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承诺》第117章


是自力更生。如果一般的要自力更生,那末,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自力更生,就更加重要。自力更生的主要内容,就是民主政
治。”(廿九年九月十一日毛泽东先生与中央社、扫荡报、新民
报记者谈话)“民主政治是发动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的推进
机” ……
有人以为国家在对外抗战之际就要缩小民主(被略),这种观
点,显然是不对的。这不仅从理论上言,正如中国国民党临时代
表大会所指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
民力之发展,与民权之增进相为因果,故组织民众训练民众,为
发展民力之必要工作,亦为增进民权之必要条件。”而且在事实
上,我们还可找到许多实例来加以证明的。
首先,从历史事实来说,远者如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
它之所以获得胜利与成功,推翻了路易十六的专制政治,建立了
民主的法兰西共和国,这正是因为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的最急进
的民主派,给予了民众以民主自由,因而发动了广大民众参加革
命斗争,所以获得了胜利与成功。近者如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
命,它之所以获得胜利与成功,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打退了列强
的武装干涉,这也是因为俄国的革命领导者与革命政府真正赋予
人民以民主权利,因而动员和组织了广大民众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与战争,所以获得了伟大的胜利与成功。
其次,以最近的事实来说,当太平洋战局形势严重,英美遭
受了初期的军事失利,于是在英国国会中和舆论方面引起了英国
政府关于远东战时措置的种种疑虑和责难,特别对于英政府某部
分阁员及远东负责者表示了极大不满。英下院一场舌战,因而展
开。在一部分人看来,英下院这种民主的对于战争问题的公开辩
论是不适当的,或将因而引起英国内政上的轩然大波,涣散了内
部“举国一致”的团结,减轻了战时内阁的威信。然而事实上恰
恰相反。丘吉尔首相以英国传统的民主精神,坦白地发表了辩论
演说,并要求下院作信任投票。由于丘吉尔公开地指出了过去的
错误――如云“此等恶劣消息之中,实包含无数预测及行动错误
与懈怠之故事,吾人俱不相信此项灾祸非错误与懈怠情事有以致
之”;坦白地承认了自己的责任――如云“苟余对处理吾人之人
力物力上有何失略之处,则负咎最大者为余个人。苟吾人未遣派
大军至缅甸或远东其他地点,亦应由余负责”;积极地要求国会
公开辩论并作信任投票――如云“下院倘不坚持其辩论之自由,
并举行明确忠实之投票,则下院即系怠忽职务”等等。正由于丘
吉尔首相这种尊重民主的精神与光明磊落的大政治家的负责态
度,于是获得了下院的一致的同情,在投信任票中可说是的到了
全体的拥护。(投不信任票者只一票)这一生动的现实,充分说
明了民主政治的伟大意义与作用。
――<新华日报> 1943年3月6日 
论延安学校中支部对群众团体的关系
在群众性学校中,党的支部与群众团体,是并行的。假如说
支部是从党的系统来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则群众团体是以群众
组织的力量来进行学生自治,各种课外活动及文化娱乐等辅助教
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如果我们不把教育仅限于书本上
的知识的话)因此在完成教育作业的意义上,支部与群众团体是
没有任何分歧的理由的。
因此支部应该鼓励党员积极参加群众团体的活动,同时对这
些团体必须采取团结、帮助和提携的方针,只要这些团体是符合
于抗战、团结、进步的原则并向学校履行一定的手续而且取得了
合法的地位的。
群众性学校的学生,是来自各阶层各地域的知识分子,一般
的说,除抗日救亡的目标是比较一致外,其观点其立场必然有所
分歧。就是加入群众团体,也在某种程度内各怀有不同的动机。
唯其如此,他们对民主作风格外重视,支部工作者应该掌握住这
一特点,不仅宣布而且实际上尊重其思想的自由,(包括信仰)
学术研究的自由,和作风上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延安是共产党员占优势的
地方,学校里也如此。所以支部工作者更须具有恢宏的胸襟和宽
容的器度,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得住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党中
央曾有正确的对群众团体的政策,但如果在下面执行不善、手法
拘谨,也会影响到这种民主作风的实质的。所以党员在群众团体
中也只有以互相商量的互相辩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去求得各
种不同意见之渐趋于一致,性急也是没用的。
党内同志一方面尊重别人批评的权利,倾听别人批评的意
见,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另一方面也要阐明自己的信仰与理
想,批评别人错误的意见,二者不可缺一。在党外同志来说,批
评别人,被别人批评,这不等思想上压迫。在党内同志来说,如
果只有前者而无后者,则不是民主而是尾巴,就永远不会把错误
的意见领导到正确方向上去。只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在纷纭
庞杂的意见上,以曲折的道路,使其一致,使其走向正确,这才
看出领导的必要与党的意义。
但是上面所说的领导,自然不是支部对群众团体直接的命
令、指示,或在组织上的把持,而是要通过党员提出积极的意
见,使党的主张贯澈到这些团体中去。领导的中心环节,就在于
主张正确与别人相信这些主张的正确。而不是倚恃人多势大。这
里的区别,就是“以德服人”与“以力假人”的区别。
过去学校中由于个别党内同志存在狭隘的观点和拘谨的手
法,致死党员与党外同志之间,涂上一层不和谐的气氛,而某些
党外同志也固执于自己是“群众”因此对某些党员有过高的要
求。后来党内同志和党外同志一齐积极参加与自己兴趣所近的群
众组织,建立直接的正面的交往关系,这不惟冲淡彼此间存在着
的隔阂,而且在团结上起了组织的作用。“共产党员有义务与党
外同志合作,无权利排斥党外人士。”这就是党员对党外同志所
采取的原则。
学校中支部对群众的问题,就是现实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统一
战线问题。因为来延安的青年有各阶层各政党的前进分子,有不
同的社会关系,有不同的政治认识,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在群众团体的选举上,必须广泛的容纳这些人。就是说这些
团体的组成分子中,党员与非党员的比率,与这团体的领导部门
中党员与非党员的比率应成正比例。这就是说,假如组成分子中
党员占百分之三十,则领导部门中党员也只能占三分之一。后者
岁前者的变动而变动。这可使保持各种观点的人,都有其真正的
代表到领导机构中去。这对这些团体是有好处的……
假如党员被选到领导机构中,则民主作风,宽宏气量,就有
更高的要求了。一个工作上问题的决定,尽可能经过协商、倾听
党外同志的意见,取决于多数,明知解决问题失策,亦须以解释
说服的办法纠正。刚愎自用,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等不良习惯,
都应该反对。万一有原则上的分歧,解释无效,则申明保留自己
的意见,迨将来事实证明看。假如党外同志被选到领导机关,则
党员须自觉的忠实于自己的工作,以减少领导者的困难。并进而
设法协助领导者解决其发生的疑难问题,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全校性的人数较多的团体中的党员加以适当的组织,由支部
领导使其多少具有党团的形式,这在延安的学校中还是必要。
因为党员重视其所参加的群众团体,远不如重党,这是不可
否认的事实。因此这组织的任务应该着重在督促这些团体中的党
员执行决议、遵守纪律、积极工作以保证这些团体的巩固和发
展。显然这与一般的党团是有区别的。
为要加强支部与群众团体间之联系,支部有关会议欢迎这些
团体的代表参加互相交换意见,使得彼此依靠得更紧密。
教育计划的完成,在学校范围说来是很大的组织工作。假如
支部不把学生中半数的党外同志团结起来,步调一致,这对教育
工作将是很大的损失!从此目的出发,则团结群众团体,团结党
外同志,应当作为支部“保证学校教育计划完成”的主要工作之
一。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