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第147章


说;“苍素变于意外,人不可料如此!”总之,自恃甚高又领兵有方的洪承畴在汉人的眼中成了一文不值的粪土。尤其让洪承畴闹心的是,当他出兵南下镇压了徽州(今安徽歙县)金声领导的抗清力量时,遭到了宁死不屈的金声的一顿臭骂。原本,洪承畴想以现身说法打动金声,让他回心转意归顺大清,却不料金声双目圆睁,大声怒斥道:“咄!你是何人,敢冒充洪亨九?金声只知,亨九当初受先帝厚恩,官至阁部,办卤阵亡。先帝恸哭辍朝,御制祝版,赐祭九坛,予溢荫子,此是我大明忠臣。而你,却已不再是当年的洪亨九了,你是大清的走狗,可耻的逆贼,呸!” 
在官场和疆场上一直春风得意的洪承畴被金声骂得狗血喷头,羞愧难当。自此,洪承畴变得谨慎起来,心中也更加忧虑了,他只有用马不停蹄的征战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苦闷。正当他已经心灰意冷打算归隐田园之际,却又得到了少年天子的重用,这怎能不让洪承畴喜出望外? 
“……朕承天爱民,不忍勤兵默武,困苦赤子,将以文德绥怀,归我乐宇,必得夙望重臣,晓畅民情,练达治理者,假以便宜,相机剿抚,方可敉宁。遍察适臣,无如大学士洪承畴者,著特升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功成之日,优加爵赏。俟地方稍定,善后有人,即命还朝,慰朕眷怀。……” 
少年天子如此重用一个明朝的降将汉宫为五省经略,怎能让宗室的王、贝勒、贝子们咽得下这口气呢? 
大清的基本国策是“首崇满洲”,或者说是以满洲为根本,这早在福临即位时就郑重申明了的。顺治即位恩诏的第一条就强调诸“亲王佐命开国,济世安民,有大勋劳者,宜加殊礼,以笃亲贤”。第二条即是大加封受亲王郡王之子孙弟侄的封爵。而第三条和第四条仍念念不忘“满洲根本”:“满洲开国诸臣,或运筹帷幄,决胜庙堂,或汗马功著,辟疆展土,俱应加封公侯伯世爵,锡之浩券、与国咸休,永世无穷”;“开国以来,满洲将领等官,应得叙荫。” 
当初,皇父摄政王是如此办理的,后来世祖福临亲自临朝之后也还是照旧。对待号称天潢贵胃的宗室王公,世祖福临毫不犹豫地预以加恩、封赐或晋封宗室爵位。他一方面委托满洲开国元勋及其子弟为六部尚书、侍郎、八旗都统、副都统、护军统领、驻防将军和出征大将军和将军等,让他们分任军政要职,统军治政;另一方面又扩大议政人员,让更多的满洲王公大臣成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 
在自清一代上百位亲王、郡王中,大体分为两类。其一为“军功勋归诸王”,指的即是清初开国定邦功勋卓著的宗室王公,如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锋、肃亲王豪格、承译亲王硕塞、克勒郡王岳讬、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后来在乾隆朝又增加了睿亲王多尔衮,这八王的爵位世袭罔替,不降袭,人称“八大铁帽王”。其二为“恩封”王公,系因是皇子皇孙而封,爵位不能原位世袭,必须依次降袭。这样一来,爱新觉罗的宗室人丁兴旺,位高权重,人才济济,更加尊贵显赫了。 
到顺治九年时,议政工、议政贝勒多达十六七名之多——和硕承译亲王硕塞、多罗谦郡王瓦克达、显襄亲王富寿、多罗安郡王岳乐、多罗信郡王多尼、多罗敏郡王勒都、多罗贝勒尚善、世子济度、杜尔祐、杜兰等。而议政大臣则更多了,总计从顺治八年至十二年,福临先后任命的议政大臣多达三十余员,如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宁完我、希福等,户部尚书车克、礼部尚书觉罗郎球、兵部尚书蒙古固山额真明安达礼等,两黄旗及其它旗重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等等。 
爱新觉罗王室大有人在,八旗王公贵胄对明朝降将洪承畴的一夜走红甚为眼热,感到忿忿不平。难道说,顺治帝摒弃了以满洲为根本的基本国策,开始倚重汉官而冷落自家人了?真是岂有此理! 
回顾顺治朝以往十余年的征战史,大凡大规模的攻坚攻城之战均由满清王宝贵胄坐阵统兵,而且是攻无不可,战无不胜。顺治元年四月山海关大战,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出马,统帅八旗冲锋陷阵。入关后,八旗大军马不停蹄,先后由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谦郡王瓦克达、贝勒勒克德浑等宗室王贝勒,统领八旗劲旅,辅以平西、定南、靖南、平南四王以及续顺公之汉兵以及各省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征南战北,势如破竹,很快便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奠定了顺治朝一统天下的基础,却并不需要重用汉将为主帅。然而,顺治帝此番却做出了如此重大转变的决定,怎能不令满洲八旗王公感到忿忿不平呢?五省经略权限之大,前所未有,洪承畴洪经略摇身一变成了辖治五省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五省征抚的最高统帅。这样大的特权,汉官之中人(包括汉军旗人)无人拥有,就连贵为王爷的平西、定南、平南、靖南四王,也只分限于四川,或广西,或广东,只有一省,而洪承畴却可以节制五省,几乎与顺治初年的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锋、靖远大将军英济王阿济格之权势相等,远远超过了当初由摄政王敕谕洪承畴的招抚江南之权! 
洪承畴果然不负众望,出兵一年多就平定了湖广和两广。然而,面对颇为强大的大西军控制下的云贵地区,洪承畴主张以守为战,待条件成熟时再大举进攻,同时加紧对大西军主帅的诏降。由于军费激增,朝廷财政也处于全面告急之时,加上“满洲大兵屡苦远驰,地方官民疲于奔命”,不仅廷臣对洪承畴日益不满,就是福临也失去了耐心。早日统一滇黔,这是少年天子心中最大的心愿,洪承畴对此心知肚明。为了保全自己的功名,洪承畴在朝臣的非议之下,以自己“有罪、无能、老疾”为理由,上疏朝廷请求解任。 
经略可以解任,但对据守着云贵天险的大西军以及受其保护之下的永历政权,却非一纸诏书就能解决的。守既不易,攻又难进,万一冒险进攻,损兵折将,这个结局又如何收场?福临对此真是苦无良策忧心忡忡了。 
然而,天祐清廷,正当万般无奈的洪承畴打点行装准备返京接受惩处之时,正当天子福临坐卧不安之际,前线传来了大西军“国主”孙可望归顺的消息,福临能不喜出望外吗? 
福临正沉思着,孝庄后喜滋滋地说道:“洪承畴不愧是夙望重臣,文武双全。此前他奉旨招抚江南便立下了大功,此番他仍以文德绥怀,使孙可望归我乐宇,西南的局势为之改观。他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呀。” 
“母后一直很欣赏洪承畴,这一点儿臣心里有数。想当年在盛京,宫里不是盛传着洪将军是投降的庄妃吗?”看着母后喜气盈盈的模样,福临忍不住冒了一句。 
“你——”孝庄后粉脸蓦地变白了,原本眯缝着的眼睛也睁大了:“皇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当初连你父皇都赞成这件事,怎么你今天倒要来挖苦额娘吗?放肆!” 
“儿臣不敢!”福临一伸舌头:“儿臣一直觉得母后对洪承畴过于偏爱了。随便说说而已。其实,当初洪承畴受命离京时,儿臣正是看着皇额娘的面子,才特赏赐他蟒朝衣袍帽带靴袜、松石嵌撒袋弓矢、鞍辔二副、马五匹,让他风风光光地去上任,让他心里一直想着我大清国对他的好处。对他,儿臣总不能十二分地信任他。额娘您想,前明崇祯当初对他宠信有加,破格擢升,几年内就由一个四品督粮参政一跃而为巡抚、总督。统领大军,青云直上,似乎很快就要人阁拜相了。可关键之时,生死悠关之际,洪承畴还是背叛了他的主子,这种变节苟且偷生之人在汉人的心目中是最让人憎恨的。既如此,儿臣我又怎么能十分相信他对大清国的诚意呢?他此番出兵,本应在湖广、两广平定之后,再乘胜进军,夺据云贵,可他却按兵不动,难道说他对大明王室后裔永历帝又动了心?” 
孝庄后一声冷笑:“既如此又何必当初?我真替你感到羞愧!年逾花甲的洪承畴八年来在前线战场餐风宿露,而他背后锦衣玉食的天子和朝臣们却对他指手划脚,妄加非议。你今日所言,岂是堂堂君心能说出来的?哼,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