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第127章


那件很像,但这个笔筒的底是圆底,我才明白了故宫的收藏为什么是平底。这类笔筒的底跟明清时期其他笔筒都不一样,它的低是斜着45度嵌入的,所以非常容易褪出。一旦木质发生收缩,底就可能掉下来,于是宫廷为了方便就另配了一个平底。
而流散在民间的笔筒,没有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就是凑合着用,反而保留了原始状态。所以有时你怀疑一个问题,就要长时间惦记着,说不定哪天就能得到答案。过去老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怎么成功呢?就因为你抓住了这个机会。
黄杨生长缓慢,木质细腻,而且它很难成材,它首先长不直,都曲里拐弯的,所以只适合雕刻小件。中国工匠就用它做各种你喜欢的小件,我见过有大量的动物的,比如雕一个小蛤蟆,人物的,黄杨特别适合中国人,为什么呢?我们的皮肤是黄的,你比如说,我们用黄杨木雕一个待女,那个肌肤的感觉非常地美丽,如果我们拿那个黄杨木雕一黑人,看着就多少有点怪怪的,那种感受不一样,所以它很适合中国人。
过去我们逛地摊,逛古玩市场,黄杨木小件非常地多,尤其北方地区多极了,南方地区大量的家具上是用黄杨做卡子花,做小件雕刻镶嵌在上面的,而北方都是一些悬挂件,比如雕个莲蓬,雕一双小鞋,随身带着,我当时都没有这种意识收藏,那东西都很便宜,最早逛地摊就是十块八块钱,甚至几块钱买一个,后来变成几十块几百块也不会太贵,我的一个朋友,当他收藏很多的时候,他叫我去看,我都不知道,他跟我那么多年没跟我说过,我到他那儿一看,上千件,蔚为大观,反映了那一个时期,中国人的一个情趣。
所以我们说收藏,有时候另避蹊径,我老鼓励他,我说你这堆东西你一定要出一本书,如果不出一本书就愧对了祖先留下这样辉煌的遗产,我们的遗产不是说全部都是鸿篇巨制,很多这种小件,把玩的小件,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那一个时期的心理,反映了百姓那种对生活的一种满足。
【东山报捷图笔筒】
黄杨木的雕刻最有名的一件东西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这个笔筒被故宫的《国宝一百件》一书收录。换句话说,故宫认为这件东西就是国宝。这个笔筒,黄杨木雕,它所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这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产生了很多成语,比喻我们知道的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都是这一仗打出来的,你想历史上人打过一仗留下了至少三个重要的成语。
淝水之战这个故事,说的是前秦的符坚要打东晋王朝,以东晋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觉得这仗一定要打,但符坚认为我打你都是小菜儿,他说的是投鞭断流,就是说我的人手里的鞭子扔掉长江里就把水流都断掉了,我这么大兵力打你,还不是一个小菜一碟的事吗?
谢安主战,一定要抗击,这时候在战争期间,谢安是在后方在下棋,跟客人在下棋,下棋来掩盖内心的这种矛盾,这种担忧,他跟客人下棋面不改色,那么这时候,有人来送捷报,捷报送到他手里的时候,他看了一眼依然在下这个棋,他客人都受不了了,客人说到底什么消息,你跟我说说,然后这个谢安就说,小儿辈已经破贼,说得很轻描淡写,最后把客人送走的时候,回屋的时候木屐的那个木齿都折断了,浑然不觉,为什么?内心激动,那么这个笔筒反映的就是这一段他在下棋。
乾隆皇帝看了这东西高兴,说那还有块空地刻上我一首诗,所以在笔筒的另一面,就刻了乾隆的一首七律,它其中有这样两句,叫淮淝捷报传飞骑,屐齿何妨折不全,说的就是这个,飞马送来的捷报,说谢安的这个木屐的木齿都折断了,结果无所谓,心里并不知道,这件东西有机会上故宫的时候一定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国宝。
【五件雕刻比较】
下面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五件雕刻类的东西做一个比较:第一件顾宗玉的竹雕,迎驾图笔筒。顾宗玉就是顾珏。第二件是黄振效的象牙渔家乐笔筒。黄振效是在故宫里供奉的广东工匠。第三件是清早期的犀角八仙庆寿图杯。第四件是吴之У幕蒲钅径奖ń萃急释病5谖寮敲魍砥诘淖咸椿岵爬贤急释病?br />
我们把五件东西一字排开,竹雕、象牙、犀角、黄杨、紫檀,当你看到这支队伍时,就会恍然大悟。我们用五种材料做个横向比较,反映出同一个时期的雕刻间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并且其他材质的雕刻全部追求的是竹雕的效果。这事儿有点让人奇怪:所有的名贵材料,都追求一个普通材料的效果,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材料名贵动手就谨慎,材料普通动手就随意。因为竹子的材料普通,'TXT小说下载:。cc'雕刻就随意,创作天地的自由度增大,参与的人就多,精品就会出现。一旦优秀作品及其风格被社会认可以后,其他名贵材料就会跟风,不敢轻易动手,要向成熟作品靠拢,以求保险。
今天做衣服也是这样,越贵重的材料,你越不敢做花活。你买了最贵的材料的回来,最保险的就做一西服,样子要经典一点。一般人不敢拿最贵的料子做最新式的样子,过两天不流行了,料子就等于浪费了。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
中国古代工艺中雕刻是一个非常大的门类,另一个门类是铸造,下一讲讲明清时期的铜器。
07 炉火纯青 铸造精湛
--明清铜器
明、清时期的铜器跟以前的青铜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它的材料的不同。它开始使用黄铜,以前都叫青铜,青铜有一个问题,它比较脆,易锈,所以我们看到的青铜都是锈迹斑斑,当然少量的有黑漆古,那不说了,【。cc】就大部分它容易锈蚀,而黄铜相对来说不易锈蚀。
【铜与钱】
铜质艺术品在历史上的地位比今天高。今天的人拿一个铜的艺术品都不当回事儿,觉得这没什么,不就一个铜铸造的嘛?但要知道,中国是贫铜的国家,找铜是很难的事儿。那么历史上的地位高,为什么没有保留到今天呢?很多铜的艺术品都被化掉了,因为铜可以变成钱。
中国古代的铜钱是计重制,〃秦半两〃〃汉五铢〃,一听就是计重的,所以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铜钱国家都允许分铸,各个地区,不可能中央政府把钱全铸造好了分派,那是运不下去的,运输成本极高,说北京这儿铸造了一马车钱,吭哧吭哧地给运到新疆去,中间得走两年,中间还有劫匪,成本太高,所以允许分铸,后来就变成私铸成风。
中国历史上对这个铸钱的问题苦恼得要死。比如宋代铸铁钱,为什么铸铁钱呢?凡是跟辽跟金接壤的时候,你看大观通宝就铸过铁钱,它跟辽接壤的时候,因为辽契丹民族愿意使用金属器,您这铜钱一到,我的贸易能力强,我拿东西全换来钱,这钱我不一定非得买你那东西,我就把钱化了,我做成一铜碗,做成一铜锅,我自己背着,可这钱回不来,中央政府就着急,我贸易的媒介没了,所以就被迫在边境地区铸铁钱,防止你熔化。明代也有这样的记载,比如崇祯时期,崇祯时期有这样的记载,它说内库存的历代铜器,不是指的今天的铜器,历代铜器都给我送到宝源局铸钱,这是有明确记载,这里就不乏当时明代的很多的铜艺术品就化成铜水,变成了货币。
【宣德炉的诞生】
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所有的艺术品都发展得非常快,我们知道了永宣青花,这都讲过,漆器,其他的艺术品,比如掐丝珐琅器,都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铜器也不例外,最有名的就是宣德炉。
关于宣德炉最早的记载是《宣德鼎彝谱》,礼部尚书吕震等奉旨编纂。书上记载得非常地详细:宣德三年,暹罗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斤。暹罗就是今天的泰国,中国人用黄铜做艺术品由这个时期开始。
从宣德开始,宣德皇帝当时认为他的祭器、太庙、郊坛,所有的祭祀用的东西都太粗糙,所以他下令就用这风磨铜,开始给我重新铸造一套礼仪用器,他第一批铸造的时候,他是亲自下令说你的样子要仿什么呢?仿《宣和博古图》,宋代那时候高峰嘛,你照着那个样子给我做,先画图,放样,然后最后给我制造出来,第一批制造了多少呢?史籍上记载是3365个,精确到个位,后来皇上就高兴,一看这东西真漂亮,就开始嘉奖,追加,总数一直做到18000个。
明代为什么开始喜欢这种香炉呢?受宋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