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朝不过如此》第77章


送夤说目苷?br /> 其实回头看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一直倡导着抵制日货的国人认为不买日本车就是爱国,没想到200多年前,生产某驰、某马、某众、某亚特等等的品牌汽车国家都像日本一样,而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对中国人民进行了侵略和残害,国人消费这类品牌的商品而拒绝日货,只不过是以五十步而笑百步的做法而已。历史告诉我们,要振兴中华,靠的绝对不是拒绝,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以自强。
☆、第98章 封建王朝的亡朝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侵略,其实他们早就可以把整个清朝都推翻,但是他们还是知道杀鸡取卵不可取的道理,因为从义和团运动中洋人们看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非常浓厚,几千年的君王思想扎根严重,如果毁掉了中国人的君王和政府,群情汹涌之时,社会大乱,中国的经济就会崩溃,各国辛苦所构建起来的经济掠夺模式和政府关系网也会毁于一旦,所以他们把清朝保留了下来,放到了自己的五指山之内,同时严密监控着清朝政府的一举一动,然后对中国的资源、经济等一系列进行进一步的掠夺。
其实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这一仗,清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一个政权的存在不是因为自己的强大,也不是因为百姓的支持,而是因为外国入侵掠夺的需要,成为了一把工具,这样的政权是可悲、可笑及可怜的,这样的政权,我们不要也罢,推翻它吧。
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朝代更替时期为乱世,乱世是要出英雄的,这一次的英雄名叫孙中山。
孙中山是广东中山人,出生在一个种植商品农作物农民家中,他自称“生而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但按照孙中山同志青年时在檀香山、香港、广州等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情况,他家这户农民的所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应该很大。
孙中山的主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起源于1894年的檀香山,当时他找了20多个小老板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兴中会与义和团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但要灭洋,也要灭清。兴中会的入会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纲领,这个意思很明确,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
所以兴中会计划在1895年10月26日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队伍的硬件设施是非常完备的,两百多人身上带着六百多支手枪从香港乘船到广州准备开始与政府军火拼,可谓是省港奇兵的始祖。可惜这支革命队伍的软件出了问题,“内含”无间道,被奸细告了密,结果载满两百多人的船只一靠岸就被清军统统抓了起来,广州起义失败。
这说明要干成事,人心也是非常重要,当然作为主角的孙中山是不可能被抓住的,事变后就逃到了日本,紧锣密鼓地筹划着第二次起义。
1900年,中国的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时候到了,孙中山看准时机,安排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开展革命起义。当时郑士良的革命队伍捷报连连,从开始的六百人一直打到两万多人,声势浩大。而老大孙中山也想带一批人从日本搭船到香港,然后潜入内地领导起义军战斗,可惜当时的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这样的起义运动受到了严密监视,无法从香港突围,只好折返回日本转而坐船到台湾再潜入内地,可当时台湾省又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担心孙中山的起义会危害到自己在华的利益,下令严禁军火的进出口业务,导致孙中山拉了一船军火到台湾却没法输送到内地,无法给郑士良的部队提供支援。
这次革命人心是齐了,而且越打越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可惜硬件偏偏不足,导致内地的革命反而出现了人多枪少的局面,结果起义半月之后,弹尽粮绝,郑士良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只好解散队伍,自己带上几百人跑到香港去避难了,惠州起义失败。
不过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从广州起义到惠州起义,老百姓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有了180°的转变。例如广州起义失败的时候,老百姓们都在说孙中山这帮家伙不识好歹,想造反,是逆贼,连自己的老祖宗也想反,大逆不道啊。
而惠州起义失败之后,先不说郑士良的部队怎么会从区区600人涨到到20000多人这个人心所向的问题,仅仅从社会的老百姓对这次起义失败的看法上都已经是惋惜和痛心疾首,大家都希望这次起义能成功。
这样局势,已经是天时、人和尽在孙中山这边,只不过这次地利有点问题,如果除去了英国和日本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干扰,惠州起义便很有可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胜。
两次革命之后,更多新思想在群众中被唤起,更多的革命组织也顺势而生,例如黄兴组建的华兴会,蔡元培发起的光复会等等。
1905年,孙中山提出要团结一切的革命团体力量,组成全国规模的统一革命组织,同心协力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思想得到了革命团体的一致认可。同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党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总部就设在东京。孙中山作为倡导者被推举为同盟会的总理,资产阶级革命队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形成之后,革命队伍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当时同盟会的中心思想就是以武装革命的手段推翻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傀儡的清朝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同时推行土地国有制度。
清朝当时也非常聪明,它知道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都必须出师有名,不管打仗的实质是革命还是起义还是侵略。同盟会也是如此,要开展武装革命,推翻清朝,也需要有一个出师之名,而如今同盟会所要击溃清朝统治的原因就是因为封建制度腐朽落后,清政府的存在已经不再适应潮流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所以清朝想出了一个让同盟会的出师之名夭折的办法,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是比较官方的说法,我们简单可以理解为,清朝准备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脱离封建主义的政府,学习西方的政府体制开展国家管理工作。
然后再简单点,我们还可以表述为,清朝要自己革自己的命。
反正要革命,我自己动手,用不着同盟会来操心,清朝想着自己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就代表自己的思想已经不再封建腐朽,清朝已经下决心向一个开明的政府迈进,中国的社会也将因为清朝的政治改革而改变,武装革命就可以省略,不用开战也没有生灵涂炭,这样同盟会的存在不就是多余了吗?
真是绝了,谁也想不到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了几百年封建政府会突然使出这一招。如果清朝自己革自己的命真的成功了,那么孙中山所辛苦团结起来的同盟会也就会名正言顺地被成功进化后的清政府污蔑成造反派,资产阶级革命也会毁于一旦。
1908年8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九年后正式立宪法,开国会。可惜的是,清政府的本意并不是改革,而是忽悠。所以预备立宪的实质也只是加强皇权的工作,这个从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就可以看出。
这部《大纲》主要的内容就是规定了立宪后皇帝所拥有的种种权力,其中法律归皇帝颁布实施,招录任免官员也归皇帝管,部队归皇帝管,打不打仗、议不议和也归皇帝管,就连最具代表的议会体系,皇帝开心就召集,不开心也有权力解散。这样的改革是名副其实的“换汤不换药”。
《大纲》的颁布并没有使清朝的皇室政运亨通,慈禧和光绪不久便死去,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接班,溥仪当时只有三岁,就算去上幼儿园也只是念个小小班,可能连字都还没会写,更不用说管理国家了,所以清朝的权力理所当然地交到了他的父亲载沣手上。
载沣担任摄政王之后,继续用预备立宪来忽悠大众,就连接下来成立的内阁中的十三名内阁大臣里,皇族就占了七名,过半数的表决权掌握在皇族手里,这样的内阁也没有了参政议政的意义,而是清朝皇族为了达到自己专政而制造出来的一个工具而已。
所以,资产阶级的革命队伍并没有被清朝所忽悠到,继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败仗之后,革命军终于在湖北武昌熬出了头。
1911年10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