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第47章


刘非一听就急了:“刘赐,你倒打一耙,要反叛谋逆,是你率先提出,你是主谋。”
“是你!”刘安插话道。
“你!”刘建也不甘示弱。
“好了,不要吵了。”武帝气得站起身来,“你们四个半斤八两彼此彼此,没有一块好饼。”
四人重又跪好低头:“万岁宽恕。”
武帝好一番思忖:“犯上谋反,就当全家抄斩,祸灭九族。”武帝有意停顿下来。
“万岁开恩哪!”刘非等四人全都吓得真魂出窍,不住地磕头如捣蒜。
武帝叹口气:“念在胞亲情谊的分上,朕格外从轻发落,废黜江都王、衡山王和淮南王封号,四人贬为平民,给茅舍三间柴米一担度日。其地改为江都郡、衡山郡和淮南郡。”
“万岁,乞请再赐与金银若干,否则我等难以活命啊。”刘安等叩头请求。
“哼!”武帝鼻子里哼了一声,“既得陇复望蜀乎,难道非要朕下狠心开杀戒不成。”
刘安等人一听,武帝动怒那还了得,还是保命要紧,又复叩头:“臣等不敢,但求活命足矣。”
武帝将手一挥:“放尔等一条生路,逃命去吧。”
刘安等人惟恐武帝再变卦,片刻不敢停留,屁滚尿流地去了。
武帝回京之后,即吸取江都王等诸王谋反的教训,实施了“推恩法”。各诸侯王除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可在原封地内封侯。这样一来,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大大缩小了诸侯王的地盘,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如长沙国一分为十六,淄川国一分为十七。同时,武帝又颁布了“附益法”和“阿党法”,打击那些不事天子专事诸侯的地方官吏,逐步解除了对皇权的威胁,使得分封制名存实亡,中央集权制真正得以确立并巩固下来。
第三部分 江都王的天下第45节 公主和亲
公元前133年的春季,是个少有的倒春寒。京城长安飘起了稀疏的雪花,“嗖嗖”的小北风,就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武帝刘彻坐在四抬便辇上,感到了料峭的凉意,其实他的心也在一阵阵打着寒噤。匈奴浑邪王的使者已经到达三天了,今日无论如何也要给回话了,但武帝至今仍然未能拿定主张。对于刘彻来说,这是很少出现的情况。尽人皆知武帝是位敢做敢为的帝王,办事决策从不拖泥带水,可眼下这件事确实难住了他。
事情的起因是,浑邪王派人致亲笔书信与武帝,要迎娶武帝的一位女儿为妃。堂堂大汉泱泱大国的公主,怎么能下嫁那衣毛卧毡膻气熏人的匈奴人呢?如果这样做,岂非是大汉国家的耻辱。自己百年之后,又如何去九泉之下见列祖列宗。如若拒绝和亲,就等于拒绝了浑邪王的友好情意。而当前的北部边陲,形势又极为险恶。东匈奴休屠王近来就屡屡引兵进犯,由于他们是飞骑侵扰,就像狂风席卷转瞬即逝,往往是戍边守军得到信息后未及出战,匈奴已是掳掠得手满载而归了,有时既或得以遭遇,匈奴的强弓硬弩铁甲精骑,也常将汉军打得大败亏输。所以真要同匈奴开战,武帝心中尚无必胜的信心。特别是西匈奴的浑邪王,一向对汉朝持友好态度,若不答应亲事,岂不令他伤心。浑邪王真要失望,同休屠王合起手来侵犯,以国家现在的军力,恐怕就更难应付了。但是,将自己的女儿远嫁草原大漠的胡人,武帝又实在不甘心。为此,在上朝的路上,他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
武帝在金銮宝殿上落座之后,向文武百官提出了这个话题。于是和战之争,贯穿在整个廷议过程中。
将屯将军王恢率先开言:“万岁,匈奴此举分明是要挟,这种强行联姻的做法,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我大汉天朝,决不能向胡奴示弱。”
武帝不觉点头:“朕也有这种想法。”
御使大夫韩安国当即反对:“陛下,臣以为王将军所言甚谬。浑邪王原本是与我朝为善的,切不可将他推到休屠王一边。东西匈奴一旦合伙犯我边境,那将真是令万岁头疼。”
“朕也有此虑。”武帝又附合了韩安国的奏议。
“臣以为不然。”卫尉李广是主战派,“浑邪王此举意在试探,倘若我朝屈从和亲,则匈奴得寸进尺,会无休止地提出新的要求,欲壑难填哪。匈奴不除,早晚是我朝心腹大患,莫如及早下手。”
武帝是个极想有所作为的皇帝,而制伏匈奴也是他即位以来的一大心愿,李广之言令他振奋:“李将军所言极是。”
太仆公孙贺却倾向主和:“万岁,臣以为和平乃立国之本,战争非无奈而不为之。何况匈奴兵强马壮,我方能有几分胜算。战,便胜亦难免人员死伤财产损失,还是和为贵呀!”
汉武帝决非无主意之人,但百官廷议时的谏言,又确实各有千秋。经过权衡,他还是倾向于和。但他表达得比较委婉:“我大汉金枝玉叶,怎能插在黄沙大漠之中。若一旦双方翻脸,又将公主置于何地?”
“这有何难,”韩安国是个机灵人,妙计随时涌上心头,“万岁选一宫女,且认为义女,送去和亲便了。”
“极好。”武帝大为赞赏,“就依韩大人所奏,回复匈奴使者,待秋凉之后,浑邪王即可来迎亲。”
王恢心下不服,但皇上业已决断,他只能听命。可内心依然在为打击匈奴而谋划,且一刻也不曾停歇。
暑去秋来,九月的长安金菊怒放,而塞北的雁门关却已飘下了雪花。一排排大雁在湛蓝的碧空里鸣唳南移。浑邪王迎亲的大队人马,也在向长安进发。浑邪王的御乘银车在队列中格外醒目。后面的聘礼全系双马朱车装载,足足排出一里路远。距离雁门关还有三十里,前方是有数千人口的聂家庄。两个牧童赶着一群黄牛,在牧归的路上,悠闲地哼唱着雁北小曲:
山药药蛋儿喷喷香,
窑屋里婆姨纳鞋帮。
负心的汉子走西口,
油灯灯照亮影没双……
匈奴的车队已至近前,牧童和黄牛依旧在慢悠悠行进。“哎,让开,快些让开路!”匈奴的都护将军达鲁厉声呵斥。
牧童不理不睬,甩响鞭儿,照唱不误:
泪疙瘩溜溜往下淌,
身子儿前胸搭后腔。
达鲁奔上前,将一牧童扯下牛来:“小兔崽子,你敢挡我家可汗的银车,看你是不想活了。”
牧童猛劲一挣,甩脱达鲁:“做甚,这是嘛地界,这是俺聂家庄,敢在这儿撒野,绝没你好果子吃。”
“聂家庄又能如何,漫说你这小小的村庄,便是你大汉国,也要任由我可汗的精骑驰骋。”
另一牧童已悄悄摸出一把弹弓,扣上泥丸,拉满弓射去。“砰”的一声,正中达鲁面门,一个核桃大的紫包即时腾起,痛得达鲁“嗷嗷”直叫:“小兔崽子,看刀!”刀光闪处,牧童的右臂已是折断掉落尘埃。
伤残的牧童疼得心如刀绞,他在地上打着滚:“骚鞑子,你,你在聂家庄胡作非为,我家庄主饶不了你。”
另一牧童被提醒,如飞般跑走。行不多路,与一队人马迎头相遇。为首的高头大马上,衣装鲜亮的正是聂家庄的庄主聂一。
“庄主爷,不好了!”牧童犹自战栗不止。
“莫非是白昼见鬼了不成,看你吓得那个熊样。”聂一勒住缰绳下马。
“庄主,鞑子大兵过境,把咱放牛的杀了。”
“竟有这等事?”聂一眉峰皱起,“他们现在哪里,你头前带路,某去找他们算账。”
牧童将聂一领至官道上,达鲁脚踏着牧童正发威风:“你小子向爷爷求饶,我就留你一条活命。”
面对寒光闪闪的钢刀,牧童抱着残臂仍不服软:“臭鞑子,我们聂家庄的人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
“说得好!”来到的聂一喝了一声好,“这才不愧是我聂家庄的人。”
“庄主救我!”
聂一移马靠近,向达鲁发出命令:“放了他。”
“你?”达鲁上下打量几眼,“你就是什么狗屁庄主?”
“爷要你放人。”聂一声色俱厉。
“你的话只当是放个臭屁。”
聂一拔出腰间佩剑,剑锋直指达鲁咽喉:“放人,再若迟延,爷就要了你的狗命!”
达鲁手中刀格开宝剑,二人一个马上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