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闪耀》第8章


恩来一到瑞金,就去看望了毛泽东,并和他促膝长谈。毛泽东深知敌我双方的力量悬殊,告知进攻中心城市势必失败。周恩来觉得毛泽东言之有理,便复电临时中央。临时中央仍坚持至少在抚州、吉安、赣州三城之中择一而攻。 
毛泽东不赞成打赣州,并根据以往攻打赣州的经验指出:赣州是敌军必守的坚城,三面环水,红军技术装备差,很可能久攻不克,于我不利;即使要打,也只能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朱德也不赞成打赣州。但是,多数与会者包括周恩来在内执行临时中央指示,主张攻打赣州。尤其是从前线回来的主要指挥员彭德怀提出:“保证二十天打下赣州”。于是,中央军委发布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并任命彭德怀为攻赣前敌总指挥。 
无奈的毛泽东向中央请了病假,到瑞金郊外东华山休养去了。临行前,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对毛泽东说,“照顾全局,相忍为党”。 
这次打赣州,红军虽打得很英勇,但仍然久攻不下,反而被敌人援军团团围住造成严重危机。周恩来遂命项英赴东华山请毛泽东下山,火速赴前线决策。毛泽东顾全大局,停止休养,带病冒雨下山,日夜兼程,赴前线决策解围。同时致电前线,建议大胆起用作为预备队的红五军团。当毛泽东赶到赣县江口前线指挥部时,朱德告诉他:按照你在瑞金复电的意见,把预备队红五军团拉上来,杀向敌军,红三军团被围困的师已经解围脱险。 
在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江口会议上,针对仍有人主张继续强攻赣州,毛泽东发话了:“对于赣州,进则攻坚不利,久攻不克已成事实;胜则不易固守,敌军卷土重来,我军无回旋之地。赣州是座只有骨头没有肉的孤城,不必再去‘啃’啦。这包袱让蒋介石背去吧!”这时再没人主张打赣州了。 
1932年6月中旬,周恩来召开中共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会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7月25日,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致电中共苏区中央局,建议取消政府主席一职,改设总政委,由毛泽东担任。但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后方的中央局成员不同意这一建议,坚持任命周恩来为总政委。周恩来又以个人名义致函中共苏区中央局,说明毛泽东“以政府主席名义在前方,实在不便之至”,“泽东的经验与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周恩来强调:“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经过周恩来的再三坚持,8月份,终于恢复了毛泽东在赣南会议之前的军内要职——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这时,苏区“军事最高会议”在前方建立,由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4人组成,周恩来为主席。
解读“相忍为党”(2)
周恩来是中共党内较早认识毛泽东军事才略的人之一,当他以中共苏区中央局代表身份随军活动后,更加深了对毛泽东军事才干的认识。 
毛泽东的复职,引起了前方和后方领导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后方首脑认为,毛泽东复职,等于“右倾机会主义”上台,叫你打南昌城你不打,叫你攻城打援你又不打,不是“右倾”是什么? 
矛盾终于爆发。 
一次以批判毛泽东“右倾机会主义”为主题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终于在宁都召开。 
后方中央局成员翻出了毛泽东一贯右倾的老账,提出把毛泽东召回后方,专做中央政府工作,前方由周恩来负作战指挥的总责。 
在会上,周恩来被夹在当中,左右为难。不得已,周恩来只好提出在下列两种办法中选择其一:一是由他在前方负全责,毛泽东仍留下来作助理;二是由毛泽东负责作战指挥,而由他负责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后方的中央局成员当然不能接受第二种办法。在能否执行临时中央行动方针的问题上,他们更信任周恩来而不是毛泽东。毛泽东可不是逆来顺受之辈,既然不能取得后方中央局的全权信任,毛泽东就索性甩手不干,回后方去“养病”,也决不委曲求全。临行前,周恩来依然留下了那句话,“照顾大局,相忍为党”,毛泽东则对周恩来说,“前方何时来电召便何时来”。 
宁都会议后的一段时间内,红一方面军发布命令时,周恩来总是先署上“总政委毛泽东”,自己以“代总政委周恩来”的签署放在毛泽东名字后面。在10月份制定的“绝密”的《红一方面军建宁、黎川、泰宁战役计划》书上,他亲笔注明:“如有便,请送给毛主席一阅。”他还亲自告诉机要秘书:以后军事计划、命令等,都要送给毛主席看,这一切充分表明了周恩来对毛泽东的信任与推崇。
五、砥柱
共拥毛泽东(1)
遵义会议前后,在中共中央和红军内部发生了一场决定红军和中国命运的斗争,结果就是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对确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可以说居功至伟。有人说,“如若周恩来当时有意站出来与毛一争的话,中国的现代史很有可能就要重新改写了”,这确非夸张之言。 
1933年1月,受王明遥控,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由于在上海的处境日益困难,不得不迁入中央苏区。此时,周恩来和朱德正在前方全力指挥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而毛泽东则在闽西长汀福音医院养病。 
博古等人一到根据地,便成立了以博古为书记的新的中共中央局,取代了周恩来原有的地位,成为中央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一到苏区,博古便放了两把火——批“罗明路线”、反“邓、毛、谢、古”。这两把火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各项工作中得以全面推行。 
1934年10月初,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10月10日下午,中央红军不得不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博古和李德决定撤出苏区开始转移时,最初打算将毛泽东和瞿秋白、何叔衡等一起留在江西,不让他们随军出征。幸亏周恩来、朱德等人坚决反对,何况毛泽东还挂着中华苏维埃主席的职务,最终这事没有成为现实,不然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将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到1934年12月1日,红军一路血战,连续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兵员折损过半,由出发时的8。7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军中怨声四起,群起而攻之。博古方寸已乱,深感责任重大,在一筹莫展中一度到了欲引咎自戕的地步,被闻讯赶来的周恩来等人劝阻。 
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 
如何摆脱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挽救红军,挽救革命? 
此时的周恩来、朱德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毛泽东。 
在毛泽东亲手建立的中央苏区如火如荼发展的时刻,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离开中国国情的李立三在党内实行了“左”倾冒险错误,王明实行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而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则屡遭打击排斥。在此期间,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领袖不得不几次退隐于苏家坡、东华山和云石山间的莽林古刹中。毛泽东当时所遭受的不公的确令人不平。 
虽身处逆境,但毛泽东却无时不在关注着苏区和红军的命运。 
为了与博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斗争,能够将自己的正确思想付诸实施,毛泽东开始争取两位“国际派”大将、王明与博古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张闻天与王稼祥。 
张闻天是有名的红色教授,1931年2月从苏联回国。当年,张闻天出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1933年初,张闻天随临时中央进入苏区,并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后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可见,张闻天当时在党内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张闻天是个光明磊落的人,他的信条就是“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 毛泽东曾评价称:“洛甫(张闻天)这个人是不争权的。”在苏区,张闻天曾与毛泽东相邻而居,随着他同毛泽东接触的增多,开始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性,同时对博古、李德的专横作风和战场上的瞎指挥越来越不满,对推行“左”倾主张发生动摇。 
王稼祥为人正派,鄙视小集团活动。他曾一度拥护王明的教条主义。1930年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干事,随后任党报委员会秘书长。1931年4月,王稼祥到达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长征途中,三人经常谈古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