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1184章


欧洲里能够被联合的力量已经用尽了。
余下那些不靠谱的家伙,难道还能再抢救一下?
“等等……乔瑟普。前线的战争恐怕没有轻松到让你还有空来给我这个老头子一点难堪吧。我想知道你的妙计……毕竟,威尼斯如果真的有更好的计策。你们早已知道。”多梅尼克凝望着乔瑟普,充满期待。
“一名……东方的来客,希望见到公爵阁下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乔瑟普也忍不住脑海里冒出来了一本书。
那本书,还是意大利同胞写的呢。
但是,也同样是那本书,让欧洲的历史大为改变。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荷兰以及英国都在东方获得了惊人的财富。
相反,在地中海贸易通过中东与东方转贸易的意大利诸国却陷入了可怕的衰落。
是的,你没猜错。
这会儿,乔瑟普满脑子里都是那本叫做《马可波罗游记》的书。
“东方……是萨非王朝?哦不,也许是克里米亚汗。嗯?看你的表情也不像。难道是莫斯科?哦,也许他们的确有足够多的潜力。但是,这些家伙连黑海的边都摸不到,凭什么能够影响奥斯曼帝国。小道芬……不用卖关子了。告诉我答案!我的直觉告诉我,也许这一回,你带给我的,不再是惊吓,而是真正的惊喜!”多梅尼克目光闪亮,他隐隐之间猜到了什么。结合着最近欧洲里疯传的那些传说,多梅尼克感觉自己心跳加速。
“是东方中国,大明帝国!他们的皇帝,正在朝着欧洲赶来!公爵阁下,这是一个真正足以改变欧洲历史,影响整个世界的时刻!”乔瑟普感觉自己嘴巴有些发干,但他的激动却变得更甚:“中国人来了。他们来到欧洲,而他们的特使,却选择了来见威尼斯公爵阁下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威尼斯的机会,那该死的战争,持续了五年的战争终于有希望了。属于威尼斯的希望!”
“你说的没错,快,快去请!还愣着什么,怠慢了贵客啊!”多梅尼克毫无半点架子。
他实在太清楚中国人的分量了。
当初,中国人出使欧洲的时候,就在各个欧洲主要城市掀起了一阵阵风暴。无论是伦敦、巴黎、哥本哈根、鹿特丹亦或者马德里、里斯本乃至更近一些的罗马。中国人的传说都是流传各处,引得无数人惊叹。
他们富庶,神奇。
象征着财富的丝绸、茶叶、书籍充斥人的眼前。
神秘而有效的现代医学,强大的武器,神奇的建筑材料……
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中国人的力量。
而现在,中国人的特使没有去教宗国见教皇。没有去巴黎见太阳王,更没有去西班牙找腓力四世,而是来到了威尼斯,这代表着什么,不言而喻!
“公爵阁下,冷静一些。”对于公爵的兴奋,乔瑟普欣慰不已。执政者的励志与务实让他放松了下来,他感觉,威尼斯还可以再抢救一些:“我虽然答应了下来。但很显然,中国特使还未抵达。他们已经抵达了埃及的开罗,但很显然。越过非洲还有很久远的时间。我们,可以好好准备。”
第十五章:马德里的中国人
乔瑟普的话让多梅尼克公爵稍稍恢复了冷静。
的确,中国人的特使从遥远的东方赶过来,显然会比他更加沉着冷静。如果他是中国人的特使,也不会在还不知晓威尼斯情况的时候就贸然赶了过来。
“等等,获知大明帝国特使要来见我的这个消息,是从哪里传过来的?”多梅尼哥低声说。
他可不希望自己最终期盼了好些天以后,突然发现来的不是中国人的特使,而是土耳其人的刺客。
“请公爵阁下放心,这个消息是直接传达自位于马德里中国大使。”乔瑟普明白多梅尼克公爵的担忧。
“那些西班牙人……倒是难得行动了起来。”多梅尼克的双眼在发光,他显得有些激动:“这个消息,是什么时候传给你的?那位中国大使,是什么时候说的这番见我的话?”
“中国大使是两周前前传来的信号,而我是七天前收到的消息。收到以后,就立刻过来了。”乔瑟普回过味来。
西班牙人也参与进来了呀。
中国人虽然很神奇,但要说能够联络到乔瑟普的过程里没有西班牙人的参与那是绝无可能。
毕竟,没有控制着意大利的西班牙人相助,是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消息传过来的。
……
大明二八三年,西元一六五一年。六月到了。
西班牙。大明驻马德里大使馆,一个儒雅的中年男子正在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
房间里燃起香,屋外亭台楼阁,画廊怪石。格外的雅致。
而这个中年儒雅男子就在一处池心亭里坐着,双目十分有神。更加难得的是,这一本书,可不是印着方块字的汉字,而是一溜烟的拉丁文。
“阮大使这个时候还能有心读得下书,还是异域外邦的书。真叫人敬佩呀。”这时候,脚步声响起,来了个背着药箱的医生,笑语吟吟地打趣着。
阮大使就是这大明驻马德里大使馆的大使了。
没错,这一位乃是赫赫有名的阮大铖。
阮大铖可是名人,明末的历史里,绕不开这一位人物。南明的兴衰,更是与其息息相关。
这一位大能,朱慈烺显然是不喜欢的。阮大铖几次运作想要在京师寻个好位置都纷纷无果,无奈,他也知道了京师权力中心对其不喜。
最终,外交部布局欧洲诸国大使的时候,来了一招新潮的用人法子,公开选招。
也就是说,对全国各地的官员进行选拔招聘。
没办法,强行指派寻不到好的。外交部作为一个新的部门,也没有什么油水,实在是逼急了来了个创新。
这一举倒是引来了不少人。
年轻的少壮派有,老的沉得住气,镇得住场子的却是几乎找不到。
这时候,阮大铖来了。
陈贞慧请示了皇帝陛下以后,便派起去了西班牙担任大使。
至于那个背着药箱的,却是被阮大铖请来的一个江南名医:方国梁。
阮大铖名声是不咋地,但他人却不蠢。
如同那些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一样,空口白牙是没有人信你的宗教的,得给人好处。
好处是什么呢?
教育、医学,都是见效很快的法子。
阮大铖依葫芦画瓢,很快就把这个弄了个齐全。甚至,比起那些传教士还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比起教育,有什么能比得过儒家么?
这些秉持着有教无类原则的儒家子弟,论起教育,那可是在公元前的东周时期就已经有数的存在。
这样文化传统下的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可想而知。
在中国人的种族天赋上,有两样是传扬天下的。一个是种菜,上了大海有郑和下西洋时期在海上种菜。上了天,在太空实验站里种菜。去了南极北极,也能继续种菜。
种植业上中国人的天赋,真可谓是天下闻名。
而另一项自然就是教育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教育二字,乃是人人争先重视的存在。
而相应的欧洲这边呢,除了在后世被狠狠吹了一波的犹太人,似乎就很难再找到一个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存在了。
至于医学,同样也是如此。
中国人的医学源远流长。到了朱慈烺的手中,更是被引入了现代医学的因子。
经过朱慈烺这么一个作弊的存在,又有军队在战争时期提供大量练手机会,再加上朱慈烺倾斜的海量资源。可以说,基于朱慈烺这个BUG式的存在,而今大明儿郎的医学水平已然达到了二十世纪初的理念,只要科技树漫漫将医学中所需要的药品、器材补全。大明的医学在眼下这个时代看来,就是天顶星的水平。
方国梁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原本习儒,因科举失意,遂弃儒习医,自研《医宗金鉴》、《外科正宗》等医籍,专事外科实践,名播欲、绩溪、昌化、淳安等地,求医者甚众。其子绪宝、孙以祝、曾孙成春均承其业,以医名世。
原本,方国梁在历史上的水平已经不错了。
到了而今朱慈烺革新了不少医学理念以后,更是水平精进。
依靠着教育与医学两张大牌的打入,阮大铖在西班牙的日子真可谓滋润得紧。
“方医正今日不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