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引起了震动。大洋彼岸的中国对手——美国的某些人乍获得这一信
息即感到非同小可,紧接着10 月中苏边界谈判的恢复更使他们感到了问题的
紧迫性。原来,为了早日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脱身,为了在全球争夺中处于
有利地位,美国总统尼克松上任后不久即在调整对华关系方面开始有所考
虑,9 月9 日,这位不常接见本国驻外大使的总统难得会见了驻波兰大使小
沃尔特·斯托塞尔,并把建立接触和恢复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一项重要
任务提出来。正当此时,中苏政府首脑在北京会晤及中苏边界谈判恢复的消
息传来,顿使尼克松总统感到良机坐失的危险,随即下令基辛格给已在任上
的美国驻波兰大使接连发去三封电报,促其加快行动。1969 年12 月3 日,
中美两国外交官一起出现在华沙文化宫举行的南斯拉夫时装表演会上。当美
国大使见中国代办雷阳同翻译离席时,便马上跟了出来。由于代办已坐进轿
车,这位大使一把拉住中国翻译,急切地用波兰语作了自我介绍后说,他最
近刚从华盛顿回来,得到了同中国大使馆建立接触的指示。中国翻译有礼貌
地答应代为转达后便匆勿离去了。两天后,斯托塞尔大使接到中国大使馆的
正式邀请。1969 年12 月11 日,他来到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成为自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以来第一位进入我驻外大使馆的美国使节。不久,中美大使级会
谈恢复了。从中国方面来说,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前后向中国发出的一系列
信息已经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的注意。一个新的战略构想正在酝酿中。可以
说,从此以后,中国对苏关系的每一个动作,都同时具有对美关系的意义。
边界冲突后同意举行中苏政府首脑会晤是这样;当察觉到苏方从政府首脑会
晤的立场后退时,周恩来在1969 年10 月6 日致柯西金的信中仍然同意恢复
边界谈判也是这样。当时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中国“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务
实派控制着外交政策”。在周恩来看来,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可减轻中苏紧
张关系对中国的压力,又可为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创造条件。这一战略构想
充分显示了中国领导人的外交艺术,而既是决策人又是执行者的周恩来在其
间纵观风云、运筹帷幄的重大功绩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当时明确这一外交战
略的尚限于最高决策层,一般的外交人员还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所以华沙
那戏剧性的一幕虽曾使那位美国大使急出了一身汗,可他何曾想到他的举
动,用后来周恩来对基辛格讲的风趣话说,差一点使中国代办得了心脏病。
1969 年3 月,中苏矛盾的激化成为触发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之
一。4 月,美国便以委婉的外交辞令向苏联作了暗示。7 月,又宣布了自朝鲜
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放宽对华贸易限制。美国的举措促使苏联在对中国发出核
袭击威胁的同时,提出了同中同领导人接触的建议。如所预料,中苏政府首
脑的会晤及边界谈判的恢复又加快了美国走向中国的脚步,导致了中美接触
的恢复和美国宣布进一步放宽对华贸易限制。
应当指出,当年的苏美都由接近中国,三国之间关系的相互影响已表现
得十分充分。无怪乎连基辛格也感到:“到了1961 年底,美国同共产党世界
的关系就慢慢地演变成三角关系了。”
从70 年代初起,随着中美关系大门的打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恢复,新中国进一步增强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并迎来了对外关系
全面发展的时期。大三角关系的形成则在世界局势中增加了新的稳定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总理周恩来被看作是“开创了今天的全球平衡”的“关
键性外交事件的中心参加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处理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
无论邦交正常化之前还是之后,如何对待两国间的历史问题,即如何评
价与处理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及其后果的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
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两国关系就能不断前进,反之就会出现波
折。周恩来以其深邃的历史感,运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富于哲理
的中国古训,为双方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在实
践中反复闸述、贯彻始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周恩来1972 年在欢迎田中首相的宴会上特别指出,“自1894 年以来的
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
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
记住。”
根据周恩来的论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中心思想是中日人民都
应从过去那场战争中吸取惨痛的经验教训,共同努力来防止历史重演,以保
证两国今后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为此,首先要如实承认那是一场由日本军国
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它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正如周恩
来对日本朋友所说,“过去的事实还是事实,历史是存在的”,决不能掩盖
和否认。其次要明确,那场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责任,不是日本人民的
责任”,广大日本人民是愿意和平、热爱和平的。把日本人民与军国主义区
分开来。再次应看到,虽然两国间有过长达半个世纪的不幸时期,但与2000
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相比还是短暂的,因而坚信中日双方是“能够友好的”。
最后,为了重建中日友好,关键是要牢牢记住历史的经验教训,采取向前看
的态度,举一反三,恰当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各种问题。
宽大处理已有悔改表现的日本战犯和战俘,主动邀请日方旧军人访华,
就是周恩来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处理两国间历史问题并取得成
功的突出事例。
50 年代初,我国关押着1100 多名日本战犯和战俘,其中大部分是新中
国成立后苏联政府移交我方的,其余则是抗战胜利后残留在阎锡山军队中被
我方俘获的日本官兵。如何处理这批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些人在战
争中大多犯有不同程度的罪行,中国人民对他们深恶痛绝,切望政府严惩,
这是完全正当的。周恩来深深理解中国人民的情绪,同时根据“责任不在人
民”和“两个区分”的精神,从中日关系的长远利益考虑,多次指示并亲自
组织有关部门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了区别对待、分两步走的方案。即对其中
职位较低、已有悔改表现的人免予起诉,予以遣返;对少数职位高、罪行大
而又坚持反动立场的人则进行公审并依然判刑以后又根据他们的悔改表现及
身体情况,分批提前释放。这种做法既确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当事者的侵略
罪行,又体现了中国人民宽大为怀、不念旧恶的气度,高赡远瞩、通情达理,
赢得了日本各界的普遍好感、对增进中日人民的友情起了积极作用。在此前
后,有一批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希望访问中国。周恩来获悉后,即
于1955 年底指示廖承志向正随前首相片山访华的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发出
邀请。1956 年8 月,远藤冲破重重阻挠率14 名前日本高中级军官来访,并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这些人来华前虽有某种悔罪之情,但对我仍有
较大的疑虑和偏见。由于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自做工作,加上访问中亲眼目睹
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宽宏气度,他们深为感
动,纷纷表示要为促进日中友好而努力。其中不少人后来一直活跃在日中友
好运动的第一线,有的还成了坚定的骨干。昔日的侵略军人变成了友好使者,
这一事实显示了周恩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巨大精神力量。
如果说周恩来在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时总是从大局出发,向前看的
话,那么,他对日本方面任何企图抹杀或减轻侵华历史及其罪责的言行也是
毫不姑息的。因为只有不忘前事,才能以之为师,正确处理后事。他对田中
首相一段话的批评就是这种态度的典型表现。当时,田中正为谈判两国关系
正常化而访华。他在周恩来的欢迎宴会上致辞时就日本侵华的历史说道:“遗
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
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周恩?
小说推荐
-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前言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不是档案材料。不是文史资料。没有面面俱到。我过去所见过的多数作品,周恩来都是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热情可亲,和蔼慈祥;兢兢业业,忙忙碌碌;谦虚谨慎,委屈求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多次见过周恩来总理,我不满那些作品描绘的这一形象。我采访到的人也都不满这一形象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95章
- 周恩来传
- 《周恩来传》作者:力平『内容简介:一“欲重整山河,复兴祖国”周恩来,字翔宇,别名少山、伍豪等,祖籍浙江省绍兴,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生于江苏淮安。淮安这个地方,文化发达,经济繁华,既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又有鸦片战争中抗英英雄关天培的祠堂。周恩来“少游江淮,纵览名胜,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38章
- 智慧的灯
- 《智慧的灯》作者:华严内容简介:中国人一支中国笔,写出中国情调的心声,希望能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原是我执笔时的心愿。这之前,我从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走上写作的路。开始执笔应是一九五八年的事,四个儿女最小的三岁,我这做母亲的终于在照顾家庭和孩子之余,有了可供自己拣拾着来用的点点滴滴的时间。中国话自幼说着
- 都市言情
- 最新章:第51章
- 包容的智慧
- 作者:星云大师、刘长乐 一、有容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1)叶小文佛教是中国信众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语言和理念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容着佛教。中国是重“君子”轻“小人”的国度“和尚”则常与“君子”相伴,互为师友《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效法天之日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32章
- 易经的智慧
- 作者:曾仕强【由文】第一集 阴阳之道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无论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都来源于《易经》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阴阳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阴阳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又有着怎样重要的影
- 其他
- 最新章:第48章
- 大宋的智慧
- 作者:贺坚强第一章我一推门就是前天在写这个故事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问过自己,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真的是唯一的智慧拥有者么?抬眼仰望星空,那里是不是也有人正在仰望着我们?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可能是唯一的智慧体。不管从概率学的观点,还是我们从自己害怕孤独的本能出发。我们都不可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随着现代科学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1136章
- 豺狼的智慧
- 作者:中石前言“你愿意做一匹狼还是一只羊”如果有人拿这个问题来问你,你一定觉得很荒唐。然而,现实逼迫你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当今社会,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时,糟糕的处境真的使你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争强斗狠,勇往直前;要么忍气吞声,任人宰割。那么,做豺狼还是做羔羊就绝不仅是一个玩笑,而是选择做强人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46章
- 不生病的智慧
- 作者:马悦凌序言 不生病是每个人的最大心愿不生病是所有人的最大愿望和追求,是我们在这世上活得自在、潇洒,活得有意义的最基本保障。对待健康,人普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求;另一种是“保。在“求”健康的状态下,人是没有自我、毫无尊严的。面对疾病的威胁,人往往无能、无助、无知,只能听天由命。这时,所有的外在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59章
- 山海经的智慧
- 作者 长卿自序《山海经》概论(1)这本薄薄的小书已经耗费了我太多的精力,这种代价在亲友的眼中实在有些不太明智,但我想,只要能有读者肯定我所作过的努力,我就已经非常欣慰了《山海经》自古以来都被称为神话之书,被认为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胡应麟则说“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
- 其他
- 最新章:第2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