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53章


尤换崤纱炭腿ド比恕?br /> 想是唐代武侠已经很发达了,否则也不会产生《虬髯客传》这样的传奇。“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就是一个侠气十足的人。另外,唐初齐王李元吉有一次想要谋害李世民,就想到了要派刺客去暗杀,虽然这次被制止了,但他后来还是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尉迟敬德。其实暗杀手段自古有之。看看《史记》中的“刺客列传”,最早的“侠”甚至可追溯到公元前七百年的春秋(即此篇中第一个提到的曹沫)。另外,唐代还发生两起著名盗窃案,其作案人员都堪称高手,尤其是偷了唐文宗玉枕的那个人,轻功实在了得。在这种背景下,代宗派刺客去暗杀,也实在没什么奇怪,只是皇帝派刺客出去杀人的却是少见,这本身就算是新闻了。仔细想想的话,大概就有春秋时晋灵公派人去杀赵盾,但晋灵公又不是皇帝。若说雍正的血滴子呢,可是那个传说的嫌疑太大了……再插句题外话,这几件事其实大有文章可做,单以代宗派刺客这件事举例,假如以它为背景写部武侠小说,把李辅国写成罪恶的反面一号,把代宗写成可怜的羔羊,然后正在代宗水深火热之际,一位大侠闪亮登场,解倒悬之危难,然后拂袖而归,笑傲江湖。当然,如果再编出几个红颜知己也实属正常,比如李辅国娶的夫人元擢之女,就完全可以拿来胡编一下,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民国时期许啸天就曾把元氏写成了代宗后来的独孤皇后。然后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再拍成肥皂剧,然后大家一起悠哉优哉……不禁冷笑,实在是很恶俗。 
还转回来说我们的代宗。那个人既然是皇帝找的刺客嘛,当然是错不了的,当夜就大功告成,“窃辅国之首及一臂而去”,李辅国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死了。这个手段实在很高,省去了不少麻烦,起码代宗连给李辅国罗织罪名的功夫都省了。虽然代宗表面上也让人查案,可是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李辅国死后,代宗很是高兴了一阵,让人用木头给李辅国刻了个假头,又赠官太傅,不过谥号给的就比较差了,谥为丑。谥法中怙乱肆行曰丑,倒的确很贴近李辅国的所作所为。而代宗一面以礼安葬李辅国,一面又给了这样一个谥号,看来他是不想误导舆论,使大家误以为李辅国真的有那么好。代宗这样做,所表达的心声是:看吧,李辅国就是一个怙乱肆行的人,现在死的不明不白,可谓天之报应,但我仍然以礼把他安葬,并且还赠官太傅——就差说自己是仁君了。 
十六 
李辅国死后,程元振用事。 
和李辅国比起来,程元振坏了不少事情。他因为私人恩怨,陷害来瑱和李怀让致死,使各藩镇都切齿痛恨于他。就是这个坏了大事。 
安史之乱开始后,由于朔方、陇右、河西诸镇的兵力很多都调回来平叛,吐蕃借此机会扩充地盘,占领了西北数十州的广大地区,为后来的吐蕃之祸埋下了祸根。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又大举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得到消息,却根本不把消息上报给代宗。到了十月,吐蕃攻打泾州,当地刺史献城之后,又成了吐蕃的向导。当这群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邠州的时候,代宗才刚知道吐蕃原来入寇了,而且“一步到位”,已经到了邠州。说话间吐蕃又攻下奉天、武功,仓促之下代宗急忙任命雍王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应敌。 
古来打仗,有时双方人数差不多,有时差异较大,大到几十比一的时候已经相当令人瞠目了。而二十人对抗二十万人,你见过吗?不要奇怪,这不是笑话,郭子仪受命之后从长安赶奔咸阳,就只带了这二十骑,还是临时招募的。长安当时已经无兵可用了。好在他们赶在吐蕃来之前到达了咸阳,不然加上郭子仪也不过二十一人的这支唐朝“大军”,要是在路上就碰到了敌人的话,不知该如何应付,那也许就真成笑话了。郭子仪到咸阳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朝廷请求增援,结果又被程元振挡住了。其实程元振不挡的话,也是给代宗徒增烦恼,他要是有兵的话,断不会只让郭子仪带二十人去应敌,只不过早一些通报的话,代宗还可以多一些时间做打算。一路上吐蕃没遇到什么有效抵抗,就是在盩厔这个地方遇到了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稍有点麻烦。吕月将带的兵可是比郭子仪带的多多了——两千,然而要按照以一人来打吐蕃一百人的这个比例作战,还是有难度的。这种情况下吕月将居然还有一次打赢了,真有点难以置信。但最终吕月将兵败被俘,历史上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我们不知道这位将军最终怎么样了,但他却是很值得尊敬的。郭子仪在咸阳那里多半是帮不上忙了,而吐蕃又神速般逼近长安,怎么办呢?代宗又发诏让诸道节度使来救援长安,可是有程元振迫害来瑱的例子在眼前,就连李光弼这样的重臣都不敢轻易来援,怕以后自己也会遭陷害,所以大家都眼睁睁看着代宗无可奈何之下狼狈地从长安逃了出去。
乱后的曙光·肃代两朝纪实(21)
在唐初突厥入寇之时,太宗只带了六人于渭桥与颉利会面,回过头再看玄宗、代宗还有后来德宗等人的出逃,不免令人感慨。不过太宗遇到的情况毕竟要好了很多,长安城中好歹还有些兵,而代宗却真的无兵可用,又碰上程元振这个活宝,什么都不告诉他,相信他也十分郁闷。这时有大臣上表请求惩治程元振。其中太常博士柳伉的分析比较尖锐,他说吐蕃来犯,武士无人力战,这是将帅背叛了代宗;群臣不敢犯颜进谏,这是公卿背叛了代宗(奇怪,他当初怎么也不进谏呢);代宗出京都的时候百姓乱闹了一气,还互相杀戮,这是三辅地区背叛了代宗;自从召诸道兵将来援,至此已四十多天,连个车轮的影子都没看见(就是一兵一卒都没来),这是四方背叛了代宗。如今内外离叛,形势危矣。据此他建议代宗下罪己诏,并把罪魁祸首程元振杀掉。代宗顾念程元振对他是有功劳的,所以“削元振官爵,放归田里”,至于“罪己诏”,似乎没见着影子。 
后来吐蕃退去,代宗回到了长安,程元振换上了妇人装束蒙混过关,也进了长安。结果被人告发,说他要图谋不轨。代宗倒真是很宽容,又想起他的功劳,只是把他流放了。最后程元振走到江陵就死了。 
我觉得程元振来到长安的目的,只怕并不是想要谋图做什么坏事,只是想被重新启用而已,不然以他当时的处境,无权无势,只是住在一个司农卿的家里,能做什么大事呢?至于换装入城,也是因为他当时是戴罪之身,自然不好大摇大摆地进城了,也是为了隐蔽,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行事低调”。只是他积怨太深,所有人都恨他,因此被流放还算对他客气。 
程元振和李辅国两人,代宗明显更恨后者,而对程元振则比较宽容,尽管他害得自己仓皇逃出长安,但依然能够放过他。不像李辅国,那是代宗亲自派人去暗杀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自然是李辅国那句“大家但居禁里,外事由老奴处分”惹了祸,另外,李辅国当初把玄宗强行迁到太极宫,也使得代宗在心理上对他有所不满。显然,程元振的专权没有李辅国严重,他没有直接危及到皇帝的权威,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吐蕃之祸并没有随着程元振的罢官而罢休。在随后的几年里,吐蕃又几次进犯。不过后几次却又和唐朝内部一员大将的反叛有关,就是曾代替李光弼为副元帅的仆固怀恩。在《新唐书》的叛臣传中,仆固怀恩名列第一。可是仆固怀恩的反叛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被逼反的。面对这几次吐蕃的来犯,代宗又是如何应付的呢? 
十七 
在太原城门前,有一大队人马,确切地说,是两部分人马,其中一部分是回纥军,另一部分则是唐军。 
只见队伍最前面的一位将军,上前冲着城门上高声喊道:“快开城啊!”然而城楼上却毫无动静,大门纹丝不动。 
时间久了,将军十分恼火,但他身边的回纥可汗更加恼火。将军没有办法,反过来又劝可汗息怒…… 
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军把回纥军队“欢送”走时的情景。那位将军便是仆固怀恩。但仆固怀恩万没有想到,这件事竟成了他踏上不归路的起点。 
太原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为什么不给仆固怀恩开门呢?原因无他,“内忌怀恩,又以其与回纥亲,疑可汗见袭,闭关不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