打仗从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