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3-钻石的历史》钻石的历史-第27章


荒甑氖奔浒选白厣廾稀迸坠獬沙そ滋菪巍T谒故敲鞯氖焙颍痛幽诓炕婪⒊錾衩氐墓饷ⅲ剿萍攵鲆院螅沼诮鸸馑纳洹!白厣廾稀钡某善分亓课?45。67克拉,比非洲之星还要大。托尔科沃斯基的丑小鸭振翅一飞,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成品钻石。“无名氏”的名气越来越大,戴比尔斯集团给它另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金色狂欢”。一伙亚洲买家以不公开具体数字的价钱买走了“金色狂欢”,2000年5月,泰国公主玛哈从父王手里接过了这颗瑰宝。
《钻石的历史》 第三部分鬼斧神工造辉煌(6)
著名的钻石们照亮了整个钻石行业。艺高人胆大的托尔科沃斯基和威廉·戈德堡成为了钻石王国里的传奇人物。戈德堡曾经从伦敦的卡地亚分部买下了136。25克拉的长阶梯形“荷兰皇后”,它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透明钻石之一,它天然带有一丝蓝莹莹的色泽,属于透明钻石中最稀有的一类。它系出名门,由纳瓦纳加大君的继承人把它卖给了卡地亚。在这世界上敢在“荷兰皇后”上下刀的钻石大亨恐怕绝无仅有,但是戈德堡相信自己能够让“荷兰皇后”更上一层楼,于是把它送去重新抛光。他们用1/3的重量换来了更加夺目的光彩,创造出7,000,000美圆的价值。
戈德堡和托尔科沃斯基是在钻石行业高端地带施展才能的大人物。但是切割行业的进步潮流其实源自卑微的低层,那个世界就像由微不足道的钻石颗粒构成的,它们堆在一起的时候和沙砾没什么两样。纽约大概有250个切割师,安特卫普的切割师总数是1500左右,特拉维夫可能有3000个这样的工匠。但是到了孟买,在抛光轮前弯腰劳作的人不下数十万,他们的汗水改写了钻石的定义,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珠宝市场上流通的钻石大多是抛光过的成品珠宝,从博茨瓦纳到巴兰斯的各大产钻区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变革之下,数量惊人的财力和人力转移了战场,印度这个钻石行业的发祥地再次掌握了全球钻石商业的命脉。
《钻石的历史》 第三部分玫瑰幽兰起印度(1)
2000年2月某一天的早上8点整,孟买清晨酷热依旧,一家民用机场的贵宾等候处集结着一小
群人。就在他们随意聊天的时候,一辆由私家司机驾驶的小轿车由远及近地驶入了机场,停在了人群的旁边。车门打开以后,一个身穿运动服上衣,里面配着白色开领衬衫的人从后厢钻了出来,此人就是38岁的拉塞尔·麦赫塔,他的家族开办着全世界最大的钻石打磨抛光公司——玫瑰幽蓝。那天同在机场等候的十来个朋友加上他,简直就是为钻石抛光业选送钻石毛坯的强大代表团,他们每年送上抛光轮的钻石多达6亿8千万克拉。
2000年全年,全世界的钻石抛光公司总共售出价值110亿美圆的钻石成品,其中50%的销售份额和80%的成品量来自印度。印度钻石产品在价值和数量上的巨大差异是由其加工的钻石品级造成的。每年由印度经手的钻石虽然数以亿计,但是它们大多是又小又碎的货色。孟买和苏拉特的数十万的抛光工人以人海战术对付着庞大的钻石军团。不少人刚涉足钻石行业的时候对印度同行嗤之以鼻,但是现在谁也不敢小瞧他们了。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印度钻石制造业就把安特卫普和特拉维夫的老牌产业挤兑得只剩喘息之力。那天早上在孟买机场碰头的那群朋友就是成功的象征,他们背后的家族通过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把自家产业从乡村作坊发展成跨国公司。
那天早上他们要结伴乘飞机去往古加拉特省的苏拉特,代表各自的家族参加一场婚礼。印度的钻石商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在孟买钻石中心工作的人常常一周7天从不休息。但是这场婚礼显然具有极大的商业意义和社交意义,每个出席的人员都在向同行展示着自家的气度,让别人进行评判,而且孟买的百万富翁们在这样的场合上不光要攀比成就,更重要的是发扬印度钻石行业的优良传统。
一行人进入了登机口,通过了为贵宾设置的简易安检口,出了登机楼,坐进了登机车。一辆吉普车闪烁着大灯引着他们的车开上了跑道,转弯驶向一组私人机库。停机坪上候着两架双引擎飞机,麦赫塔和朋友们下了登机车,鱼贯地钻进了飞机的舱门。几分钟以后,飞机被牵引上跑道,在潮湿的空气中飞上了云霄。飞机越过了地面上好几英里长的茅屋区,来到了波光粼粼的阿拉伯海上空,一路向北飞去。一个小时以后,飞机在古加拉特省的平原上缓缓下降,最后降落在狭长的苏拉特机场上。
六辆白色的轿车正在苏拉特机场的停机坪上静候着他们的到来。一个彪形大汉一路小跑着迎了上来,只见他胸肌饱满,美髯飘飘,一袭纯白的衬衫干净利索,手腕上的袖口系得规规矩矩。来人朝着麦赫塔双手合十致意,然后引他上了六辆车中的一辆,接着自己蜷缩进汽车的前座,车子顺着简陋的土路颠簸着开上了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朝市区方向驶去。
半路上,麦赫塔掏出手机,用古加拉特方言召开了一次电话短会,其中两次提到了“安特卫普”这个词。车子在即将进城的时候转了个弯,进入了郊区的一片白色建筑群,最后驶入了假日饭店的水泥大门。该饭店坐落在台比河畔,与岸上青翠怡人的美景交相辉映,流经古加拉特平原的台比河在10英里以外的地方汇入大海的怀抱。站在饭店的露台上可以看到河对岸的印度寺庙。河流中窄小的渔船挂着破旧的船帆,借着退潮的时机顺流而下。这番田园景色真实而质朴,仿佛像印在明信片上的旧时印度风光一般宁静祥和。然而如此诗情画意的地方隔壁竟然就是人口三百万的工业城市,城市中成千上万的钻石工人每天在抛光轮前弯腰工作,为他人做嫁衣裳,给今日假日酒店的婚礼宾客提供着享受的资本。
参加婚礼的宾客不光来自孟买,很多人都是从安特卫普或特拉维夫远道而来的。他们在苏拉特停留期间分文不花,新郎的父亲阿温德·沙每天派专车带着他们四处游乐。麦赫塔一行到达饭店的时候,婚宴已经摆了两天了,饭店上下一派喜气洋洋、觥酬交错的热闹场面。这第三天乃是欢庆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对新人大婚的日子,重头戏即将上演。
各路宾客从假日饭店一路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沙氏家族的豪宅拉克斯米别墅。毛发浓重的阿温德·沙满脸堆笑地在挤满宾客的前院四处应酬,与客人一一握手寒暄。新郎倌齐拉格·沙此时正坐在一间屋子里,被众多女性包围着,身着纱丽的少女们一边调笑,一边用颜料给他化妆。麦赫塔和朋友们朝另一个方向的露台走去,宽阔的遮阳蓬罩在露台上方。露台上的长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美食和饮料。客人们一个挨一个地在桌旁的椅子上落座,服务员则在他们头上缠好白色的包头布。每分钟都有手机铃声响起,有时甚至两三部手机一同歌唱,于是包着头巾的客人们便起身离座,把头巾从耳朵上拉起来,凑合着接听电话。不一会的工夫,外面的街道上就已经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了。客人们拥进闷热而喧闹的街道,婚礼就此开始。
狭窄的马路被欢庆的人群挤了个水泄不通。吹鼓手们头戴羽冠,身穿蓝色烫金的华服。嘹亮的音乐在此地的小街小巷上具有绝对的穿透力。热情洋溢的阿温德·沙加入了劲舞的队伍,跳着跳着他头上的包头布就甩散了,乌黑的头发挣脱了管束,在阳光下尽情摇摆。保安人员身披大红绶带,蓓蕾帽上别着红帽章,他们站在游行队伍的边缘,用警棍指挥交通。
人群向前挪动了几英尺,然后开始原地舞蹈。狂欢的人群不断把周围的客人拉进他们的阵营。这边一个安特卫普的银行家穿着深蓝色的西服随着音乐胡乱扭动,头上的包头布摇摇欲坠;那边一个特拉维夫的抛光师才冲着手机吼出最后一句话就被人拉进了舞蹈者的人漩涡。大喜过望的阿温德·沙在跳舞的同时还不忘把手机牢牢地攥在手里。他们就在那条连接着伦敦和纽约等国际市场的土路上舞进了举行婚礼的地方。
人群涌入了一顶巨大的帐篷,横梁上吊着的大型风扇在集体工作的时候不断发出嗡鸣。主席台下摆着好几百张椅子。帐篷的一边沿着内壁排列着提供冷饮和芒果冰淇淋的小隔断。帐篷的后端用木头围栏圈出了几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