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大唐少年郎》第614章


可见在世人眼中,关中是天下罕见的风水宝地,独一无二。
说偏远的江南能于关中相提并论,这话说出来是没有几个人相信的。
也只有秦风这个后世人才说的出这种话来,也只有李世民这位明君能够接受秦风那满脑子匪夷所思的思想。
秦风听李世民已经有意开发江南,大是欢喜,初步整理了脑中的资料,道:“臣对于江南自有足够的了解。那里濒海又临江,境内湖泊纵横,以致物产丰富,称之为鱼米之乡一点也不为过。”
“这一点关中也不差吧”李世民闻言,问了一句,在他的心底还是偏向与关中的,毕竟关中才是大唐的立足根本,根基所在。
“这个不假”秦风也不否认,关中濒临渭水,而渭水是黄河的源头,仅仅长安这一城附近就有八条河流,俗称“八水绕长安”。论水资源的丰富,关中平原是不会逊色江南多少的,但是……
“但是……”秦风提高了声音道:“气候与降水就万万不能相提并论了。陛下或许不知,但一个地方的气候与降水,跟当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的。这温度高了,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温度低了也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水降多了如是,水降少了也如是。这也是各地上缴粮食时,有多有少的关键缘故。故而一般来说,粮食收成好不好,全凭老天来做主。”
这个知识李世民就不太了解了。
他也是世家子弟出身,父亲是国公,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农地上的知识却不甚了解。他知道粮食的收成与雨水有关,但却不知雨水多了也会对收成造成影响,至于气候温度更加不曾听说了。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从秦风口中听一些新鲜且正确的知识。这一次也没有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只是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不过,他不知道,不代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不知。
杜如晦颔首道:“陛下,秦将军说得非常准确,与农事没有丝毫出入。”
有了杜如晦的支持,秦风精神一振道:“江南气候非常独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的地方。这一点关中就远远比不上了。还有江南那一块地方处于亚热……区,也就是雨水不断,但大雨不多的地方。虽然具体的气候上也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比起我们关中、中原七**月常出现的大雨水又岂止胜过一筹?”他本想说江南处于ya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但觉得这些话里的后世知识太浓,说了李世民他们也听不懂,也便临时改口随意的说了一些简单易懂的。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你说的这些朕似懂非懂,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些依据。大唐统一天下已有数年,这些年里,朕自问对得起天下百姓,对于民生民计也很是看中。所以何处闹水患,何处有干旱,朕都知道。这些年里,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自然天灾,五年前有一次大水甚至淹到了玄武门外。可江南却少有水患发生,便是有,那也是因为长江沿岸的堤坝倒塌之故,祸不及腹地。”他想了一会儿,从一写是明是吏部的书架上找出一份奏章,让秦风翻看。
秦风上前拿过奏章,落款是度支尚书,也即是户部尚书,将奏章打开,里面记载着各地粮税,从高至低,将大唐各地上邀的粮食数量从多到少分列出来。排行首位的是四川,尤其是成都那一块,其次是关中,再次是襄樊一地,接着是中原,然后是徐州、扬州、江浙一代,隶属江南的位于前十五以外。
后面几页分别是去年、前年、大前年各地上缴粮食的明细表。
前几名都有变动,时而关中,时而西川,时而中原,江南的却始终在十五名之外。
秦风原先不解,为什么江南会排在如此后面,但转念一想,却恍然大悟,这才是李世民真正决定开发江南的原因。
唐朝在粮税上有着很开明的制度,他们并非强迫农民上缴多少多少粮食,而是依照收成,依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多少粮食。所以百姓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缴粮食的数额。
关中、成都平原、襄樊、中原这些地方不但是着名的产粮地,也是着名的都会、人口密集之处。这耕种的人多,上缴的粮食自然也多。
江南偏远,人口稀少,跟人口众多的地方比起来,自然显得逊色。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才让人忽视了江南已经表现出来的潜力。
其实只要细细地观察,还是能够看出端倪的。
江南上缴的粮食并非第一,甚至连前十五都进不去,然平均落到了人头之上,江浙道上缴的粮食却超过了许多拥有二三十万农民的地域之常量。
排在江浙道上面的地域,至少都是拥有三十五万耕作百姓的城镇。以平均值来计算,江南各方面都当之无愧地第一,而且在这几年中,江南一直都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并没有增长也不曾拉下。
可见真如秦风说的一般,江南的气候稳定,所以产量稳定。只要人口增加,田地增加,这排名地位自然会上来的。
第539章:试点
秦风看完,让大家纷纷传阅,大家是顶级的智者,再次一看,纷纷恍然大悟,情知这是证明江南值得开发的铁证之一啊。
就在众人恍然大悟的时候,李世民道:“朕不太能理解你的意思,但在事实证据面前,一切都无所遁形。江南人稀,在这种情况下却依旧能够保持稳定的粮草收入,绝非偶然,正如你所说的一般,是因为江南的气候造成。朕也有理由相信,一但江南开发完成,粮食产量将超越关中、四川。”
秦风道:“这是一定的,江南绝大部分土地不管是已经挖掘出来的田地,还是没有挖掘的土地,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气候的关系,他们那里的水稻成熟地特别快,往往一年之中可以丰收两季,甚至于三季。这也只有江南能够做到了,所以臣一直认为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开发江南的农业。”
李世民动容道:“此话当真?”
在唐朝耕种稻米,还是以一季稻为主的,即便有时间百姓也没有胆子尝试,只是利用田地间歇种些蔬菜,没有重复再种稻米。所以一年两季,在这个时代是闻所未闻之事。
“这点臣可以担保”以现在的气候与自然条件,一年三熟或许有些玄乎,但以江南的气候,一年两季水稻,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具他所知,在南方的两湖、两广、海南、云贵的一部分都在以双季稻的方式进行耕种。
“假设真是如此,这江南,朕还真非开发不可了,只要有粮,朕何愁无法征战天下!何愁无法供养亿万子民?”李世民豪气万丈,什么开发江南在他眼中都是浮云,他真正想的是如何成为天下之主,如何征服地球上不服大唐管制的国家。
秦风笑道:“说了这么多,其实江南的粮食只是开发江南的理由之一,其实终极目的还是江南巨大的财路前景。丝绸之路是历来是中原王朝的经济命脉之一,可为什么丝绸之路会给我中原王朝带来如此丰厚的利润?”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道:“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吧,各国的国情不一。我们大唐最为常见的丝织品,在别的国家可能卖出比黄金还贵的价格,别的国家常见的东西,在我们大唐一样能够卖到脱销。这之间的差距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利益,故而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我大唐从中得到的各类税收,自然不可计数。”
秦风道:“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开辟几条海上的丝绸之路?海的对面也有国家,也可以做交易,陆上的丝绸之路可以成功,海运更为便利。所以臣觉得,海上的丝绸之路,将会比陆上的丝绸之路拥有更多的商业利润。”
这一番话让李世民彻底动容了,此事他从未想过,一条丝绸之路就让大唐受用不尽,若来个几条,那大唐的经济将会有如何突飞猛进的变化?
“可行吗?”李世民眼中闪着激动兴奋的光芒,以他的承受力,在这一刻竟然不能自已。李世民如此,其他人更是情难自禁,当然,李世民的疑问也代表了大家的心思。
“当然可行!”秦风斩钉截铁地说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海上的丝绸之路比陆上的丝绸之路快捷方便十倍,假以时日,取代陆地的丝绸之路只是时间问题。
“岳父大人,当年西汉张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