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第107章


G宕实劾铮滴酢⒂赫餐瞥缬瘢蝗缜 G∈逼谟竦脑牧戏浅3渥悖偌由锨』实鄹鋈说南舶瞥纾拐庖皇逼谟衿鞯隆∈亢椭柿看锏搅艘桓銮八从械母叻濉U飧龈叻迨侵泄衿鞴ひ盏淖詈笠桓龈叻澹彩歉卟豢杉暗囊桓龈叻濉?br />
我们一说清代玉,就说乾隆玉,一说乾隆玉就说乾隆工。什么是乾隆工呢?就是精雕细刻,工巧不能企及。我们第一眼看到乾隆玉器,就会惊叹〃它怎么能做成这样?〃这就是乾隆工的魅力非常细致。清初,养心殿设立造办处,内设玉作。除此之外,乾隆时期建立的如意馆中,也有专门的雕玉工匠,为宫廷制作玉器。我们今天能在故宫看到丰富的乾隆玉器,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两个地方做的。
【如意】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乾隆接见了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当时乾隆就送了一柄玉如意给了马嘎尔尼。当时的英国人是不认这东西的,不仅不认如意还不认玉。马嘎尔尼的日记中记载得非常清楚,说如意〃像白色玛瑙的石头,长约一尺半,有奇怪的雕刻,中国人视为珍宝,但物件本身看来并无多大价值。〃这可是马嘎尔尼接受的国礼,中国皇帝赠送给他的国礼,他就这个态度!为什么呢?他对中国的玉文化一无所知,不知道这是玉。我们今天很难接受这样的重礼, 今天生活中很少有人送你一柄如意,甭说玉如意,送一个普通的如意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乾隆五十八年,当时乾隆皇帝都80多岁了,如此高龄,赠送给英国特使两柄玉如意,结果得到的却是他的轻视。这只能说明马嘎尔尼实在是不怎么识货,文化的差异具体到玉如意上就清晰可见。当时英国人不知道如意叫什么,于是就翻译成权杖。我们看过欧洲电影,国王都拿一个权杖,表示说话算数。手里要是不拿这个权杖,好像就没有权力了。当时马嘎尔尼认为乾隆皇帝给他的是一个权杖,误认为如意是权力的象征,但实际上我们的如意本身并没有这层含义。
那么,如意是怎么来的呢?有各种说法和推测,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说它历史上是一个痒痒挠,最早是杨贵妃使的。杨贵妃胖,后背痒痒了够不着。我们都知道,胖人够后背有点费劲。我年轻的时候,哪儿都能够着,现在稍微胖了有些地方够着就费劲。所以制作了这样一个东西给杨玉环挠痒痒,这是一种传说。但不管怎么说,经过漫长的文化演变最终如意变成了一个吉祥如意的一个象征。
【桐荫仕女图】
清宫里的玉件,如果举例,那是举不胜举,太多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凡是说清代玉器的书上都会提到它,就是用一块废料做成的桐荫仕女图玉摆件,被定为国宝。
桐荫仕女图玉摆件本身并不是为这个图案创造的,它本来是一块废料。一块整的白玉籽料,中间挖了一个玉碗,剩下的是一个空壳。
工匠觉得这个空壳扔掉了可惜,就琢磨这个空壳,最后设计了桐荫仕女图。雕出一处小巧的庭院,半开的院门,两个仕女隔门相望,表现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景色。正是工匠的慧眼和巧思,才创造出来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乾隆皇帝看见以后,特别喜欢,甚至觉得它比创造的玉器还重要。乾隆就在上面既题诗又写序。乾隆的诗是这样说〃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庭。〃乾隆认为这块玉比卞和向楚国进献的和氏壁还重要,你看乾隆把它提得多高。这块残料,如果当时的工匠不负责任,不可惜这块材料,或者没有艺术灵感,很可能随手就丢掉了。皇上也不会怪罪,因为本来就是要拿这块玉做碗。但工匠将它做成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这就能看出清代工匠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乾隆在这块玉上不仅写了诗还写了序文:〃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皇上对这件事的态度非常,写完这篇小短文,最后写〃御识〃,意思是我亲自鉴定了。吴工就是苏州的工匠,与陆子冈是同乡。
桐荫仕女图图案,并不是工匠自己画出来的,它有本可依。康熙时期有一件油画屏风,距今三百年了。这件屏风今天还在故宫,一共有八片,上面画的就是桐荫仕女图,画面共有七个女郎。据专家考证,这件桐荫仕女图屏风,是中国最早的油画作品之一。
【最大的玉器】
乾隆时期,宫廷中有一件非常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今天凡是去故宫珍宝馆参观的人,一定要在它面前驻足,要看这件中国古代最大的玉器。当时制作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非常费工费力。
我们知道,玉有山料,有籽料。山料出自山中,籽料出自河床里。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用的是一块山料,取自新疆和田。它有多重呢?5300多公斤,一辆5吨的卡车勉勉强强能把它拉走。当时这块原料从山上搬到山下,就将近用了3年时间,然后把它运到北京,再运到扬州加工,前前后后又花了6年时间,才最终完成。那么做成这件玉山子,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呢?整整10年。期间耗费的人工、花的钱不计其数。乾隆五十二年的时候,玉山子运回北京,搁在紫禁城内乐寿堂。
当时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做一个玉山子,表明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强盛。所谓〃玉山子〃是什么呢?就是随玉的这种山形雕刻出各种图案,有宗教题材、民俗题材、花卉山水,等等。玉山子在清代中期开始流行,桌子上摆一个玉山子,体现财富的同时也体现了文化。
大约15年前,市场上对玉山子非常不关注,所以很大的玉山子卖得很便宜,没人要,当时大家都喜欢能随身携带的玉。这两年开始关注了,玉山子的价钱不停地在增长,表明了我们对这种文化的认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度,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步一步更新。一开始可能对玉山子的认知比较低,但随着对玉器的了解,会慢慢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时候,我们就知道玉器有各种各样的欣赏方式。随身戴带,随时能拿出来炫耀,是一种方式;摆在自己的案头,在身心疲惫的时候能看到它,也是一种欣赏方式。
【痕都斯坦玉】
乾隆时期有很多带有典型异域风格的玉器,比如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叫痕都斯坦玉。痕都斯坦是个地名,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当时这个地区由莫卧儿帝国统治,所以生产的玉器又叫〃莫卧儿玉器〃。
乾隆皇帝当时见到痕都斯坦玉以后,非常喜欢。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崇下,痕都斯坦玉在造型和工艺上都有很大改进。当时养心殿造办处设有工匠,仿作这种外来样子的玉器,称为〃西番作〃。
【玉杯记】
由于乾隆本人对古玉有着超出寻常的喜爱,所以他当时收藏了很多古玉,也非常勤奋地研究。由于认识的局限,乾隆一开始也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我讲过的乾隆皇帝不认识玉琮,把它叫做〃釭头〃。他不但不认识,还弄不清楚琮怎么摆放。琮的形制是一头粗,一头细。摆放方式都是粗的这边朝上,也就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乾隆以为跟塔似的,得小头朝上,大头朝下。他就这么摆着,让工匠在上面刻字,所以今天的人一看字的方向,就知道他不清楚琮的摆放。让乾隆闹了笑话的琮,是真正的古玉。可有些仿古的玉器,也把皇上给蒙了。
有一次,乾隆拿到一个玉杯,他欣赏了半天,觉得是汉代的,但又觉得有点不同,他心里就犯嘀咕。这时候,乾隆就不独自欣赏了,他弄不清楚的时候就招呼人。于是,乾隆把一个叫姚宗仁的玉工,叫来问这玉杯是怎么回事。姚宗仁看了一眼这个玉杯,马上就说:〃哎呀,皇上,这东西是小人祖上做的,不是汉朝的。因为我们祖祖辈辈是干这事的,所以我很容易认识它。〃
他怎么看得这么快呢?姚家祖辈都是治玉高手,一代传一代。过去手艺是要传代的,不像今天,我们很多手艺都是跟外人学的。比如你到工厂学手艺,都是跟师傅学,这师傅不一定是你爹,对吧?过去的手艺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都是这么往下传的。这件事就说明了一个鉴定问题。
鉴定的时候,不懂的人会觉得这怎么这么难啊!我怎么能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的?我怎么就看不董啊?但专家一眼就能决定,因为这是他熟知的领域。比如姚宗仁,他非常熟知治玉的这个领域,他跟他父亲、他爷爷都学过,他很清楚。那么,作为一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