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全文)》第14章


来澳门之前,吉士笠和马礼逊曾在马六甲学习过中国语言和文字,是当时能读中文书籍和能写中文的少数西方人之一。
1832年前,吉士笠和马礼逊合写了3本中文书,在澳门印刷。书名是《日课初学》、《张远西友相论》、《英吉利国人品国事略说》。第一本是传教的宣传品,第二本是宣扬和西方人交友的好处,劝华人不可歧视西方人。最后一本是宣传当时的英国国力如何强大,英国殖民地遍及全世界,英国人有仇必报,中国人不可与英国人为敌,要彼此通商搞好贸易关系。
清廷对于吉士笠这3本书颇为重视,曾下令署理闽浙总督魏元良查明这三本书的内容。
吉士笠写好这3本书之后,1832年1月奉东印度公司老板之命,随以胡夏米为船长的“罗尔亚美士德”号轮船到中国北方来。他的身份是船长中文秘书,任务有三条,一是把中国沿海水域岛屿形势测量绘图;二是在沿海各港口试探是否可以直接和当地商人进行贸易;三是把他的三本书沿途散发给中国人。
“罗尔亚美士德”号从澳门出发,沿途经厦门、福州、宁波等地,一路测量各个港口的水位,绘画地图。吉士笠懂得中文,能说汉语,他除了沿途派发自己的3本书之外,还到处以重金收买情报,并和中国的贪官污吏打交道。
到达福州时,吉士笠通过中间人向福建巡抚魏元良行贿,暗地里在福州做了一万余元的生意。在舟山、宁波,也以同样的手法,收买当地官员,做了许多生意。但是,到了上海,却遇到了两个大克星:一个是林则徐,一个是关天培。
林则徐刚好调任江苏省巡抚,而关天培是苏松总兵。林则徐下令给管辖上海的苏松太道吴其泰,叫他切不可与外国人来往。关天培调动水师,严密监视“罗尔亚美士德”号的动静。随后,关天培下令苏松太道吴其泰,通知胡夏米立即把船驶离上海。吉士笠是个狡猾的人,他想在上海拖延停泊时日,找寻起死回生的机会。于是,他写了一封呈文给吴其泰。呈文佯说“罗尔亚美士德”号因在海上遇风损毁,必须稍为停留,加以修理。吴其泰把呈文退还,在呈文上批了几行字,限令“罗尔亚美士德”号立即离去。
这时候,胡夏米船长知道在上海做生意是不可能的了,但因船员测量上海港口的工作还需几天才能完成,若是立即被逐,已进行了一大半的工作,便会功亏一篑,便请吉士笠设法在上海水域多留几天。
吴其泰所批的那几行字中,把胡夏米船长称为夷人,这是当时官场对外国人的统称。吉士笠便抓着这一点大做文章,认为这是侮辱,要求吴其泰把这种称呼改正过来。
由于吉士笠熟识当时中国官场的陋习,公文往来十分缓慢,往往要花好几天时间。有了这几天时间,船上的人便可以把测量和绘图的工作完成了。
吴其泰果然中计。他绞尽脑汁,引经据典的写了回复公文,说明在呈文上以“夷人”相称,并无侮辱外国人的涵义。吉士笠又写信辩驳,公文来来往往,船上的人已有很从容的时间完成绘制上海沿岸地图的工作了。“罗尔亚美士德”号被驱逐出上海水域之后,继续北上,沿途照旧测量水位和绘画地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这艘货轮所经过的地方,其中舟山和镇江,是后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海军交战的地方。至于其他地方如福州、上海等地,也就是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战败后提出和议,英方要求五口通商的城市。可见吉士笠这次沿中国海北行,完全是为英军以后的侵略战争做了准备工作。
清廷在鸦片战争大败后,与英方签订《南京条约》,吉士笠也曾参加,担任英方翻译。到了英国正式统治香港,论功行赏,也因为他懂得写中文和说汉语,便委任他为华民政务司。
他离任后,港府为赞扬他的“功勋”,用他名字命名一条小街道来纪念他。但港府的华文师爷,却把他的名字译成吉士笠。
有论者说,吉士笠对于当时的大英帝国,确实很有功劳,但对被侵略的中国,吉士笠实在是罪大恶极。香港许多街道的名字,有久远的历史背景,饱含着中国人民的血泪。
不久,纪念吉士笠的那条街,却成为外国妓女麇集之所,藏污纳垢,声名狼藉,名和街,也算沆瀣一气了。附近居民也不把这条街叫做“吉士笠街”,却把它叫做“红毛娇街”。“红毛”是对英国人的俗称,妓女称为“阿娇”,“红毛娇街”反而比“吉士笠街”出名,几乎每个外来水手和外商,都来这里胡作非为。只可惜吉士笠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返回香港,若他看到纪念自己的那条街是那样的乌烟瘴气,真会活活被气死。
第四任 宝灵JoHn Bowring(1)
宝灵(1792~1872),也作宝宁、宝陵、鲍林等。自取中文名字包令。英国人。早年追随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为他主编《威斯敏斯特评论》。曾两度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多次被英国政府派赴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考查,调查商业情况。先后任比利时、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商务使节。1849年任英国驻广州总领事。主张使用武力迫使清政府“修约”,扩大英国在华利益,答应英国人进入广州城。1854年4月13日接任香港第四任总督,接任时65岁,是香港历任总督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在任期间,中国太平军攻打广州,宝灵配合清政府镇压;英法联合侵略中国,宝灵是主要策划人之一。宝灵曾到世界各地旅游,能讲多种外国方言,他会讲中国广州话。1849年任英国驻广州领事时,当时港督般含因休假返英,宝灵从广州来到香港,代理商务监督,主理港事。任职期间,宝灵曾倡议立法局的华人和欧洲人,有均等投票权。下令改善卫生和居住环境,兴建兵头花园,制订华人教育方针和在沿海区兴建道路、码头及货仓计划。1859年9月离任,任期5年又5个月。曾受封爵士。1872年去世。出版有《宝宁爵士自传体回忆录》。
只有名誉职位
第三任总督般含上任时,香港经济处于困难落后时期,港府财政拮据,般含主动决定暂缓支取自己的薪俸,缩减一切财政开支。到了第四任总督宝灵,英国政府干脆因财政问题而不敢正式任命他为总督。当宝灵被提名接替般含时,英国殖民地部通知他,由于库房空虚,不足以维持设立总督的职位,所以只任命他为商务监督,授权可以统治香港。这与前期香港总督兼任三军总司令、商务总监、驻华公使等数职相比,差别显然甚大。殖民地部规定,他可以用总督的头衔,不过,这是名誉上的职位,因此,宝灵的薪金比正式总督每年少2000英镑,正式港督当时年薪6000英镑,他只能支取4000英镑。
第四任宝灵1855年2月,宝灵与副总督威廉?坚发生职权之争。争执的原因在于谁当立法局的主席。按照英国皇家“训令”,港督是行政局、立法局的当然主席,而宝灵没有被正式任命为总督,只任命为商务监督。威廉?坚是港府的“三朝元老”,不把宝灵放在眼里,况且又有空子可钻,就与宝灵争做两局主席的职务。
事情闹到英国殖民地部,殖民地部不得不承认,发生这种事件是一个行政上的错误。于是,正式任命宝灵为全权的香港总督,但年薪仍然不变,照常支取商务监督的薪金,而不是正式港督的薪金。威廉?坚没有得到伦敦的支持,于是提出辞呈,宝灵予以批准,宣布撤销威廉?坚副总督的职位。
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逼迫清政府订立《南京条约》,取得了割地、赔款和一系列特权,但英国侵略者的贪欲并未完全得到满足。1856年10月8日,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在港督宝灵支持下,乘太平天国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时机,借口“亚罗”号事件扩大事端,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5年,港英政府颁布第四号法例《船舶注册条例》,条例第六项规定:“本殖民地的中国居民,可申请并取得殖民地船只执照。只要作为船只所有者,而申请人或人们,是本殖民地皇家土地的注册租户,并有两个租户的保证人,而彼等在本殖民地拥有2000元财产者,经审核属实,即可领取合法船舶执照。”
“亚罗”号货船,根据上述条例,于1855年9月27日在香港注册。执照有效期为一年。船东是一位洋行中国买办方亚明。他雇用英国人谭马士?肯尼迪为船长,其余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