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113章


对于武昭仪做皇后,裴行俭是坚决反对的。加之他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是与虞世南、褚遂良齐名的三大书法名家,于是虽是个芝麻官,倒也常有机会与宰相级大员们一起把酒聊天,自然也会谈论到皇后废立的问题。
御史中丞袁公瑜得知后,立即把裴县长的“不轨”言行报告给了武昭仪的母亲杨氏。
区区一个县令自然还不能入武昭仪的法眼,但所有反对她的人都不可能过得舒坦——这是一定的。于是裴县长被迅速调离了长安,至西州(新疆吐鲁番)都督府做了长史,从此踏入了茫茫戈壁。
可以想象,当时裴县长一定是郁闷非常:反对的武昭仪当了皇后,同志长孙无忌等人被尽数贬出了京城,自己也被从繁花似锦的京城发配到了飞砂走石的西州,级别则从五品的长安县令降成了六品的长史。
好在裴行俭是个心胸开阔的人,很快他便调整好了情绪,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上。他在西州主要从事行政组织工作,这让生性谨慎的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用武之地。此外,美味的哈密瓜和葡萄也帮助他爱上了可爱的西州。
从永徽六年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的十年间,裴行俭已一步步从六品的都督府长史晋升为三品的安西大都护,成为了大唐在西域的最高长官。也正因为他早早被赶出了京城,反而躲过了对长孙无忌一派势力的大清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然也!
十年间,裴行俭对西域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降”。镇边有功的他被召回了中央,担任司文少卿。五年后,他升任吏部侍郎(需要说明的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十二月,李治下诏恢复了官职的原有称呼),与同事李敬玄一起负责为朝廷选拔官员。
裴行俭不是个死脑筋。经历了西域磨炼后他明白了凡事无绝对的道理。回到长安后他埋头工作,不再参与反武活动。出色的工作业绩外加坚定的政治方向,使得他很快得到了天皇天后共同的赏识和信任。
此时,裴行俭的前同事李敬玄因工作优秀被晋升为中书令。李敬玄虽然工作表现不错,却是个死脑筋,但凡做事都要以圣贤之言为准则。刘仁轨奉命在青海一线防御吐蕃,事情既多且杂,圣人自然不屑于说。于是他提交给中央的报告和建议常常到了李敬玄这儿就被长期搁置——不知道怎么办嘛,而且还不给任何理由。
刘仁轨开始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来知道链子掉在李敬玄这个环节上,自然是恨得牙痒:老子在前线流血流汗,你老人家舒舒服服地坐在长安城里喝茶看报也就算了,工作效率还这么低下。仗打得好你们都有功,仗打不好都是我们的错?虽然你位高权重,我一时奈何不了你,但总有一天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吐蕃再次在双方前线布下重兵,战事一触即发。刘仁轨趁机向李治发来紧急报告,除了描述前方局势外,还间接说了李敬玄一直把自己的报告按下不报等事儿。末了,他十分诚恳地表示:西方战线吃紧,我老头子已经无法应付;天下虽大,但能够挑起重任的唯有李敬玄一人!
听说要自己上前线去打仗,一向只读圣贤书的李敬玄被吓得够呛,连连摆手推辞。可李治一来不满李敬玄先前的做法,二来见李敬玄居然公然违抗自己的命令,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刘仁轨现在就是要朕亲征,朕也得去!你为什么就不能去?!
这下李敬玄是行也得上,不行也得上了。经过车马劳顿,李相爷来到了前线,接替刘仁轨任洮河道大总管,也接手了他统领的全部十八万大军。而这时他才知道,对手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大非川之战的吐蕃军统帅、“战神”论钦陵。
经过“深思熟虑”,李敬玄决定派右卫大将军兼工部尚书刘审礼为前部,自己随后接应。
结果刘审礼所部在进入敌境后被吐蕃重兵包围,损失惨重。而负责接应的李总司令得知前锋被围,只会下令死守,根本不敢出兵援救。最终刘审礼弹尽粮绝,被吐蕃活捉。
这一下可不得了,本就胆战心惊的李敬玄被直接吓破了胆,弃营逃至后方的承风岭,并下令全军扎营,深挖壕沟,防范吐蕃的突袭。
李总司令到底是缺乏实战经验,他光顾着地面,全然忘记了营边还有座山岭。
吐蕃将领跋地设一路追来,面对李总司令的“美意”,他们却之不恭地进驻承风岭上,居高临下地看着已成惊弓之鸟状的唐军。
虽说将熊熊一窝,但唐军中也不都是草包。
某夜,跋地设带着必胜的信心入睡后不久,便被激烈的砍杀声和满营乱串的火光惊醒。
他拨开帐门一看,好么,无数全副武装的唐军正在自己的营中肆意砍杀,而原先还不可一世的吐蕃军则满脸惊惶地四下逃窜。
不好!一定是唐朝援军到了,我等休矣!
他当机立断,连夜带着人马撤退。
见吐蕃撤了兵,李敬玄长出一口气,率领部下撤回了鄯州(青海乐都县)。
其实,那晚夜袭吐蕃军营的只有区区五百名唐军,但他们却做到了十八万大军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他们的带头大哥叫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是百济人,当年苏定方征服百济后,因为军纪败坏,民间怨恨四起,原本已经投降的黑齿常之起兵反抗,并收复了百济的多座城池。最后是刘仁轨的仁政外加李治的招降才使得他再一次向唐军投诚。
对于这个曾持不同政见的外籍人士,大唐再次展示出宽大的胸怀:不仅没有治黑齿常之的罪,反而因他在战争中有突出表现而提拔了他。此一役,他担任的是左领军员外将军(即编制外将军)。
这次与吐蕃交战,双方互有损失,但主力均未受挫。唐吐双方也都就坡下驴,分别向对方表示了友好,并各自收了兵。
黑齿常之因功被升为左武卫将军,担任河源军副使,即河源军事基地副司令。
李敬玄的失利,让裴行俭再次对自己的军事理念进行了梳理和整合,这也为他日后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从来都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公元674年,自称为波斯王的卑路斯来长安朝见李治。
李治对波斯并不了解,只知道在西突厥的西边。但一国之王前来朝见总是件好事,当然要热烈欢迎。
事实上,卑路斯根本算不上什么波斯王,他只是波斯国萨珊王朝末代国王的儿子。而他的祖国,刚刚被一支在新宗教引导下的军队所征服。
这支军队,是阿拉伯大军;而引导他们的,便是赫赫有名的伊斯兰教。
“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隋朝末年)创立了伊斯兰教。仅用了很短的时间,这个新兴的宗教便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在它的影响下,一个统一的宗教国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这个新兴的阿拉伯国家东临有数千年历史的波斯帝国,西接老牌强国东罗马帝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饼干。
宗教的力量真是不容小觑,真主庇佑下的阿拉伯战士显示出了极其惊人的超强战斗力。他们于公元635年横穿沙漠,一举击溃了东罗马帝国数万大军,占领了今天的叙利亚,随即连克埃及、波斯以及整个北非。原本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东罗马帝国不得不龟缩在小亚细亚一角,而之前曾经呼风唤雨的波斯帝国也向位于麦加的帝国统治者——哈里发(阿拉伯政教合一的领袖称号,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表示了屈服。
阿拉伯人继续向西挺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西班牙。至此,阿拉伯帝国成为了世界上东西跨度最大的国家,领土东起印度,西临大西洋。
对这些情况,唐朝君臣并不知情,他们没有见过天天念着“安拉”的信徒,也没有与这个当时被称为“大食”的国家建立邦交的打算。
然而,在逃到长安的卑路斯的眼里,全天下(就他所知的范围)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唐朝,只有大唐皇帝才能帮他赶走侵略者,光复祖国大好河山。
而当时的李治主要考虑的还是朝鲜和吐蕃的问题,对于卑路斯只是好吃好喝招待着,顺带赏了个将军的头衔。至于他的请求么,以后再说。
这一等就是将近五年,期间卑路斯客死在了长安,他的儿子泥洹师继承了父亲未竟的等待事业。
公元679年,朝鲜半岛恢复平静,与吐蕃的战事也暂告一段落,李治终于腾出手来了。
只是他们考虑的依然不是波斯。
李治得到消息,西突厥酋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暗中与吐蕃勾结,打算进攻安西都护府,将唐朝势力从西域驱逐出去。
长安方面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