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第132章


“依你现在的意思,打算怎么样?”香妃只说了一个“死”字,太后说:“那今日就成全你。”遂吩咐把香妃拉出去在月华门西厢房里勒死。
乾隆郊天礼毕,回至宫中,听到香妃已死,这一惊非同小可,忙走入香妃寝室,但见室迩人远,凄寂异常。便把侍过香妃的太监,传来问话,太监就将太后赐香妃自尽事,说了一遍。乾隆道:“可曾入殓么?”太监道:“早经入殓,且已埋葬得两日了,”乾隆道:“为什么不来报知?”太监道:“奉太后娘娘命,因圣上郊天,不准通报。”乾隆顿足道:“这件事情,太后也太辣手了。”太监道:“太后娘娘,恐香妃不怀好意,所以把她赐死。”乾隆道:“香妃死时,形状如何?”太监道:“香妃虽死,面色如生,全不见有惨死形状。”乾隆闻言后哀伤不已,在南城陶然亭东北角上香妃墓前竖一方石碑,上刻着“香冢”两个大字。碑的阴面,刻着一首词:“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月明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太后处死香妃的原因,除了是太后担心自己的儿子为香妃所害,还有说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宠爱,诸妃妒忌,向太后进谗言,太后听信谗言而加害香妃。
香妃的故事在清末民初流传颇广,出现不少戏曲说唱、小说诗歌,绘声绘色,凄婉动人,使不少人对香妃传闻信以为实。1914年故宫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于是传说的细节更加逼真。现在更因金庸先生的小说《书剑恩仇录》而人人皆知。
不过野史传说中的香妃很可能是根据容妃的身世杜撰出来的。野史所载,香妃为太后赐死,但是太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而香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比太后晚死十一年,怎能说太后赐死她呢!事实上,太后不仅没赐死容妃,容妃在宫中由贵人升为嫔,晋为妃,都是太后的主张。据史书记载,兆惠平定回部,和卓氏亲属因配合清军作战有功而受封,并到京师定居,和卓氏也随同到京师。后和卓氏被选入宫,乾隆二十七年五月被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晋升为容妃,时年三十五岁。容妃在清宫中很得乾隆宠爱,乾隆还曾专门向她学习过维吾尔语,甚至到了能用维吾尔文书写的地步。1788年,容妃在北京病故,享年55岁;葬于今河北遵化县清东陵的裕妃园寝之中。所谓“因企图行刺乾隆而被太后赐死”云云,全系无中生有。
在民间流传的香妃故事中,这位绝代佳人死后葬在新疆喀什。实际上喀什的“香妃墓”是容妃的曾祖父阿吉…穆罕默德…优素福…霍加的墓地,坐落在喀什市东门外,是新疆著名的大型伊斯兰教建筑群。真正的“香妃”墓坐落在河北遵化马兰峪清东陵的裕妃园寝内。1979年容妃墓出土,史学家根据种种资料,推翻了各种香妃的传说,认为香妃就是容妃。
墓的地宫内由一道石门,四道石券组成,一具红漆棺木停放在宝床之上,棺侧被砍开一个大洞,棺内已空空无物。在杉木红漆棺头,有金漆的伊斯兰文的古兰经,可辨的文字为:“以真主的名义……”棺外西侧,于泥水中发现一具头骨、一条长九十三公分的花白发辫,上面结有红色的头绳。西北角的棺木下压着一些绣花、缂丝袍褂的残片,还有几件织成的袍料。一条黄色八宝花绫织成的“哈达”最为引人注目,它与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内所出的乾隆年间的五条色彩的哈达很相近,机头上所织的文字,也类似“吉祥颂”。其他各色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饰物零星散见;另有几颗牙齿和指甲。由这些墓中遗物可以推断:
(一)清代帝、后、妃的棺椁上,大多是镌刻藏文佛经,用以超度亡灵;惟独容妃棺木上是古兰经,这是死者生前的信仰及民族所属的证物。(二)墓中所出的花白发辫,证明了死者年龄。花白发辫与档案所载容妃年龄五十五岁相吻合。(三)墓中所出的头骨,显示出维吾尔族女性特征,其骨缝密合程度及牙齿磨损状况,也证实了容妃的卒年是五十五岁左右。(四)墓中所出的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据文献记载,江宁织造臣成善正是乾隆五十多年任职的织造官,苏州织造臣四德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时任杭州织造,四十九年始调任苏州任职。清宫档案《绣杏黄缎净八团金龙袍一件料工银两清册》中载有容妃生前曾在苏州选用了一批织物,正是四德任职时所织造。这些织物及织物上织有的织造官姓名,旁证了容妃生活的年代。
大量史实和物证表明,容妃就是传说中附会的香妃,是乾隆帝四十一位后妃中唯一的一位维吾尔族女子;既不是叛乱头目霍集占的妃子,也没被皇太后赐死。最奇怪的一点是从所有出土的文物中,以及有关她身世的记载里,都未曾找到她身上曾带有香味,以及有关“香妃”之说的痕迹。一个传说中如此神秘的女子竟是一个平凡的宫妃,真让人不可接受。历史犹如一座迷宫,充满了幻觉和玄奥。
第121节:嘉庆暴死之谜
嘉庆帝(1760~1820年)名琰,乾隆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五年(1795年)册立为皇太子。父归政,尊为太上皇。嘉庆四年父卒后亲政,首将贪官和|赐死,继而平息了白莲教义军起事。其勤政戒惰,务实遵礼,一切以体察民情民意为本。以天朝富有四海自居。二十五年,卒于避暑山庄,传位F宁。尊谥睿皇帝,葬昌陵。
嘉庆二十五年盛夏,嘉庆帝率领大批随员、名优艺伎,马队辇舆,浩浩荡荡向木兰进发,不久抵达热河,安顿于避暑山庄,开始了木兰秋狩。嘉庆皇帝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他最后一次进驻避暑山庄。七月二十五日,年届六十的他在毫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猝然离开了人世。嘉庆皇帝死后,热河行宫立即封锁消息,避暑山庄大门紧闭,限制人员出入。二十七日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延至八月初二日,道光皇帝向内阁发布上谕,才告知朝廷上下。当时朝鲜国官员在盛京中江地方见清官员皆着素服,头帽拔去花翎,惊问其故,才晓知皇帝已逝。好好的皇帝为何会突然死亡呢?宫闱之事向来保密,清廷当然不会对民间公开解释死因,于是民间就产生了各种推测和传闻。
一个说法是遭雷劈而死的。嘉庆帝到达避暑山庄后,稍事歇息,即全副武装,率领满汉大臣和八旗劲旅,大队人马直奔木兰围场。他们追踪围猎多日,虎熊全无,只猎获一些野兔,连平常遍地觅食的麋鹿也甚少见。嘉庆帝非常扫兴,决定提前结束秋狩。回来路上恰遇变天,雷电交加,大地震撼,忽然平地一声雷,那么多人中,惟独皇帝被击中落马。凯旋回营变成护丧返京,满朝惊恐呆然。类似的说法还有嘉庆皇帝在山庄遇疾,卧床调养,并无甚大碍,精神尚佳,照常处理政事。一日,热河上空骤变,雷鸣电闪,顿时寝宫即遭雷击,只有他触电身亡等等。
关于雷劈一说,还有更荒诞不经的一个版本:相传,他长期嬖宠一小太监,经常寻欢作乐,引起近侍大臣们的非议,驻山庄以后,更加变本加厉。帝之寝宫设于“烟波致爽殿”,殿后有一座小楼,名“云山胜地”,据说此楼正是皇帝与小太监幽会场所,某日,他们正在此寻欢,忽然道道闪电劈开云层而下,一个火球飞进小楼,在嘉庆身上炸开,顿时毙命。
嘉庆被雷击烧焦,面目全非,已经无法收殓入棺。若将事实曝光,无异于宫廷之最大丑闻。大臣们商定个办法,将一相貌体材与嘉庆相似之太监秘密绞死,再进行盛装打扮,真皇帝骸骨放在棺材底部,上面平躺着假皇帝尸体,以此掩人耳目,运回北京,祭葬了事。这个说法虽然流传很广,但没有丝毫史实根据。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推测,嘉庆皇帝的死因大概是长期的操劳而导致的心脏衰竭。从登基以来,皇帝这个差使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不管他为之付出多少心血,还是有源源不断的麻烦事找上门来,让他心烦意乱,没有一天轻松的日子过。
在亲政之初,嘉庆揭发出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贪污案。与和|的斗争,虽然锻炼了嘉庆帝,但付出了代价。从此,吏治腐败尾大不掉,成为嘉庆朝最大的隐患。
嘉庆八年二月二十日,嘉庆帝带着随从、侍卫等自圆明园上马,入神武门乘御轿。突然,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