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第30章


蛘诺暾蛞远凸ィ黄频?军与第80军的衔接处,该两军被迫转移到四交河至望原一线抵抗。5月8日日军蜂涌而至,进袭位于唐回的第3军司令部,因敌众我寡,很快为日军攻占,第3军也陷入重围。军长唐淮源将军命令部队以团为单位突围,争取跳出铁圈,转入外线作战。唐军长亲率军部特务营和一个团的兵力突围,但遭到日军层层阻截,最后,在夏县附近又陷入重围。唐军长指挥部队左冲右突,无法冲出包围圈,军部与上级失去联系,无法求援,将士战死殆尽。敌人几次冲到军部附近,特务营营长童鹤龄、副营长赵树和士兵们挥舞大刀片,又将日军砍了出去。战至5月13日,唐淮源军长身边只剩下一名卫士,余皆全部战死。唐军长望着成堆的将士的尸体和血染的阵地,悲愤万分,举枪自毙殉国!卫士见军长壮烈殉难倒下,伏在将军的尸体上失声痛苦,然后举起手枪。在唐军长尸体旁饮弹身亡!
新编第80军第27师师长王竣将军和参谋长陈文杞,率部已在张店镇与强敌血战了两天后,敌集中炮火向守军阵地猛轰,数十架敌机轮番投弹轰炸,并施放毒气。王师长、陈参谋长及以下官兵全部战死。同日,第27师副师长梁希贤率领的部队,在台紫村与日军苦战,官兵阵亡殆尽。日军蜂涌而来,梁希贤纵身投进汹涌咆哮的黄河,壮烈殉国!5月13日。第3军第12师师长寸性奇将军所部,在县山地区陷入日军重围。经数日血战,终未能脱离险境,官兵纷纷战死。5月12日,寸性奇师长亲率部队冲锋时,胸部中弹受伤,13日晚,寸性奇在组织部队突围时,被敌炮弹炸断右股骨。为了不当日军俘虏,寸师长毅然拨刀自杀!
东段守军历经恶战。至5月18日,东段第14集团军已经在敌人的包围圈中恶战半月之久了,官兵伤亡近半,部队极度疲劳,此时,刘茂恩总司令接收到卫立煌司令长官的电报,命令该集团军向黄河南岸撤退。为了缩小目标,乘虚转移,刘总司令把集团军司令部的人员分为两部,分别由他本人和参谋长符绍谦率领突围。
5月19日,刘茂恩率部行至河南济源县龙岩镇,彼紧追上来的日军包围,数次突围皆告失败,情况万分险恶,左右僚属苦劝其更换便衣,设法逃出。刘茂恩却凛然作色道:“我身为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死亦光荣,岂能求一时苟安,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说罢,拔出手枪要自杀,侍从急忙扑上去死死拉住,官兵皆抱住刘总司令嚎陶痛哭。刘茂恩和残余官兵已弹尽粮绝,对夹围绝望,已做好同敌人最后一拼,以身许国的悲壮准备。夜色渐浓,奇迹出现,天气突变,雷电交加,风雨狂作,山洪滚滚,黄河之水掀起滔天巨浪。刘茂恩抓住这时机,在黑暗和风雨的掩护下,顺利突出重围,冒险抢渡黄河天险,抵达南岸,绝处逢生。参谋长符绍谦带领的部队,经过一场激烈战斗,侥幸实围,但在混战中迷失方向,钻进深山,昼伏夜行。黄河沿岸已被日军封锁,到处都有大批日军活动。符参谋长想,若再撞上敌人,不免全军覆灭,不敢向河岸靠近,只在敌人圈子里打转,行军途中,符令官兵把帽沿一律向后,随时准备投降,以保全部队性命。后来,符参谋长带着部队终于钻出深山,渡过黄河,归回建制,但是,当刘茂恩听说部队帽沿向后那件事,不禁勃然大怒,怒斥符某丧失军人气节,并立即报请战区司令长官,将其撤职查办。该部第65师师长邢良臣,带重病在第一线指挥作战,昏倒在战壕里,送后方就医。在医院听说中条山失守,愤然大叫,口吐鲜血,倒床气绝,含恨身死。
5月下旬日军攻占夏县、闻喜等地后,又兵分三路向南横扫,直逼黄河岸边,企图强渡黄河,攻占漏池,截断陇海路,威胁洛阳、潼关。
蒋介石急令第一战区、第二战区发起反攻,阻敌南下。随后,第二战区以第13军、第40军为主力,向敌后夏县、闻喜发起强攻,迫使日军向后龟缩。第一战区长官部令冯钦哉第18军为左翼,李兴中第96军为右翼,向敌之两侧出击;又令李铁军第76军从洛阳渡过黄河,担任正面阻敌任务。当第76军第196师前锋587团跨过黄河,向张茅大道急进时,在庙凹以东一条狭窄的凹地里不幸误入敌人伏击圈,团长李南平身上中弹三十多处,壮烈牺牲。全团一千三百余名官兵,全部战死疆场,无一生还……
于右任先生遥望北国,悲声大放:“中条雪压云垂,黄河浪卷冰嘶,血染将军战史……”
中条山战役,国民党虽然在兵力总数上中国军队并不逊于日军,但结果仍以遭受惨重损失,被逐出中条山区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守军指挥失措,战前不做认真准备,对日军新战法缺乏应变措施。会战期间,位于晋西南的阎锡山军约有10万兵力,位于潼关至宜川之线的河防军约2个集团军约10万人,洛阳附近也有汤恩伯军10万人,构成对进攻中条山日军外围的包围,但并没有作出积极的举动,坐视内线中国军队被围攻。中国军队虽然有唐淮源等忠烈之士,但也不乏不战而退,甘当俘虏之人。另外,国民党军不注重与八路军之间的配合,虽在某些局部取得小胜,终究左右不了战役的结局。
“第一位到延安的战区长官”
中山条战役结束后,卫立煌所率的指挥部及一个警卫团被阻隔在敌后。卫立煌再想从吕梁地区向东南走,已经十分困难。这时,参谋处拟订了几条转移到晋南中条山的行军计划供卫立煌决定。当其他军事人员散去,旁边没有别人时,卫立煌的秘书、中共地下工作者赵荣声乘机向卫立煌建议:“还是走陕北这条路好,这正是一个参观延安的好机会。”
卫立煌深怕引起蒋介石猜疑,说:“我也想去看看,可是现在仗打得这么紧张,哪有时间去参观?”
赵荣声说:“不需要很多时间,走马观花,在延安参观一两天就行了,和毛主席见见面,听听他的议论。如果不抓紧这个机会,下次再想到延安可就不容易了。”
次日,卫立煌忽然叫赵荣声把最近几期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和《群众》周刊找出来翻翻,给他准备到延安去讲话的演说稿子。他说:“去不去延安现在还没有决定,你先这么准备吧。”
真是无巧不成书,蒋介石正好来了电报,通知卫立煌到洛阳开会。为了争取时间,取道陕北南行洛阳便成为合法的行动了。于是,他告诉随从人员:“我们可以取道延安了。我要会会毛润之先生,向他取取经,看看他用什么方法指挥八路军打得那样好。”
1938年4月17日早晨,卫立煌一行由延水关出发,经过延川县,直奔延安而来。其受到的热烈欢迎,大大出乎卫立煌及其随行人员的意料。离延安城二三十里即发现用红绿纸写的标语,上面写着“加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欢迎卫副司令长官”、等标语,越接近延安城越多。车到延安城外,远远就看到欢迎的队伍排列在大路两旁。
汽车一到即敲锣打鼓,呼喊口号。口号声此起彼伏,非常热烈。车队抵达城门不远处。前面两辆汽车停下,卫立煌等人走下汽车,专来迎接的滕代远参谋长、留守处主任肖劲光、交际处处长金城等人迎上前去。其余十余辆大卡车没有停留,一辆接一辆地直向南开。滕代远参谋长等陪伴卫立煌一行,走进贴满标语的城门;穿越道欢迎的人群,走到城中早巳收拾一新的大教堂门口。
毛泽东已跨出客厅房门,和卫立煌等人亲切握手,并将卫立煌迎进室内,落座看茶,与卫互致问候。
寒暄之后,卫立煌即称赞八路军:“贵军对日本作战打得非常好,立煌很是敬佩。今天来到延安,有机会聆教,非常荣幸。”
毛泽东也夸奖到:“卫将军是第一位到延安的战区长官,抗日坚决,和八路军友好合作,我们还要沿着这样一条路继续走下去”
毛泽东首先谈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继而谈到反对投降主义的问题:“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有投降主义在活动,这是一种很大的危险,我们对决心抗日的人决不能忽视,必须把片面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为了抗战,在政治上有许多地方需要改造,也有改造的可能。”
说到这里,毛泽东话锋一转,对日军的动向做了全面的分析:“目前在山西的抗战非常重要,如果不是我们大家都在山西拖住日军的尾巴,日军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夺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