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24章


。可袁术却看不到这一点,一意孤行,悍然称帝,结果却加速了他的败亡。
应该说袁术之败,是不能“顺天应人”,失了“天时”、“人和”的结果。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袁术时认为,袁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骄奢过度,“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对于陈寿的评价裴松之不以为然,他在注解《三国志》时认为,袁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这里,而在于他“妄自尊立”,也就是不应该称帝。即使袁术能做到“恭俭节用”,也难逃灭亡的命运。同时裴松之还认为,陈寿只指出袁术的“奢淫”并不准确,“未足见其大恶”。
史书上没有记载袁术的生卒年份,但根据相关记载推测他死的时候年纪并不大,可能在四十岁左右。袁术死后,家眷投靠了他的旧部庐江太守刘勋。后来刘勋又被孙策打败(详见本书《孙权》一章),刘勋兵败只带了几百人逃走,投奔曹操去了,袁术的家眷又落入了孙策手里。孙策曾在袁术手下打过工,总的来说袁术对他还算不错,也很赏识。孙策又是个讲义气的人,不忘旧情,对袁术家小也安置得很好。袁术的儿子,也就是差点娶了吕布女儿的那个袁燿(《后汉书》作“袁曜”),被拜为郎中,后来袁燿的女儿又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奋。
被安置的最好的要数袁术的女儿了。孙策把她嫁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这就是后来孙权的袁夫人。袁夫人知书达理,“有节行”,可惜没有生过儿子。孙权称帝后先后立了几个皇后,还曾经打算立袁夫人为后,但她以自己没有儿子为由“固辞不受”。看来袁夫人果然是知书达理,不贪恋权势,这一点与其父真是天壤之别。
这段时间袁绍也忙得很,他与公孙瓒打得不可开交。袁术写信把帝号“让”给他的时候,袁绍与公孙瓒的决战也进入最紧要的关头,根本抽不开身,所以他才只派袁谭去迎接袁术,他自己是须臾不敢离开指挥部。
公孙瓒一直是袁绍的心腹大患,两个人打打和和也好几年了。公孙瓒这时已经击败了前幽州牧刘虞,并被升职为前将军、封为易候,后来他又以刘虞与袁绍等人联合谋反为名处决了刘虞。虽然此时公孙瓒的实力有所增强,但与袁绍比起来还差得远,所以他采取了守势。公孙瓒在自己的封地——易修建了一座城,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易京。“京”的本意是指高丘、高地,公孙瓒在城里建了很多高楼,其实也就是防守工事。兵法上说“百楼不攻”,意思就是很多高楼连成一片易于防守,所以公孙瓒才会这样做。他和众将就居住在这些楼里,每座楼高五、六丈,四周都是壕沟,他自己则住在最高的一座楼里,众将分散在其他的高楼里,拱卫着他。
他说本以为天下事可以“指麾而定”,现在看没这么简单,不如“休兵力耕”。我这里存了三百万斛粮食,凭这些足以坚守到天下有变了。各位读者要注意,这样的话不能随便说。当初董卓修建眉郿坞,存粮无数,他也说了类似的话,说什么“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结果没多久就被杀了。现在公孙瓒也说了这样的话,很快他也兵败身亡。看来这样的话不能乱说,谁说谁就要失败。
没多久袁绍大兵杀来,他联合刘虞的儿子刘和及其旧部,猛攻公孙瓒。公孙瓒一面抵抗,一面求救于黑山黄巾军张燕等人,张燕倒是很够朋友,立刻领大军十万分三路前来救援。这时候是袁绍最危急的时刻,如果不能在张燕到来前解决公孙瓒,他就要陷入被动了,甚至可能被彻底击溃,所以他下令猛攻,不计代价,一定要尽快拿下易京。
公孙瓒终于没能坚守到援军到来,他中了袁绍的计,倾巢而出,结果被一举击溃。建安四年三月袁绍军对公孙瓒本人据守的最后一座高楼发起总攻,绝望中的公孙瓒“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袁绍军“趣登台斩之”。关于这一战会在细数公孙瓒的时候详细介绍。
至此袁绍彻底打败了公孙瓒,占领了幽州。此战令他声名大震,也因此实力大增。这确实是一次值得骄傲的胜利,得意之下的袁绍不禁有些翘尾巴,从此对汉朝廷更不放在眼里。本来袁绍就反对立汉献帝,而且立汉献帝的又是他的大仇人董卓,所以虽然袁绍与献帝刘协没打过交道,但他对刘协及其代表的朝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抵触情绪。现在曹操又把汉献帝牢牢地抓在手里,以他的名义发号施令,这也让袁绍非常不爽,就算他想靠近朝廷,与皇帝改善关系,曹操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此时袁绍新胜,有了这样大的地盘,这样强的实力,他不禁有了更宏伟的打算。
袁绍也是个胸怀大志的英雄人物,成为雄据一方的霸主绝不是他梦想的终点。不久前袁术来信,要把帝号让给他,并指出汉实衰微,已经不可能复兴了,这让袁绍很动心,“阴然之”。从此他对汉政府的不敬不再遮遮掩掩,只隐藏在心里了,而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大概也是一种试探吧,既试探朝廷的反应,也试探手下文武和世人的反应。于是袁绍对朝廷日渐怠慢,正常的进贡越来越少了,事先请示、事后汇报这些本来就是表面文章的程序也能省就省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二十一节
(更新时间:2007…7…10 18:01:00 本章字数:2550)
领导的身边总是有善于捉摸他心思的人,袁绍也不例外,他的主簿耿苞就猜到了他的想法。于是他向袁绍进言,汉朝的“赤德”已经衰尽了,您袁氏是“土德”,按五行理论“土德”应当取代“火德”,您应该顺应天意!
有的话不用说得太明白,尤其是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后汉书》说这是耿苞的主意,但也不排除是袁绍借他的口说出自己的话。其实袁绍也有这个打算,但是他还要试探一下手下人的态度。于是袁绍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会。
要说袁绍可比袁术稳重得多,他可不会像袁术那样自己把这件事提出来,而是让耿苞出头,当着大家的面劝自己称帝。这样一来,无论手下人作何反应,他都有回旋的余地。耿苞也愿意执行这一任务,如果袁绍真的成功当上皇帝,那他的拥戴劝进之功当首屈一指,无人能比。俗话说“一招先,吃遍天”,拍马屁也要先下手为强,带头劝进和附议劝进性质可不一样,一个是一等功,另一个顶多也就是个三等功。在拍马屁领域,成为第一个劝进的人是业内最高的荣誉,也是多少业内人士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但要想得到这一荣誉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外,机遇也很重要。多少业界精英虽然功夫了得,但却没能遇到有条件称帝的主公,因此而错失了登上拍坛最高峰的机会。现在机遇垂青了耿苞,无论如何他都要抓住这个机会。
没想到,他在会上刚把这一想法提出来就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大家坚决反对袁绍称帝,不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是觉得袁绍就不应该当皇帝。袁氏家族世受汉朝大恩,怎么能干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而且刚刚有了袁术的例子在眼前,怎么又要犯同样的错误呢?同志们都认为耿苞这个提议太不像话了,这种“妖言”别说去实施,就连听一听都是大不敬之罪。
与会的高级官员一致认为应该严惩耿苞,虽然有个别聪明人已经猜到耿苞可能是受了袁绍的指使才提出这个动议,但既然袁绍没挑明,大家也就跟着装糊涂,针对耿苞下了死手,强烈要求处决耿苞。
袁绍也没想到大家反应如此激烈,看来不严惩耿苞是不行了,不然一定会引起世人说三道四。可怎么严惩呢?真要处决他?这袁绍可有点舍不得,这么理解领导心思的同志还真不好找,知音难觅呀!而且“主簿”已经是不小的官员了,哪能因为提错个建议就杀了呢?可看眼下的形式,不杀耿苞还真说不过去,如果袁绍一味偏袒他,只怕就会有人看出来他是受了自己的指使。
想到这里,袁绍一咬牙,杀就杀!也省得他以后胡说八道!于是下令处决耿苞。又一个拍坛精英失手陨落了,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用瞬间的闪耀照亮了东汉末年拍坛黑暗的天空。其实这件事也不能怪耿苞,掌握生杀大权的直接领导授意他提出这个建议,他能怎么办?除了奉命照办,他能有什么选择?要怪就怪袁绍太绝情,毫不犹豫地把耿苞买了,他自己还一脸无辜,假装不知情。为了不让别人看出端倪,他毫不吝惜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