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598章


参观的人不多,只有十多人,都是那些草原民族得使节,李忱把他们连同论恐热一起找来,当论恐热以为李忱是要同意他的要求时,还得意洋洋。
可是等李忱宣布他的罪名,让殿中侍卫当场拿下后,他的表情说有多精彩,就有多精彩。李忱都不会形容了。
就看到李忱让他来到阶前,他还洌着大嘴,跪倒在李忱面前,想要行捧靴礼,李忱要逮他,当然不让他靠近,只说等宣布完再说,他一时还不以为意。口称遵命,岳父。
然后等殿前武士拿下他,宣读罪状后,他整个人愣住了,张口结舌,一副不敢置信得样子,然后就是挣扎着要反抗,侍卫早有准备,擒拿住他得关节,将他拿下后。
人就被送到了实验室,让那些从天方找来略懂人体解剖的医工,以及他们的学生,把论恐热解剖了。一边切割,还一边纪录,冷酷到毫无人性,看得那些使节心底发寒。两腿直打哆嗦,这比凌迟还要可怕。
尤其是那些解剖人员,面无表情的纪录着,凌迟更让人感觉,他们看得不是人,而是一个器物,这才是真叫人骇怕得地方。
之后,李忱宣布了他的决定,让这些使节把他的消息传达回去。当场,就有人晕倒,李忱不管,让人把他们送走。
整件事情李忱还算满意,达到了威吓得效果,希望这件事情传开,以后唐人得可怕,会在草原上能止小儿夜啼。还达到了医学效果,中医可以不用这些,可是西医要阿。西医和中医得发展,完全可以起到互补效果。没必要偏重一方,看轻令外一方。
最后则是达到惩罚得目的,还不浪费。这种事情,让这些人形牲口来作,再好不过。唯一遗憾得是,论恐热部下太少,因为他过于残暴,被唐军痛打后,更是如此,很多部将都跑光了。
小小遗憾没关系,处置完这件事情,李忱放心上路了。
第五百七十三章 运粮
春天得草原不好看,东一块西一块,有的白,那是残雪,有的绿,那是刚冒头嫩芽,然后这中间,有一块长条形,褐色得班块,那是道路,大约二十辆得马车在蜿蜒得道路上前进。
这二十辆四轮大马车,马喘着粗气拉着车,踏在褐色得道路上,这是特别铺设出来的道路。看得出来,马车挺沉得,不过这些马还负担的了,道路状况也还不错,事前都被稍微平整过,用巨大的滚路石把路辗平。
再看看这些马,马蹄如碗口,骨架粗大,身高力壮,卖相挺不错的,不过没人骑这种马,除了一些乡下人。
不是这种马差,中看不中用,而是这种马是挽马,骑乘的人少。李忱登基后,就开始设法育马。收复陇西后,大唐陇西牧马监恢复,更是大力培育各种马匹。
不光是需要快马,这种挽马也在培育之列。李忱请了天方的育马专家,来大唐指导。天方人爱马是有名的,他们发展出一套系统得育马技术,值得大唐学习。
同样的阿拉伯马世界闻名,在那种身骄肉贵的纯血马出现之前,这种马是速度之王。不过,对纯血马李忱很疑惑,为何叫纯血?翻译问题吗,明明是杂种,好像是英国人用阿拉伯马和另外某种马混血,培养出来得,就是个杂种,为何还叫纯血?
那不重要了,反正后来培育出这种,有耐力,能负重,虽然速度不快得重挽马,就被大力推广了,目前大唐最多的马,就是这种马,广泛被应用在马路上。
有轨马车道,又称马路,专门给马跑得,后来火车出现,这种重挽马也没被淘汰,很多商队都喜欢。李忱改进了大唐四轮马车以及马拉车的技术,让两匹挽马可以轻松拉起一吨半得货物,也因为速度慢,没人喜欢骑。
除了一些乡下庄园主,不挑剔,这种马可好用了,堪称庄园好帮手。虽然吃得多,可能做的事情也多。速度慢了点,不过骑起来也挺神气得。
不过,这只队伍显然不是商队,每辆马车都有两个士兵,步行跟着马车,他们神情肃穆,枪在肩,刀在腰,没有披甲,不过,甲胄就放在马车上,要是有什么突发事件,马上可以披挂上。
突然,远方传来连续几声枪响,士兵们没有紧张得看向声响来源,而是看向马,大部分马的耳朵动了动,继续拉车。只有少部份神情不安,士兵急忙安抚他们。
这些蛮子,不死心阿。,一个士兵说道,可不是吗,送功劳来的。骑军得弟兄怎么没放两各过来,也给我们过过瘾。去,放两个?前天五队碰到那两只漏网之鱼,让他们被责备了,他们怎么敢放几个过来。
容色肃穆得士兵,心情一派轻松,这种情况已经很常见了,那些草原蛮子,还想用老套,袭扰粮道,没有用得。
车子走了半天,士兵把干粮拿出来,就着凉水草草用了顿午饭,还顺便喂了马,再走没多久,远远就可以就看到了一个营地,其实这营地离他们出发地只有半天路。
每隔半天路,就有一个营地,囤积粮草,源源不断得有粮草从后方运输到前线,到了前线再由马车队,不断得往前运输。
其实,到了营地再喂马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士兵都爱惜马,自己吃午饭,也不会忘了喂马。
你说,我如果退役了,去当马车夫怎么样。自己弄辆马车,帮人送货。我觉得这样也挺有意思得。你真奇怪,这样都有意思。
也不是啦,主要是觉得这有商机阿,现在有火轮车了,城与城之间运输又快又多,可是到了地头总要分发阿,我自己弄辆大马车帮人运货,有赚头。不说别的,单单我们士兵得托运,就可以有些利润。
这马车可是很贵得。不说马了,连一辆四轮大车,也都不便宜。,唠叨士兵说了半天,他的伙伴才这样回应,给他泼冷水,可以用租得阿。
李忱得驿站改革,除了邮递之外,也开启了全世界最早得货运。除了寄信,也可以寄各种包裹。首先受惠的就是士兵,他们可以从驻地寄家书和土特产j回家去。
驿站改制后,除了保留大唐原先那部份驿站的雇工,还出现了外包,就是后世那种靠行模式。
后世得货运,很多都采用让人自车辆,依每天得业务量计价。这样的好处很多,可以快速扩张,不会为了买车,占用太多资金。还有驾驶会爱惜车辆,假如发生经济危机,业务量缩减,还不用负担裁员得费用,也不必担心卡车折旧。
李忱把这种模式提出,让人自备马匹,四轮大车可以租驿站得,或是自备。虽然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因为让人靠行,目前民间也没这么多四轮大车可以靠行,大部分都还是租得。甚至,连马都没多少。
李忱却不这么认为,把这种模式提出来,除了提供一种后世的商业方式,让人参考外,还有就是管理起来会比较容易。很简单,不是自己的车、马,就不会珍惜。
马可以贷款买,车可用租得。我们退役士兵都有田地可以分配,跟银行贷款买匹马,再容易不过了。还有阿,在后勤部们,我也学了不少,像这路面阿,草原泥泞,我们用木屑,和稻草铺路,就可以让马车不会陷下去。还有这马车的差速器,我也知道原理,有什么问题,自己修一修也可以,马也会照顾了,我怎么想都觉得这有赚头。
差速器,这是四轮马车能够转向得原理。中国几千年来,始终弄不出四轮马车,就是因为弄不出这个小东西。
马车转向,外轮要比内轮转速快,不然转不过来。可是中国人几千年就是没人研究出这个差速器。
虽然说很多人找出很多理由和原因,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马车,有土壤问题啦,有种种原因。也有人说,中国也有四轮,甚只更多轮的车,像宋代有六轮太平车。
可是那种都不实用。李忱看过图片,一看就知道,那种车根本不能转向,不能转向车,怎么用?
怎么知道不能转向?那还用说,那种六轮太平车,车轮和车厢间贴的那么近,要怎么转?你连转向空间都不留,显然是不能转。
说来说去,中国人就是无法解决转向问题。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建国五十年代出,乡下还用着传统的牛车。三到四头牛,拉着一辆车,转向问题,全靠牛用蛮力去扯。
四轮车,转向问题就在差速器上。加了差速器,问题解决了,可造价也贵了不少,因为结构复杂很多。不过,这问题也随着大唐工业化的脚步,开始降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