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第53章


内援。1911年,清廷裁撤军机处,奕劻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后,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宣统帝退位后,奕劻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病逝。
那桐
叶赫那拉氏,字琴轩,满洲镶黄旗人,1856年生。1885年中举。与荣庆、端方并称晚清“旗下三才子”,清华大学牌楼“清华园”三字由其题写。1899年任鸿胪寺卿、内阁学士。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充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辛丑条约》签订后,被派为专使赴日本道歉,赏加头品顶戴。1902年署外务部左侍郎。1906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参预厘定官制,变通旗制。1909年授军机大臣。1911年,奕劻成立皇族内阁,任为内阁协理大臣。同年袁世凯内阁成立时,为弼德院顾问大臣。1912年清帝退位后,移居天津。1925年于天津病卒。
盛宣怀
字杏荪。1844年生,江苏武进人。1879年,署天津河间兵备道。1884年,署天津海关道。1885年,任招商局督办。1886年,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次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航运范围不仅扩大到山东整个沿海,而且还开辟了烟台至旅顺的航线。1895年奏设北洋大学堂于天津。1896年,任铁路公司督办,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奏设南洋公学于上海。1902年,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1904年在上海创设“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为日后中国红十字会的正式成立起到先导的作用。1911年任邮传部尚书期间,下令铁路收归国有,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革职,移居大连。1916年病逝于上海。
赵尔丰
字季和,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清汉军正蓝旗人,1845年生。在山西历任静乐、永济知县,后出任四川永宁道。1903年被调任建昌道,并受命招募兵勇,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乱。之后,充任川滇边务大臣,并在西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1907年,一度代理四川总督。1908年升任驻藏大臣兼任川滇边务大臣,在打箭炉驻兵,加强清政府对西康的控制。1911年出任四川总督。保路运动爆发后,迫于政府命令实施镇压,逮捕保路同志会领袖蒲殿俊等人,导致同志会的成员围攻成都,川军不愿意接受命令继续镇压,清政府于是派湖北新军入川平定动乱,导致武昌兵力空虚。武昌起义爆发后,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原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任军政府都督。赵氏随即将政权移交蒲殿俊。但普遍认为赵氏假借处理边防为名,暗中操纵形势,煽动兵变,重掌政权。随后标统尹昌衡率兵入成都,自称都督,进攻总督府,擒获赵氏,押至贡院斩首。
蒲殿俊
字伯英,1875年生,四川广安人。1904年中进士。1905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后,四川谘议局成立,任议长。次年创办《蜀报》,宣传立宪,并到北京请愿。1911年“保路运动”发生,任四川“保路同志会”会长。武昌起义爆发后,在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自任都督。12月8日,因军饷迟发,军士变乱,民军入城,另组军政府,被迫去职。1912年8月,加入民主党。次年,当选众议员。1916年,袁世凯下台,议会重组,当选众议院议员。1917年7月,任内务部次长兼任北京政务督办,因受排挤,12月辞职。1918年,就任《晨报》社长。1934年,逝世于北平。
罗纶
原名晋才,字梓卿、梓青,号康侯。1876年生,四川西充县人。自幼好学,十三岁熟读四书五经,人称“神童”。十四岁考入成都尊经书院,后中举。戊戌变法时,与蒲殿俊等人成立“强学会”、“蜀学会”,出版《蜀学报》,宣传变法。1905年担任顺庆府中学国文、历史教习兼斋务长。1907年春赴成都,任绅班法政学堂斋务长,兼任游学预备学堂国文教习。在此,罗纶与刘行道、熊焘、张澜、徐炯、王铭新等共谋革新,人称“六君子”。1909年当选四川谘议局副议长。1911年“保路运动”发生,任四川“保路同志会”副会长兼交涉部长。四川独立后,任“大汉四川军政府”招抚局长。成都兵变后,为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兼安护局长。1912年初,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任军事参议院院长。同年7月,辞职归家隐居。袁世凯称帝后,与张澜等人在顺庆举义兵讨袁。晚年赋闲家中,1930年病逝。
张澜
字表方,1872年生,四川南充(今西充县莲池乡)人。幼年随父耕读,二十五岁中秀才,先后执教于南充乡塾和广安紫荇书院。1902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专攻经史。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学习教育。留学期间,因倡议慈禧退朝,被视为大逆不道,遭清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小学、中学和女校,实行新式教育。1911年领导四川保路运动,反对清政府卖国,促进了全川人民大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辛亥革命后,任川北宣慰使,继任国会众议院议员。1915年联络川军北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升任四川省省长。1918年在北京设立“四川省省长行署”,五四运动时期,任北京《晨报》执行董事,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抗日战争时期,张澜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自1941年10月继黄炎培后任民盟中央主席。1955年逝世于北京。
端方
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1861年生。1882年中举,后迁候补郎中。一度支持戊戌变法。1898年任直隶霸昌道。不久清廷在北京创办农工商局,由其主持局务。此后,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和光绪帝出逃陕西,端方因接驾有功,升任湖北巡抚。1902年,代理湖广总督。1904年,代任两江总督。在历任封疆大吏期间,端方鼓励学子出洋留学,被誉为开明人士。后作为五大臣之一,出使西方考察宪政,预备制定宪法。回国之后,出任两江总督。1909年调直隶总督。1911年被委任为渝汉铁路督办,因强行将四川当地民办铁路收归国有,激起保路运动。9月,四川局势濒于失控,清廷将四川总督赵尔丰免职,命端方署理,率新军入川镇压。11月27日,新军哗变,端方被杀。
蒋翊武
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1885年生,湖南澧州(今澧县)人。从小聪明过人,熟读诗书。1904年秋,协助宋教仁集结革命力量,密谋响应长沙起义。事泄后,避回老家。1906年,由刘复基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为策动新军,在武昌从军。1911年3月15日,在武昌成立文学社,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掩护革命活动,蒋翊武被推为社长。1911年9月14日,与共进会首领孙武在武昌楚雄楼十号召开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席会议,两团体正式合作,密谋筹划起义。10月9日汉口机关遭破坏,起义计划暴露后,蒋翊武毅然决定当晚举行起义,当即起草了起义命令。但清军警破坏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刘复基、彭楚藩等人被捕,蒋翊武逃出城外,当晚的起义计划落空。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于10月10日晚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了楚望台军械所。蒋翊武听到起义的消息后,便赶回武昌指挥。12日清晨到达武昌时,革命党人已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湖北都督,蒋协同筹划防御清军进攻和推动各地起义响应。阳夏保卫战失利后,战时总司令黄兴辞职,蒋被推举出来挽救危局,出任战时总司令部监军。清政府与革命军停战后,蒋辞去总司令,以招抚使名义驻汉口。1912年2月,革命派与袁世凯和谈成功,蒋改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1913年“二次革命”时,策动湖南独立,出任鄂豫招抚使。失败后,南行至广西全州被铺。10月9日被就地枪决,从容就义。
孙武
生于1880年,湖北夏口(今汉口)人。1896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1900年参加唐才常汉口自立军,被推为岳州司令。1904年赴日本,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1908年与焦达峰等在东京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主任,不久回鄂策划革命。1909年编会党为五镇,旋赴梧州参加起义,事败退居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被武汉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推为主席。武昌起义前一天,搬移炸弹时不慎爆炸,惊动了印度巡捕,暴露了起义计划,清朝总督衙门逮捕杀害了许多革命者,激起了武昌起义。而孙武因为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