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第129章


接照着真炉翻模,底款一模一样,所以这种少一横的说法不足为凭。
宣德炉的底款非常有意思,写的五花八门。有写一个字的,宣,就写一字儿,你有时候在市场上碰见一炉一翻手〃宣〃什么意思?就是宣德那一年的。有写俩字的〃宣德〃。写仨字的〃宣德年〃。写四个字的〃宣德年制〃。写五个字的〃大明宣德年〃。写六个字的〃大明宣德年制〃。一到六一个空不落,再往上,还有写多少个字的呢?写一大段话的〃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底下写16个字,这种款识呢,在宣德炉的收藏中也非常重要,大量是伪款,但一定有一个真款在里头。
【宣德炉的仿制】
宣德炉的仿制时期,大概推测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是当朝,我们说的当朝是指宣德在铸造了18000个炉以后的,再有铸造都可以算为仿制。
第二个时期是明晚期,收藏热的兴起,对炉的需求供需发生变化,大量的需求增加,所以在晚代晚期的时候就有大量的仿制品出现,这个时期的东西非常接近于宣德本朝的东西。
第三个时期就是我们知道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他所制造的宣德炉有很多离开了宣德的本样,有相当一部分偷工减料,所以非常容易剥离出来,一看就不够明朝,一看就是清朝的东西,
第四个时期就是晚清到民国,有一部分很小的仿制,质量比较差,所以不足为虑。到了今天,宣德炉的仿品骤增,尤其近十年内,铜炉的仿品变得非常精美,非常接近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今天市场上有大量仿制的宣德炉,完全能够以假乱真。
【禁铜令】
清朝雍正时期下过禁铜令。康熙开放海禁以后到了雍正这朝,贸易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钱币。当时制币的主要原料黄铜明显不足,中央政府着急。再加上铜钱的私铸之风,以及劣制铜钱沙板钱、锤扁钱,都为社会发展带来种种弊端。于是,雍正四年正月,雍正下禁铜令。到了乾隆初年,云南铜矿就开始大量开采,中央政府解决了铜短缺的问题,所以禁铜令就取消了。禁铜令实施的时间,大约只有10年。
【雍乾铜瓶】
2007年,一件雍正海水龙纹铜瓶,在北京拍卖,高约60公分,比较大,估价是60万。过去对铜的认知非常低,觉得一个铜的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但这个铜瓶在拍卖场上从60万元一直被竞争到1570万元,我们观复博物馆本来对这东西有所关注,觉得60万的价钱还可以接收,但没想到涨到如此高价,没能买到。
不久以后,我在一次小型拍卖中又碰见一个类似的铜瓶,瓶底下写着〃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一看这楷书,再一看瓶子的造型,我就乐了。这件铜瓶的造型明显是受雍正瓷器的影响,楷书的风格也明显能看出来是乾隆早期的款识,由此我断定它是乾隆初年的一件作品。虽然到不了雍正,但也非常重要。由于很多买家当天没有参加这次小型拍卖,我就有机会把这个铜瓶买下了。之所以我能判断这件铜瓶的年代,很重要的原因是了解康雍乾三朝瓷器款识书写方法的变化。康熙时楷书多,篆书罕见;雍正时楷书多,篆书少见;到了乾隆时反过来,主要是篆书,楷书少见。所以我看到铜瓶款识是楷书,就知道它基本是乾隆早期的,受雍正影像。所以有时看一件器物,一看款识就知道大概方位在哪里。
【张鸣岐的手炉】
历史上除了宣德炉以外,还有两类炉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类是暖炉,一类是熏炉。
暖炉明代非常流行,为什么呢?当时屋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无法供暖,当时的人的生活就在这个取暖问题上都是一大障碍,尤其南方,一到冬天非常阴冷,所以屋里不是炭火盆,就是暖炉,暖炉的小型的叫手炉,手里老捧着,大型的叫暖炉也叫脚炉,搁在脚底下的,文人在那儿伏案,夜里疾书,案子上搁一个,脚底下搁着。
当时做暖炉的著名的工匠很多,大量暖炉上留下了工匠的名字,最有名的是张鸣岐、潘祥丰、陈九如、凤江等等等等。还有一些堂号款,表明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极大的需求。张鸣岐是浙江嘉兴人,他的炉有〃张炉〃之称,我们说过明代,晚期的时候最著名的手工艺人中张鸣岐算一个,紫砂壶里是时大彬,螺钿是江千里,我们这些名人都说过,那么张鸣岐的炉它不是平白无故就有名的,做炉的人多了,为什么它有名呢?它有两个特点是别人所不及的,第一个特点书上有记载,说它置于红炭不烫,我们今儿灌一暖水袋子,那水热了还都烫呢,都不敢拿,但是它这个手置于红炭不烫,好处是什么呢?你既取了暖,又没有烫伤你,另外,你不烫一不定期是导热系数控制得好,不烫就延缓了它的热的衰减,所以它长时间保温,这是它一个记载。它第二个特点书上记载说用脚踹之不瘪,手炉是手里拿的,脚底下做得很大的暖炉,有时候冷了脚搁在上头,强度非常大,你看着它很细,但是你拿脚踹它它都不会瘪下去,强度做得好。
我早年在上海买过一个手炉,上面的盖子追求藤编的效果,非常细致。这个香炉的盖是可以任意调转180度,盖上以后只需拿着盖,下面的炉身都不会掉下来,严丝合缝。我当时买的时候,大部分人还不关注它,价钱在当地算贵了,但让我看就算很便宜。手炉里还留有一个民国时期手写的纸条,写明这个炉的来历。底下落款三个字:香音斋,应是第一个使用者的斋号。
手炉保存下来的不如香炉多,原因是手炉一直在用,香炉在历史上是断断续续地使用。兵荒马乱的时候大家没有心情去点香炉,香炉往那儿一扔,这一扔可能就一百年,这百年没有人用,它就不会坏,手炉一直在用。20世纪80年代我去浙江乡下的时候,看见老太太还捧着手炉呢,由于它使用它就容易损坏,损坏了那就以新代旧,旧的就毁掉了,所以手炉保存下来的反而不如香炉多。
【熏炉】
再有一类是熏炉,主要用来熏衣和焚香。熏炉一定要有盖,没有盖就不能称之为熏炉,炉盖在熏衣的时候可以保证衣服的安全。首先,衣服不能被火燎着了。本来挺漂亮的一件衣服,想给熏熏香,结果燎一大窟窿,搁谁都得不高兴。其次,盖子可以防香灰,熏完的衣服不能蹭得到处都是香灰
过去老说一句话叫〃红袖添香夜读书〃这添的香就是这熏香,一般是粉末状的、块状的、盘香状的,那个添香都是很收敛的,等夜读书的时候如果有这么一股清香的味飘过来,那确实还是很惬意的,一定不是柱状的,柱状的香都是供奉的。我们有的电视剧不明白,弄着红袖添香弄三柱香往旁边一扎,给老爷祭祀了。
【洒金】
到了晚明的时候,铜器有一点俗事儿,这特别迎合中国人的虚荣心,就是洒金。所谓“洒金”就是局部鎏金。人们觉得这铜不够意思,得上大金块子,看着值钱,所以洒金铜器在晚明到清初非常流行。
晚明时期的洒金铜器主要流行于江南,首推上海地区,比如有个人叫胡文明,他制作的铜器上落款〃云间故文明制〃。云间指的就是上海松江地区。故文明制的洒金铜炉,按照西方人的观点,就觉得它俗。他老往上面鎏金,弄点很时髦的图案。但这种风格在当时非常有市场,被称为“胡炉”。他去世以后,儿子胡光宇接着做。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品牌意识很重要,底下写胡文明,有名,好卖。到儿子这儿,如果写儿子自己的名字,没人认,卖不出去;写老子的名字,又不怎么甘心,那怎么办呢?只好连老子带儿子一块儿往上写。
曾经有个人拿了一件洒金铜炉来说:“我这儿有一个日本炉,您给看看。”我说:“你这怎么会是日本炉呢?”他说:“您看这底下的款,写着明男光宇,这不日本人吗?”实际上,晚明时期中国跟日本的文化是在交流,所以这上面的图案确实有点儿日本风格,他就认为是日本造的。我说:“这底下的款你得通读。”底款是“胡文明男光宇制”,什么意思呢?胡文明的儿子胡光宇制作的,但这“胡字就省了。〃胡文〃这俩字不念,光念〃明男光宇制〃,这不真成日本人了吗?还不能说他是知识不扎实,干脆是没这方面的知识。这件事说起来完全是个乐子。
明清铜器作为艺术品,它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原因是铜是贵重金属,贵重金属它又可以再度利用,所以稍微有一点背离了当时的审美情趣的东西,迅速就被化掉,它就不会生存,从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