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相公》第109章


为毛水泥没让隋炀帝发现呢?那样的话,以隋炀帝的尿性,肯定会大肆使用水泥修城的,现在李唐岂不是可以坐享其成?就跟现在的长安一样,李唐分毫未花,便坐拥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城池。
不过仔细的想想,好像也没什么好惋惜的,若是长安坚不可摧,隋炀帝就不会跑去江南躲避灾祸,不离开长安,宇文化及就没机会杀掉隋炀帝,隋炀帝不死,李唐也就不可能上位。
钱啊,还是钱啊……
李世民觉得自己这一辈子似乎都在跟钱过不去,每次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钱这个王八蛋就会跑出来为难自己。
但是这个城墙,李世民还真的不太想放弃,李世民虽然是个实用性的帝王,并不喜大好功,但是对于长安以及北地的城墙,李世民也还是想要好好整治一番的。
突厥南下的教训历历在目,倘若每一座城都让突厥无法攻破,便是让突厥人来了又能如何?
但是没钱,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李世民不由得看向了秦超,冥冥之中,李世民总感觉秦超似乎有办法解决他这个难题。
虽然也不知道哪来的想法,但李世民还是试探着问道:“国库无钱,朕欲修城,若交与卿,当以如何?”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也包括程咬金等纷纷将目光看向秦超。
这家伙的确是个比较会搞钱的主,那商业街虽然还未开业,但日后的前景他们却很看好,想必也是个日进斗金的好生意。
而脑袋如此灵活的秦超,也让众人纷纷比较好奇。
“国防军事,利在千秋,有钱有有钱的方法,没钱则有没钱的方法,不同情况,皆由不同路子。”秦超微笑着答道。
“何法?”李世民不由一愣,他没想到秦超还真有办法,匆忙问道。
“陛下,臣欲开一钱庄,专营钱财之事。”
“钱庄?倒是个新奇物件,只是与修城又有何干?”李世民有些着急,但也知道这是秦超再跟自己提条件,想怒却又发不出火来。
“城能不能修,还要看臣的钱庄能不能办起来,若是钱庄得以风风火火的办起来,那么便是陛下暂时手中无钱,钱庄也可贷款给陛下用来办事,而陛下只需将这笔钱,加上一定数量的利息,按照贷款年限,每年归还一定比例本息资金即可。”秦超说道。
“这与那世家放贷与民有何区别?倘若朝廷借了你十年,到时候一万贯岂不是要还两万贯或者更多?”程咬金倒是不乐意了,秦超这家伙还真觉得自己脑袋太多,没事想被砍一个玩玩。
“程伯此言差矣,世家放贷那是居心叵测,而小子放贷,讲究的是一个诚信,绝不会出现什么利滚利的情况。倘若小子放贷给朝廷,则可事先与朝廷签订十年一成利息的协议,即放给朝廷一万贯,十年后共收回一万五千八百五十八贯,看似利息便有本金的一半还要多,但若是均摊至十年,一万贯平均每年也就只有五百八十贯的利息,均摊到每个月,则只有四十多贯的利息。说句不好听的,这笔买卖注定是赔钱的,因为钱庄每月交给朝廷的税赋,绝对不会少于这些利息。”秦超大意凌然的说着,一成的利息又算不得高利贷,贷款给朝廷,也不过是为了打开钱庄的生意而已,真指望赚朝廷的钱?分分钟把钱庄变成朝廷的你信不?
‘恩,有搞头……’李世民心中暗暗的点着头,但是对于钱庄是如何盈利的,李世民仍旧不太清楚,反正就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朕准了,建城墙的事情就交给你了,回头写道奏章上来与朕。”李世民立即答应了下来,这种模式的确对李世民很有帮助。
恩?这就答应了?不对啊,我条件还没提完呢。秦超紧接着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钱庄贷款给朝廷,倘若遇到民间挤兑,钱庄必然无钱兑换,到时怕是会引起民间动荡,所以臣想求个酿酒令,多准备些钱来应对民间的挤兑,而只要是信誉建了起来,后期臣也可以更大胆的将钱贷给朝廷。”
第144章:你似不似傻?
“陛下,不可”程咬金连忙劝阻道。
李世民微微一愣,心中倒是稍显惊愕的看向程咬金,“大唐酿酒作坊也不止那三五家,便是给了秦超又有何妨?”
说话间,李世民不动声色的打探着程咬金和秦超两人的表情变化。
这灰酒中可是有程家的股份在内的,这个时候按理说程咬金不是应该大肆劝说自己发放酿酒令给秦超的吗?
马上就要到手的钱往外推,若是房玄龄李二还会深信不疑,至于程咬金,李二最多也就只能呵呵一笑,断然不信。
“陛下,来年大旱基本已成定型,虽说有手压井作为辅助,但顶多也就只能减轻一些灾情,再者大唐如此之大,打井也是需要时间了。此时陛下若是给了秦超酿酒令,朝中大臣,民间百姓又会如何看待陛下?此举实为不智。”程咬金极其让人意外的说出这段话来,不过有一句话程咬金却没说,这灰酒的股份中,李世民也是有一份的。
不过李世民显然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这个也很正常,当初股份是直接给长孙皇后的,现在也没有见到利润,兴许连长孙皇后自己都忘了这回事。
一旁的秦超则是气的牙痒痒,恨不能上千手撕了程咬金这个家伙。
有你这么合伙的吗?啊?这合伙生意还能做吗?能做吗?
听着程咬金的话,李世民也是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程咬金的话确实在理,因为有了手压井,李世民竟然下意识的忘记了来年有很大可能会发生的旱灾,而朝廷此时应当做的,是尽力协调世家等粮商大户,以确保来年旱灾之时,至少也要保证以下两点。
首当其冲的便是有足够的粮食来应付这场旱灾,其次便是粮价必须要平稳。
手压井最多只能保证田中的粮食不会旱死,但却不能忘记,旱灾可不仅仅只是干旱那么简单,每逢旱灾,必伴有蝗灾。这与地龙翻身,水患之后,总会爆发瘟疫是同样的道理,两者总是并行而随的。
“朕答应你,待来年旱灾过去之后,便许你酿酒令。”李世民终究还是忍了下来。
城墙固然重要,但眼下的重中之重还是民生,程咬金的一席话彻底的点醒了李世民,也点醒了他身边的三位谋臣。
蝗虫是怎么形成的?他们并不知道,但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这是天古不变的恒理。
他们甚至干脆的认为,只要田地不旱死,蝗灾就不会发生,这种理论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正确的,但却站不住脚。
“诺!”秦超心中一阵晦气,但表面上却是不得不应了下来。
在李世民面前,他不敢有任何的放肆,特别是这种关乎国家社稷的问题上。
至于银行的保证金来源,看来也只能想个其他的办法了。
“那什么这个钱庄朕是不是也可以参一股?”打消了给酿酒令的想法,李世民便将主意打在了钱庄上面。
虽然李世民也没完全搞明白钱庄的收入来源,但贷给朝廷一万贯,十年后却能收回一万五千多贯。
虽然除去税赋什么的,贷给朝廷的这笔钱是赔钱的,但若是贷给其他人呢?
这笔钱虽然看似不多,可若是数量大了以后,却也着实不少,现如今朝廷简直就是穷疯了,自从秦超入了李二的眼界之后,李二总想在秦超这里参上一股。
“可以倒是可以,不过臣并不建议陛下也参股钱庄。”秦超有些肝疼,这个李二还真是
“为何?”
“朝廷乃是规矩的制定者,倘若即当裁判又当选手,如何立信于人?更何况,便是朝廷没有参与,未来的收入也绝不会低”秦超并没有讲的太过明白,因为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他也讲不清楚。
倒不如等到朝廷的收入真的增加了不少之后,再去跟李世民点清楚这其中的关键,那个时候李二倒是不难理解。
李二暗暗点了点头,打消了入股钱庄的想法。
随后又与李二等人谈论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天色渐暗,几人这才恋恋不舍的打算离开程府。
“陛下那个那个啥?”眼见李世民将要离去,如坐针毡的程咬金仓皇开口,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只能不断的给李二提示。
“知节,可还有事?”李二愣了下。
“陛下,水泥”长孙无忌连忙在一旁提醒道。
不管如何,水泥这种战备物资是搞了出来,虽然没有见到实际的效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