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无敌铁军》第290章


由于杨释不在睢县,而陆永华则dài lǐ领导mì shū院,高敬宗对陆永华这么小的事情都没有做好,极为不满,可是亲眼看到mì shū院录事房的小吏们,握着红肿的手腕叫苦连天时,高敬宗原本一腔怒火也无处发泄。他不是不通情理之人,也深知抄录的痛苦。加上陆永华本人,整个mì shū院负责抄录这个《告夏国臣民书》的人只有四十三人,平均每人抄录近一万两千字,平均每天每人抄录四千字。如果用后世的钢笔抄录还不可以做到,可是用毛笔,让高敬宗写一千字,他需要大半天时间,如果连续写上三天,他会崩溃的。
镌刻雕版印刷,是隋唐时期才形成的技术,但是隋唐时期的这种雕版印刷,不仅效率低,而且雕刻的模板,都需要坚硬的木材,费时费力,而且造价非常高。高敬宗非常自然的就想到了后世的活字印刷技术。
高敬宗也非常奇怪,这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没有流行起来。难道古代人的脑袋这么不开窍?抱着这个态度,高敬宗随便找出一枚沈郎铁钱,沾着墨水印在纸上。可是结果却让高敬宗恍然大悟,原来沾着墨水印在纸的印记,不过是一团黑点,依稀可以看到铁钱外圆内方的大致轮廓,后来高敬宗又拿起自己的私章,沾着墨水试验,同样也看不清字体。高敬宗这才发现问题真正的原因是墨水材质问题,制约了活字印刷的技术发展。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早就有人提出过活字印刷的设想,然而事实上墨水和字模都不成熟,而宋朝的毕昇应该不仅仅是改泥活字,最重要的恰恰是墨水的改良。高敬宗了解到在这个时代,书坊的规模都非常小,基本上都是人工抄录,再说各个书坊之间又缺乏足够的交流与沟通,很难支持进行大规模的材料筛选。
这恰恰是杂学不显的大弊端,要是有国家来支持系统性的材料筛选,何至于不能让印刷术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要是有充分的交流跟沟通,后人至少能在前人的基础少走许多弯路,要是材料学本身有体系的理论进行指导,筛选的方向就会更明确,时间自然能缩短。
高敬宗萌生了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念头,可是他只知道后世常用的是铅活字,字模用铅制成,到底是纯铅还是铅合金就不得而知,更不知道铅活字配用何种印刷墨水才好、对纸张有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看着陆永华问道:“mì shū院今后需要大量抄录各式文件,你有没有发现,着人抄工太慢,也太费时费事?”
“王上所言极是”陆永华微微一愣,他举起自己如同水晶肘子一般的手腕道:“抄书不慢,还容易出错,若是一个字抄错,整张纸就废了。特别是昨晚熬夜抄录,光废掉的纸就有三刀。”
高敬宗知道宣纸所谓的一刀就是一百张,三刀就是三百张。在这个时代宣纸是相当贵的,一刀纸差不多要一千八百钱,平均一张纸几乎可以买一只鸡了,在后世这个价格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高敬宗道:“有没有想到制造一种机器,把今后需要大量颁发的文件印刷出来?”
“印刷?”陆永华想了想说道:“下臣倒是听说过有雕版印刷,不过雕版太贵,一个雕版就需要三万多钱,以《尚书》为例,全文两万五千七百字,光雕版就需要雕刻五十余个,这一套下来就需要一百五十万钱,字越小越难刻,字越大,印字越费纸字;一页雕板刻错一字就要重新来刻,要是在刷印过程中,雕板损坏就要补刻。但是补刻一个雕版就算是熟练的雕工也需要费时近三个月,时间也来不及……所以还不如抄录省事。”
高敬宗道:“难道就没有想到制造活字?听说用泥烧制字模……”
陆永华道:“下臣倒是听闻有人异想天开的使用泥字模,不过这泥字损坏起来特别块,烧成瓷质又不醮墨;听说以前有人用铜块制字模,但是铜难熔,一套字模制作下来太费时太力又费钱……”
高敬宗道:“应该是制字模的材料跟墨水选择不对,也许跟印刷的纸张也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怎么回事,你帮我找些会活烧制陶瓷、和会制墨的师傅过来,看能不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咱们以后需要颁发的文件太多,要是全靠抄书,mì shū院人手增加十倍也不见得能完成。用活字印刷更省时省力,咱们还可以开书坊赚钱。”
“那下臣先找找看”陆永华点点头将这事记在心里。
……
当夜里,夏军水师师都指挥使帅帐中。第二师师都指挥使胡光气急败坏的走进了祝英庭简陋的帅帐中。胡光把自己的钢盔丢在了铺满地图、各种文案的桌子上,发出了“咚”的一声巨响。
这一声巨响起让祝英庭从睡梦中陡然醒来,胡光像是没有看到祝英庭那膛目结舌的神情,自顾的走到桌子前,抓起桌子上的一个祝英庭喝剩下的凉茶,就把里面的凉茶水倒进了自己嘴里。
“很难想象如此粗鲁的男人会是一名我们夏军高级将领,比起鲜卑人你似乎更加野蛮一些。”祝英庭被胡光惊扰了美梦,心中颇为不悦,他撇了撇嘴,不满的看着胡光这位不速之客。淡淡的说道:“你就不能文雅一点?”
今天来到鲁迅文学院,看到的都是传说中的大神,我右边房间是颓废龙,左边是我本纯洁,下层是吴半仙,知白,录事参军。
(本章完)
第351章 凝聚力
随着天气转暖,上游冰雪融化,黄河水流量也逐渐加大。暴戾的黄水从上游滚滚而来,漫漫漶漶一片汪洋。大的浪如小山,小的如坟头,汹涌起伏撞击着两岸。此时的黄河波涛汹涌,堤岸被它冲撞得一块块裂开,掉落的土块随即不见了踪影,像是一头怪物的大口在饥饿地吞噬着。
柳园渡口,是黄河上的古老渡口。这里距离陈留城约六十里,此时柳园渡北岸,密密麻麻扎着数万顶帐逢,燕军连营数十里。皇青真说:“天下大势不在一地一时之争”。所以慕容雋接纳了皇甫真的谏言,并没有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按照原制定计划,以太原王慕容恪为平南大都督,统领三十五万大军负责针对冀、青二州夏军的剿灭任务。而太宰慕容评则南平南副都督,领二十五万军队自陈留渡河南下,平定兖豫二州夏军。这次燕国出动共六十万大军。对外诈称百万。事实上六十万实数之中,民夫、奴隶战了近三分之一。
慕容恪和慕容评一东一西,分别剑指河南。燕国太宰、平南副都督慕容评便扎营柳园,命数千士兵驱赶着近数万名民夫,紧张的搭建浮桥。随着长水军的全军覆没,这让慕容恪和慕容评大军渡河的计划,受到了致命的阻碍,尽管燕国的长水军舰船老化严重,士兵也缺乏必要的训练,然而长水军对于承担搭建浮桥的任务,还是轻车熟路的。可是因为长水军全军覆没,这让慕容评不得不利用旱鸭子的燕国将领搭建浮桥。
搭建浮桥可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特别是外行的慕容评居然把渡河地点选了柳园渡这个地方,这里是古黄河上面最古老的渡口之一,要说起来甚至比洛阳城外的孟津渡要早五百余年。
数百艘木筏和渡船正在缓缓拼装浮桥。那些被鲜卑抓来的民夫,只要动作稍慢,就会有鲜卑将领和监工挥着鞭子,抽打他们,这些鞭子力道实足,只要挨上一鞭,就会鲜血淋漓,被抓来的民夫和奴隶苦不堪言,叫苦连天。
莫侯龛是慕容评麾下比较悍勇的将领,骁勇善战,娶了慕容评的干女儿,脸上那道长长的伤疤就是在中山之战中留下的。永兴二年,慕容评随慕容恪攻打冉魏,八月原冉魏部将从邺城逃出来的苏林,在中山老家招募乡勇,抵抗燕军入侵,后被慕容评攻破中山,苏林不知所踪。然而莫侯龛则在攻破中山城时,被苏林一刀砍掉面部,多亏当时苏林钢刀卷刃,只是砍到骨头,并没有将莫侯龛的脑袋砍下来。这次攻打夏国,莫侯龛则继续充当前锋将军。
“绑结实,绑结实!”眼见两名被抓来的奴隶将一根湿滑的木头滑入河水中,瞬间失去了踪影,莫侯龛勃然大怒,上前一步,就将一名奴隶踹了个四脚朝天,骂道:“狗东西!作死呢!”
立时两名鲜卑士兵拿着鞭子就上去追打那奴隶,刷刷十几鞭子,打得满身上下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嘴角冒血,连声求饶。
莫侯龛哼了一声,摆手道:“算了,无心之失,老子是怕延误工期,咱都小命不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