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31章


诔驳牟慷印=峁┳咄换鞫右宦菲桨玻忱酱镂诔病?br /> 按说袁绍军中突然少了个参谋总长必然会引起大家的警觉,即使没有证据表明许攸已经叛逃,那也应该采取一些最起码的应变措施,比如加强戒备,或者改变兵力部署、重新布防,可是袁绍并没有任何举动。这可能是曹操行动神速,袁绍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更可能是袁绍根本就不知道许攸同志已经反水了。事实上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许攸叛逃后袁绍反应的记载,这说明袁绍很可能压根就不知道他的“谋主”已经变成了敌人。
曹操的突击队员们除了武器外,每人还随身携带了一束干柴,到了乌巢后,立刻围屯、放火。袁绍在乌巢驻军五万,守将是淳于琼。淳于琼虽然不像“河北四庭柱”那样有名,但也不是《三国演义》里说得那样不堪一击,否则袁绍不会交给他这样的重任。虽然变故突生,淳于琼还是立刻组织队伍,展开反击。
曹军虽然只有五千人,可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勇士,而且又是曹操同志亲自带队。曹操现在眼都红了,他知道这一仗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只能胜不能败,所以他督促士卒拼命向前。袁军虽然有五万人,可还是很快就败退下来了。这是因为他们突遭偷袭,被打个措手不及,而且不如曹军那样敢于拼命。曹军人少,如果不能一击得手,等敌人大队人马回过味来,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他们是真正拼了命,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袁军就不一样了,就算败了,只要能保住命就可以退回官渡大营,和大部队在一起就安全了,所以袁军不愿意拼命。
更何况曹操目的明确,只要能把敌人的粮食烧光就算完成任务,别的都好说。当有人报告说,敌人杀来了,“请分兵拒之”时,曹操大怒,说道:“贼在背后,乃白!”等敌人到了身后再报告!就是说让大家专心放火,不要管身后的敌人。
就这样,在曹操的亲自指挥下,突击队“士卒皆殊死战”,终于大破淳于琼,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存粮,斩杀多员敌将,“杀士卒千馀人”,就连乌巢主将淳于琼也被活捉了。《曹瞒传》记载,野蛮的曹军割了淳于琼的鼻子,以示威于袁绍。本来曹操没打算杀掉淳于琼,他问道:“何为如是?”淳于琼回答道:“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这是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既可以理解为不卑不亢、不愿臣服,也可以理解成略微流露出一丝服软的意思。曹操见他这样说,也就有了收留之心,可是他身边的许攸不同意(看来许攸并不是像连续剧里说的那样被留在大营中,而是亲身参加了这次战斗),后来在许攸的要求下,曹操下令处死了淳于琼。
这还不算完,曹军还把阵亡的袁军士卒千余人的鼻子都割下来,又把袁军牛马的“唇舌”也都割了,“以示绍军”。此举既是泄愤,也是示威。曹军打仗一向很注重心理战,攻下一座城后一般都会屠城,其目的就在于警告、威慑其他守敌,使之放弃抵抗。这回乌巢辱尸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为了给其他袁军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果然消息传出,袁军“将士皆怛惧”。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节
(更新时间:2007…8…14 18:58:00 本章字数:2313)
乌巢火光一起,袁绍就知道情况不妙了。袁绍的实力太强大了,直到这时他仍然还有很大的可能取得全胜。其实越是这种战局突变的时候,越容易出现一招制敌的机会。就好像两个武林高手对决,攻得越凶越容易露出防守的漏洞,甚至为了击倒对方连“罩门”都顾不上了。曹操本来兵就少,现在又分出一部分偷袭乌巢,这一分兵必然导致两线作战,两线的兵力都不多,于是袁绍的机会来了,可究竟哪一处才是曹操的“罩门”呢?
袁绍刚一得到乌巢的战报,第一个反应就是应该趁曹操大营留守的兵少一举攻破之。他对长子袁谭说:“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应该说这也是个好主意,算得上随机应变、处置得当,如果真的能一举夺下曹军大营,就算曹操烧光了袁绍的军粮也难逃失败的命运。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能不能攻取曹操的大本营。
《魏志》记载,对于袁绍的提议,手下众将意见不一。张郃首先提出反对,他认为曹操一向足智多谋,不把后方安顿好了,他是不会贸然出击的,现在这个情况下倾力攻打曹军大营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以曹操的为人,火烧乌巢这样决定胜负的关键战斗,他必然会亲自带队,如果派大军直奔乌巢,不但能救下淳于琼,运气好的话还能抓到曹操,倘若真能这样,就等于宣告此战胜利结束!张郃并不是一员简单的战将,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颇有谋略。他现在能说出这样的话,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出他是个有心人。《汉晋春秋》甚至记载,张郃早在官渡之战初期、袁军频频得胜的时候就提出让袁绍不要在正面战场与曹操争一日之短长,另派一路人马包抄曹军后路,这个建议与后来许攸提出的偷袭许都的计划异曲同工,如果《汉晋春秋》的记载是真的,那张郃的谋略真让人不可小觑。
张郃的话听起来也很有道理,袁绍又有些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在这时,郭图,又是郭图挺身而出。史书中对郭图的记载不多,他基本都是出现在袁绍与手下谋臣、武将意见不一致时,而且每次无论袁绍的意见是否正确,他都坚定地站在袁绍一边。这次也不例外。他也认为曹操一定会亲自带兵偷袭乌巢,但他同时也认为这正是攻取曹操大本营的绝好时机,因此郭图强烈建议派重兵猛攻曹军大营。
曹操的大谋士郭嘉郭奉孝在他的“十胜十败说”的第五条“谋胜”中这样评价袁绍,他说袁绍“多谋少决”,就是说袁绍的“谋”不少,但是却做不了决定,或者说袁绍善于思考问题但却不善于在众多的建议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现在袁绍又面临这样的问题,两派的意见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似乎都不错,他该选择哪一个呢?时间紧迫,容不得袁绍仔细考虑,最后他做出决定:仗着自己兵多人多,兵分两路,一路去就乌巢,一路去攻曹军大营。
这看起来是个万全之策,而且不偏不倚,两方面的意见都照顾到了。但实际上袁绍还是有侧重的,或者说还是偏心的,他内心里比较希望能一举攻下曹军大营,这一点从兵力分配上就能看出来。袁绍“遣轻骑”救乌巢,而派重兵直奔曹军大营,带队的是张郃、高览。张郃、高览是什么身份?这是“河北四庭柱”硕果仅存的两位!当初袁绍派颜良、文丑与曹操交战时,都没舍得把颜、文一起派上去,这回却把张郃、高览一起用上了,看来袁绍对这二人是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一举拿下曹操的大本营,尽快结束这场战斗。袁绍这样安排,大概是因为攻取曹军大营这个建议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如果此计得行并最终获胜的话,那袁绍作为领导脸上该多有光!
官渡之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恶战,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鹿死谁手,双方战到这一刻仍然胜负难料。其实直到这时,即使袁绍的军粮已经被烧掉,他仍然还有获胜的可能。他派出去的两路人马只要有一路取胜,袁绍还是稳操胜券。如果张郃、高览得手,顺利攻取曹军大营,曹操即使把袁军粮草都烧光了,却也无路可退,就等于陷入了袁军的包围之中,早晚成擒;如果救援乌巢的人马得胜,曹军区区五千人只怕插翅难逃,运气好的话还能击毙或者活捉曹操本人。这就是袁绍兵分两路的原因,也是他的如意算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袁绍最终还是败了,他派去的两路人马没有一路能带回来他翘首以盼的胜利。
救援乌巢那一路,本来就是“轻骑”,而且又是狂奔四十里之后立刻投入战斗,敌人偏偏又是曹操亲自带领、左挑右选出来的精兵,所以这一路人马失败还说得过去。可张郃、高览那一路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张郃本来就不主张攻打曹军大营,而是建议全力救援乌巢,可袁绍偏偏派他作为主将攻打曹营,张郃嘴上不说心里难免会有想法。最重要的是,袁军之所以实力强,全赖乌巢的粮食和军资,乌巢被袭,这些粮食和军资尽被焚毁,袁军一下子就陷入被动,如果不能快速取胜,很可能会被曹军彻底击溃。关于这一点,不但袁绍清楚,张郃清楚,就连袁军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