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58章


已陷入了绝望痛苦的深渊。那时,能够陪伴笔者的只有书本。没想到,当笔者以书籍为台阶走出深渊时,却发现很多原本幸福快乐的同龄人已经因为幻灭,或愤懑或消沉了。
尽管是出于善意和保护,但偏颇的教育毕竟还是是一种欺骗。接受这种教育的人早晚都会被现实戳破幻想,经历撕裂的痛苦。以黄月英来说,人家原本只是简简单单地嫁了个男人,一不小心这个男人成了智慧的化身。她的美丑,她的出身与我们有何关系?可偏颇的教育让我们先是只看到这桩婚姻的左边,像打鸡血一样励志,后来又只看右边,像斗败的鸡一样消沉。
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个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也从来不是一个只看脸的社会。一出生就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命运的拼爹现象倒是长期存在,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社会,笔者认为也是公平的——不是个人的公平,也不是在某个点上的公平,而是家国的,整体的公平。简单地说,人生更像是是一场超大型的接力赛。
财富、权力、美貌、知识,这些都是社会资源,没有什么是不重要的,也没有哪一项的杰出可以完全盖过另一项的短板,但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一直都是综合实力,就这么点儿事儿,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存在层面和价值层面能不能不要这么脱节?
笔者一贯的行文方式是夹叙夹议,这次破例多发了些议论,一来是感慨太深,不吐不快,二来是黄月英的资料太少,笔者一开始想研究一下为什么诸葛亮46岁才有了儿子?诸葛瞻到底是不是黄月英亲生的?但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只找到一则无甚趣味的民间传说——黄月英在战乱中身体受损,无法生育,心怀歉疚,让自己的侍女代劳,终于为诸葛亮添丁。尽管对这一传说的苍白深感不满,可笔者总不能去做一些关于三国时期如何治疗不孕不育问题的研究吧?
其他关于黄月英的民间传说则充满了浓厚的导游风格,比如她要求诸葛亮娶亲时一不用轿,二不用马,三不用船,逼得诸葛亮急中生智,这才发明了木牛流马。比如黄月英送给诸葛亮一把羽扇,让他在和人指点江山时用羽扇遮住表情以保持高人风度和神秘感。还比如黄月英长得很漂亮,故意让老爹把自己说成丑女来考验诸葛亮的真心。最绝的是说,黄月英发明了红盖头,想给夫君一个惊喜,结果诸葛亮一见新娘子这么美艳还以为走错了房间。(这一说法等于是把黄月英设定成了一个金发搭配小麦色肌肤的性感超模而完全无视了头发焦黄,皮肤黝黑与为费列罗巧克力代言的区别。)一听这些故事笔者就能想到导游小姐们带着口音的腔调和小商小贩们兜售木牛流马、羽扇和红盖头的萌脸。
有趣之处在于,关于黄月英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制作多么精良的游戏和插画,(比如《真三国无双》系列和《三国杀》),要么是完全无视史书的记载,把她设定成一个知性美女,要么是有选择的听取意见,采用黄色的头发,无视黝黑的皮肤,让她成为一个金发白皙的美人。
从前只知道历史的本质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残酷。在黄月英的身上笔者才发现,对于很多人来说,就连历史的表面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
辛宪英
辛氏(191年—269年),字宪英,名不详。颍川阳翟人。辛宪英是曹丕心腹大臣辛毗的女儿,司马师之妻羊徽瑜与西晋名将羊祜二人的的婶婶。辛宪英的子女众多,她的其中一个女儿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外祖母。请大致记住她的这些亲戚关系,那个时代的人如果不把他七大姑八大姨都查一遍是看不清楚的。
公元217年,曹丕总算在夺嫡之争中击败曹植,被立为魏王太子。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矫情自饰了很久。得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显然会是在一个比较正规的场合,曹丕真不愧当了多年的影帝,竟然能够强忍住挥舞剪刀手喊“耶!”的冲动,一直熬到身边只剩下辛毗这个贴心人才激动地抱住他的脖子说:“老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
辛毗回到家,想跟女儿分享一下被太子爷当做自己人的快乐,没想到辛宪英竟然道出了一番比教科书还古板的话,她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持宗庙社稷的人物,代君王行事不可以不怀着忧虑之心,主持国家大事不可以不保持戒惧之心,在应该忧虑的时候竟然表现得如此喜悦,又怎会长久?魏国又怎能昌盛呢?
这番言论奇怪不奇怪?当上太子怎么就不能在自己人面前小兴奋一下了?小兴奋一下国运怎么就不能长久了?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她瞧不上曹丕这位太子爷,正常的反应也应该是曹丕这个太子坐不长才对吧?笔者看过的所有关于辛宪英的资料中都众口一词地称赞她有远见,一早就预言到了曹魏的短命。可在笔者听来,辛宪英这不就是典型的说怪话加上瞎猫碰死耗子吗?难不成每一个长寿王朝的太子都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丢丢的开心?就这种故事竟然还能拿来教育人!?
笔者不禁要探索,这种故事是怎么被记录在史书上的?
曹魏亡国之前,辛毗和辛宪英父女二人肯定不敢说出去。曹魏亡国时,辛毗早已谢世,辛宪英则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由于与司马家族的亲戚关系过着养尊处优的晚年生活。很多原本不能说的甚至压根儿可能从来没说过的话这时都可以拿来讲故事了。
在辛老太在众多的后代中,外孙夏侯湛对姥姥的感情格外深。许多年以后,他把对姥姥的回忆写成了《羊太常辛夫人传》。又过了许多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辛毗传》做注解时也引用了这篇文章。到了唐代修史书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通过《隋书》抹黑隋炀帝上,对于《晋书》不是太用心,主要是整理晋朝留下的史料。二十四史中,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公认的良史,《晋书》没能进入这一行列显然是有原因的……
《晋书》中记载的辛宪英事迹还有三件,在笔者看来都是很可疑的。
第一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推翻曹爽一党时,辛宪英的弟弟辛敞是曹爽的部下,在是否要前往救援曹爽这个问题上拿不定主意便来请教姐姐。辛宪英女士高度评价了司马太傅的举动,一口咬定司马太傅是代表正义的,是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
然后辛宪英就力主弟弟应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去救曹爽。她对弟弟说:忠于职守是人的大义所在,普通人遇到麻烦尚且应该出手相助,何况你是人家的部下,见死不救怎么行?你并不是他的亲信,只是跟着大伙儿去一趟最后尽一下责任而已。后来,得到司马懿赦免的辛敞感慨道:要不是和姐姐商量,我就要做出不义之举了。
且不谈这个弟弟会不会在危急时刻专门跑到姐姐家去讨主意,就当他们姐弟俩当时正好在一块儿吧。也不较真儿为什么辛宪英一张嘴就那么符合晋朝的主旋律。笔者忍不住要吐槽的是,当时招呼辛敞一起去救援曹爽的还有一个叫做鲁芝的官员,鲁芝可是实实在在地想去救主,一度被司马懿下狱问罪仍然矢志不渝,反倒得到了司马懿的欣赏,很快就受到了重用。辛敞在大才女姐姐的指导下玩的假仁假义岂能逃过司马懿的眼睛?老辛家的这位少爷从此泯于众人,再没有留下一丁点儿的事迹了。从辛宪英的角度出发,她是司马师妻子的婶婶,她弟弟是曹爽手下的参军,让他弟弟去尽职尽责不正好是两头堵吗?
第二件,钟会出任镇西将军,即将发动伐蜀之役时,辛宪英对侄子羊祜说:“钟会这个人不行,平时张牙舞爪嘚嘚瑟瑟的,这不是久居人下的态度,他这一去恐怕要造反。”羊祜不敢接茬,请她不要再说了。没多久,钟会征召辛宪英的儿子出任参军,辛宪英就让儿子去找司马昭请辞,司马昭没有同意。辛宪英嘱咐儿子多加小心,后来钟会果然叛乱了,辛宪英的儿子也因为听了母亲的话平安归来。
笔者要指出的是,嘚瑟和造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低调的人造起反来更危险。辛宪英虽然猜中了钟会之乱的发生,但她的论据还不如相面来得靠谱。同样是发现钟会的野心,钟会的哥哥钟毓就有理有据的多了,他根据多年来对弟弟的观察认定这小子喜欢玩弄权术,劝司马昭不要太信任他,成功为自己的儿子免受牵连打下了伏笔。
至于辛宪英儿子的平安归来,一来钟会之乱的受难者主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