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36章


同志去参加党的会议,交纳党费时,心里别提有多难受,就像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党的教育,党的监督,党组织中的温暖,是那样诱人,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回到了党的组织内,真像从零下几十度的严冬突然进人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7年来,遭旁人的白眼倒也算不了什么,只是有许多问题找不出答案,常常使郭化若彻夜难眠。郭化若出身穷苦,当他了解共产党是领导穷人闹翻身的政党,就决心跟党闹一辈子革命。在党的教育下,他由朴素的阶级感情,渐渐懂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理,逐步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生观。在黄埔军校时,曾因成绩优异,蒋介石两次手令要他当秘书,他都拒绝了,他只愿听从党的指挥。北伐战争失败后,他向组织要求参加南昌起义,当途中受阻未赶上起义时,他又从上海搭船往汕头追赶起义队伍。南昌起义失败后,组织上安排他赴莫斯科学习,那里环境比国内安全舒适,但他认为作为一个革命者必须从事艰苦的、实际的斗争,因此,坚决要求回国参加战斗。他到中央根据地后,恭恭敬敬地按照毛泽东、朱德的指示办事,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工作。在进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各方面也有了进步,升任为一方面军代参谋长,谁知突然一落千丈,竟被开除了党籍。究竟违犯了党的哪条党规党法呢?没人给他说得清,他自己也想不通。一月月,一年年,这些问题缠绕着他,压抑着他,甚至使他常常从噩梦中醒来,大汗淋漓。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上。郭化若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在一个长亭上停下脚步。由于队伍行进中在这里交叉,人很拥挤。他站了一会儿,突然听到后面有人用低沉的声音喊了一声“毛主席!”回头一看,原来毛主席来到了。喊声发自一个被绑的红军干部。毛主席认出是不久前才被委任为第八军团长的周昆。 “你是周昆!怎么搞的?”毛泽东问。“因为队伍垮了,受到审查。”
“解开!解开!”毛泽东又说。保卫队人员马上松了绑。郭化若心里非常感动和高兴。
周昆说:“猛烈地扩大红军,成立了新的军团。军团部机关和各级指挥机构都缺干部。不照过去逐步锻炼、逐步升级的方式扩大红军,军队没有骨干。我坚辞不当军团长,不准,只好服从命令。部队一出发就担任侧卫,每天跑上百余里,不断遭受到敌人侧击。新兵不习惯艰苦,很多人掉队、跑散,还没有过四道封锁线,全军团剩下的人就很少了,我也就被捕受审了。幸好还能见到主席。”周昆这种遭遇,正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典型事例之一。
毛泽东稍微皱皱眉头,似乎不是不满这位被绑的人,而是不满这位被绑人的被绑。
“跟我们走!适当时候给你分配工作。”亲切有力的声音震荡在碧空中。这难得碰到的感动人心的画面,一直牢印在郭化若的脑海里。
周昆身上有形的绳子松开了,而我则还被无形的绳子捆绑着,当时郭化若心中感到一阵痛楚。使他可以得到安慰的是毛泽东有了指挥权,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被抵制了,他的问题总有大白的一天的希望。
洛川会议之后,郭化若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先给他看了一叠准备发出的电报稿,是关于八路军在五台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的问题,这是绝密电报稿。郭化若想,主席给我看,证明是信任我的。然后毛泽东关切地说:“化若同志,人家说你骄傲,你自己看法如何?”
听了毛泽东的问话,一阵委屈涌上心头,郭化若直觉得鼻子发酸,差点掉下眼泪来。他说:“主席,我连个党员都不是,有什么资本骄傲呢?我30多岁了,找对象,人家一听我不是党员,就不谈了。”
毛泽东望着窑洞外沉思良久才说:“你受了很多委屈了。”
不久,有人传话说,毛泽东亲自过问郭化若的历史问题,中央组织部着手调查,从国内查到了国外。1938年5月30日,毛泽东给郭化若写信说:”你的问题我同陈云同志说过,他也赞成有一个明确的解决。”当郭化若接到陈云来信正式通知给他“松绑”时,他不禁想起毛泽东给周昆松绑的情景,自己身上捆绑的无形的绳子不也是毛泽东给解开的吗?他想毛泽东日理万机,事情那么多,还亲自为我的党籍说话,这是不能用我在他身边工作过,对我比较了解来解释的。这反映的是革命领袖与人民心连心啊!
郭化若深切地了解,毛泽东非常关心人民,联系群众。当年的延安尽管物质条件极差,街上的房屋也破烂不堪,然而不远千里来到延安访问毛泽东的名流学者却络绎不绝。被接见的各方面人士政治观点虽不尽相同,然而对毛泽东却异口同声地称赞不已,一致钦佩。但红军毕竟弱小,共产党的影响也未普及全国,为什么全国众多名流学者对毛泽东也如此钦佩呢?有一天夜晚,郭化若去看望毛泽东,汇报了近期来访者的反映之后,诚恳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毛泽东回答说:“尊重别人。”他着重讲“尊重”两字,并解释了尊重别人是个原则问题,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团结多数。郭化若回忆说,这里的“尊重别人”就是领袖尊重人民,关心人民。毛泽东过问我的党籍问题,不正是领袖尊重人民,关心人民疾苦的表现么。领袖尊重人民,人民自然更加热爱领袖。
二六、毛泽东对郭化若说:好嘛,既当官,又做文章
郭化若的党籍恢复后不久,有一天,他正在考虑撰写“抗日游击战争战术”问题的文章,王稼祥找到他说:“郭天民同志调晋察冀军区任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由你接替他的工作,任军委一局局长,怎么样?”郭化若指着摊开的资料说,主席要我写文章呢。王稼祥说:“我请示过主席了,我是借你去一局工作。”郭化若去找毛泽东,毛泽东笑着说:“好嘛,既当官,又做文章。”
军委一局就是军委参谋部的作战局,是管理作战指挥的业务部门。抗战开始时,军委参谋部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是合在一起的,对外叫后方留守处,对内称军委参谋部,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1938年春,军委参谋部与留守处分开办公。军委参谋部设的一局和 留守处的参谋处,业务是一样的。郭化若1928年到红4军工作,先在纵队当参谋、参谋长,后在红4军任参谋处长;组建红一方面军后,又曾任方面军的参谋处长、代参谋长;现在又任一局局长,可谓与参谋业务有不解之缘。不过抗日时期的参谋业务与红军时期已大不一样,通信手段改善了,业务范围扩大了,分工也越来越细了。红军时期,中央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开始只有几千人,后来也不过几万人,作战地域仅在赣、闽、粤部分地区,作战对象亦只是国民党军队,且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因而参谋业务简单一些。抗战后,我军人数迅速增 加,作战地区不断扩大,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全国到处都有抗日游击队的活动,作战对象除了日军,还有伪军、顽军;日军武器精良,部队机动快,战场情况变化大,我军作战还需同友军协同,参谋业务复杂起来了。红军时期设一个参谋处,军委参谋部则设好几个局,一局下设作战、情报、机要、管理4个科,最多时参谋人员30多人,还感到人手紧张。郭化若虽然曾是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但到军委一局工作后,并不感到委屈,而且处处感到新鲜,感到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1。毛泽东称赞郭化若“官”当得不错
郭化若回忆说,当军委一局局长,是在中央首长眼皮底下工作,是为中央首长决策服务。要切实了解和准确掌握全国各战略区的作战情况,要摸清敌、伪、友、我军的情况,不间断地为中央及军委首长 提供作战决策依据,要迅速地措词严密地起草各种电WWW.KANSHUBA.ORG、战斗或战役号令、通报与报告,准确无误地向部队传达党中央和军委首长的指示,收集部队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这里是指挥中枢,24小时都得醒着,一刻也不能松懈,一刻也不能马虎,他一到任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1938年9月底,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确定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长期的合作来支持长期战争,批判了统一战线问题上只讲联合不讲斗争的迁就主义错误,重申了全党独立自主地放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