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全文)》第11章


从第二任港督戴维斯,经第三任般含,到第四任宝灵离职,前后共15年。这期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更加腐败,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残酷压榨人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43年,洪秀全秘密组织反清力量,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举行起义,1853年攻克南京,建立国都,先后发展到18个省,震惊中外,直到1864年被中外势力攻破南京,坚持斗争达14年之久。面对这场中国内战,三任港督和他们的祖家,颇费了一番心思。
第三任般含软硬兼施会见洪秀全
戴维斯任内,正是洪秀全太平天国反清运动初期,天地会正在广东一带活动。由于清政府的镇压,许多天地会成员在广东站不住脚,暂时逃到香港避难。当时,内地和香港之间居民可以自由往来,这些人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聚众造反,当然不是罪犯。到了香港之后,又不曾触犯当时香港的法律,香港政府没有理由把他们当罪犯看待。但是,戴维斯却与两广总督耆英相互勾结,共同对付天地会成员。1845年特别颁布了一道法令,规定香港警察有权逮捕自中国内地逃到香港的中国天地会及其他秘密结社分子,加以监禁,期满之后在他们脸上盖一个相当于中国罪犯充军时脸上刺字式的烙印,然后送到中国境内,交给清朝官府。
这样做,犯人即使不死于清朝官吏的屠刀下,脸上的耻辱痕迹也终身除不掉,比对待一个杀人犯还要残酷。后来,这一法例送到伦敦请求批准时,被加以修改,规定在胁下烙印,不许烙在脸上。
般含接任后,太平天国运动已到兴盛时期。般含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不像戴维斯那样简单化,而是观其发展,择机而动。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后,很快从华南席卷大半个中国。华南一带的许多有钱人家,为了避难,带着家产连同家属跑到香港。后来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一批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劳动人民,也跑到香港。这样,不仅给香港带来大量资金,也带来大批劳动力,对于香港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港的人口有了新的发展,1848年香港人口总数只有23988人,其中中国居民有23485人。到了1854年总人口达到55715人,其中中国居民占54072人。6年间华人增加30587人,即增加130%。1853年港岛华人居住户有2416家,而洋人的住户仅有491家,只及华人住户的1/5。
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清政府企图借助洋人的军事力量消灭太平军,所以,曾求助于英、美等国。这时,英、美、法各国都已经在上海强占了租界,有了一定的势力范围。而太平军和清政府的斗争,谁胜谁败,当时还看不清楚,所以各帝国主义均宣布“中立”。香港总督般含从英国的利益出发,对太平军自然也采取了“中立”的方针。他一方面,通知清政府上海道吴健章,声明“除保护英人生命财产外”,对于要求援助一事,不能以兵相助,但可以借租船只供清军使用,攻击太平军。另一方面,为了探明虚实,1853年4月27日,般含亲赴南京,求见洪秀全,向洪秀全表示中立,并解释说,英国船舰给清军使用,完全是“英人以私人所有的船只出卖,法律无以禁止”,与英国政府毫不相干。般含还要求太平天国尊重通商口岸的外商权益,把《南京条约》的中文抄本交给太平天国,要求洪秀全承认英国的侵略既得利益,并声称如果拒绝接受他们已有的在华特权,英国便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般含的所谓“中立”,完全是为了保持英国在中国的利益,想笼络利用太平军,希望洪秀全承认并继续执行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洪秀全只表示允许英国可在太平天国境内经营商业,自由出入。但是,对般含的恫吓威胁,丝毫不怕,除否定《南京条约》外,还警告英方不要帮助清政府,“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
般含没有受到洪秀全的礼遇,很不高兴。他感觉,太平天国是一个比一向所想象的还要可怕的团体。般含之所以不高兴,真正的关键,在于太平天国在主张国际地位平等,国际贸易自由的同时,严禁鸦片输入,不承认清政府签下的不平等条约。其次,太平天国表示将来自办新式交通和新式工业。这将使中国脱离封建主义而走向资本主义。外国侵略者知道中国只有停留在落后状态才对它们有利,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必须摧毁,这是它们反对太平天国的另一个原因。它们暂时宣布“中立”,一方面是对发展中的天国革命有所顾忌,另一方面是清政府还不是那么俯首帖耳,需要太平军对它更大的冲击,造成更大的压力。般含要等待时机,以联手对付太平天国,换取清廷让出更多的利益。
般含回到香港,港英政府对太平天国并未立即改变“中立”态度,他宣称,英国如未受到直接的攻击,决不干涉任何一交战团体。
与此同时,针对内地太平天国成员纷纷到香港活动的情况,1854年,港英政府制定公布了《递解出境条例》,规定凡捕获不法分子,如果不是香港土生土长的,政府认为不能容留在香港时,则将之递解出境。根据此项条例,港府勒令与太平军有联系的帮会首脑卢东九等人的大小船只一律驶离香港。12月21日,港英当局逮捕一百余名太平军、天地会人员,递解出境。1855年1月,宝灵带同海军司令史德林率领兵船5艘,借口保护广州英国侨民,开到广州白鹅潭,镇压包围广州的太平军和天地会义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俄侵略者都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军夺取上海、西攻武昌时,均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1862年太平军在上海和宁波与英、法、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下,苏州、杭州先后失守。1864年7月南京被攻陷。
围剿“海盗”张保仔
香港早期,海盗猖獗。般含任内,正值“海盗”张保仔横行。张保仔本是广东新会江门渔民的儿子,15岁随父亲出海捕鱼,被海盗郑一掳走,开始了海盗生涯。因为年纪较轻,被人称为张保仔。后来,郑一在海上遇到飓风,翻船落水而死。海盗们拥戴郑一的妻子石氏为首领,人们称石氏为郑一嫂。郑一嫂与张保仔有暧昧关系,她便把部下完全交由张保仔率领。张保仔势力最盛时,有部众四万余人,战船六百余艘。海上过往商船经过他控制的地区,必须交纳“行水”,即保护费。拒绝交纳者很难幸免被劫被杀。张保仔出身贫苦,比较注意爱护一般老百姓。他们向乡民购买粮食、物品时,往往加倍给钱,并严禁部下在驻扎地区掠夺百姓。
当年香港的海盗以旗色互相区别。红旗的是张保仔,黑旗的是郭婆带、蓝旗的是乌石二。三股著名海盗联合起来,协力抵抗清军水师。清水师提督孙全谋、总兵林发等屡次被他们击败。军事进剿没有成效,清朝地方官员转而采用招安政策,进行分化瓦解。郭婆带首先接受招安。郭投降以后,张保仔在军事上受到的压力增大。般含乘机派兵配合清军水师围剿,在激烈的交战中,张保仔身亡。
在香港岛有许多与张保仔有关的遗迹和传说。据许地山先生考察,今天的西营盘便是当年张保仔营寨的旧名。在港岛半山,即歌赋山山腰有张保仔旧时据守海岛的堑壕遗迹,原来是用青砖和蛮石镶砌而成的。相传今日荷里活道的文武庙也是张保仔修建的。
据记载,与张保仔同时期,在香港及其邻近地区出没的海盗,著名的还有徐亚保、十五仔等。徐亚保拥有部众近二千人,战船23艘,大炮18门。十五仔拥有部众三千余人,战船64艘,火炮千余门。
当时不仅有中国海盗,还有一些外国洋海盗。例如,英国人芬顿驾驶悬挂英国国旗的桅船一艘,以护航保镖为名,从事海盗活动。1851年6月,他率领海盗船只,在海上杀害前往盘查的葡萄牙军官两名。同年12月,他抢劫中国人船只,反被中国船把他的桅船击沉,将他生擒,押到香港。因为是英国人,般含当局设法予以包庇。第二年1月5日,特别刑庭开庭审理。与芬顿同伙的3名中国海盗,被控杀害葡萄牙军官,犯海盗杀人罪,被判处死刑。而芬顿本人却被宣告无罪。澳门葡萄牙当局对此表示不满,带目击者来香港确认芬顿为凶手无疑。香港英国当局无奈,才将芬顿判处3年有期徒刑。
对于鸦片战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