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密码》第46章


,屡立战功,迁升频繁。到同治四年的时候,已经升到安徽布政使的位子了。有一次,马新贻在府内设宴,曹二虎带着夫人郑氏来赴宴。谁知马新贻见郑氏长的漂亮,竟然起了歹心。从此,他经常找各种借口,骗郑氏到他的府中。时间长了便同郑氏有了可耻之事 。后来这事被?张文祥知道了。他对马新贻奸占朋友之妻的丑行大为不满,便悄悄地告诉了曹二虎。曹二虎一听,怒不可遏,恨不得一刀杀了这对奸夫淫妇。马新贻此时也起了戒心,为了能够长时间的霸占郑氏,马新贻打发曹二虎到寿春镇总兵徐黱处领军火,允诺事成后有重赏。张文祥不放心,便陪同前往。谁知一到总兵衙门,曹二虎就被总兵以私通捻匪之罪给绑了起来,并说是奉了马藩台的命令,说罢也不容曹二虎分辩,便把他绑到市曹给砍了。张文祥得讯前往搭救时,曹二虎已死。他埋葬了二虎,发誓一定要杀了马新贻这个反复小人。为兄弟报仇。
为了给曹二虎报仇,张文祥到深山老林中隐居起来。打制了两把锋利的匕首,并淬以剧毒。张文祥每日发奋练习刀法,后来感觉功夫差不多了,才出山去寻找马新贻报仇。出来后,他打听到马新贻已经升任到两江总督,并听说这个月他要在校场阅兵。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张文祥了来到江宁之后,就混在观看得众人之中,寻找时机。马新贻阅完兵后,返回府衙的路上,张文祥便趁乱冲向前去一刀刺死了仇人。因为此事涉及到封疆大吏的夺人之妻的私生活问题,所以清政府才会遮遮掩掩,不肯说明真相。
当然,上面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公子派人刺杀得马新贻。这种说法主要起因于太常寺少卿王家壁所上的一个指责丁日昌与马新贻被刺有关的折子。他在奏折中说:“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被案,应归马新贻查办,请托不行,致有此变。”?这个案子原来是这样的,有一天太湖水师的哨官王有明等人到苏州逛妓院,结果与同在妓院的丁日昌的儿子丁惠衡和侄子丁继祖发生了冲突。丁公子一怒之下,叫来家将游击薛荫榜将王有明等人以滋事扰民治罪,打了四十军棍。结果致使王手下的一名兵丁伤重而死。丁日昌见子侄滋事,致使勇丁丧命,也不得不上奏请求议处。后来上头命马新贻处理此案,当马新贻传唤丁惠衡的时候,丁日昌却说他越墙逃匿,不知去向。此案发生后不到四十天,马新贻便被人刺杀了,因此,人们才会怀疑此事与丁家公子有关。
此外,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说法。说刺客张文祥是河南汝阳人。后来投了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的部下当兵,认识了被太平军俘获来的清朝小官马新贻。两人在军中谈的很投机,便结拜为兄弟。后来,马新贻在张文祥的帮助下逃出了太平军,回到清营,因为熟悉太平军的内部情况,所以打了不少胜仗,很快便升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太平军失败之后,张文祥也投到马新贻的手下当差,但马新贻见张文祥的妻子长得漂亮,便起了歹心。有一次,趁着张文祥外出的机会,马新贻欲对张夫人行不轨之事。张夫人羞辱难当,当即自杀而死,张文祥知道后,蓄意报仇,便找机会刺杀了马新贻。还有一种说法,说张文祥曾经是捻军的一个首领,手下有八百人多名将士,后来,马新贻派人说降张文祥部,张文祥信以为真,与马歃血盟誓。谁知投降之后,马新贻便派人屠杀了自己的八百名部下,张文祥侥幸逃脱,立誓要为兄弟们报仇,便找机会杀掉了马新贻。
最近又有人提出,张文祥是湘军中的勇士,他刺杀马新贻是因为马新贻抢了湘军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苏这块宝地。还因为马新贻奉慈禧太后之命,调查太平天国财宝金银的下落,快要查到了湘军众统帅的头上。张文祥受了某位湘军统帅的指使,伺机刺杀了马新贻。
总之,关于张文祥为什么要刺杀马新贻,后人提出了近十几种说法。到底哪一种说法是真的,恐怕,即使马新贻自己活着,也说不清楚。
方伯谦被杀谜案
方伯谦(1854—1894),字益堂,福州人。1867年6月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是这个学堂的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方伯谦在船政学堂毕业之后被任命为伏波舰教官,曾率舰参加过抗击侵台日军的任务。1875年,方伯谦被升任为福建水师杨武舰舰长。后来,被派到留学,学习驾驶。学成归国在船政学堂任教。1881年,清政府组建北洋水师,方伯谦奉调前往,历任镇西、镇北、威远、济远等舰舰长。1888年升任北洋水师中军左营副将兼济远舰管带。1894年7月率舰护航运兵船队前往朝鲜,在丰岛海面与日军遭遇。同年9月,方伯谦率济远舰参加黄海海战。17日,中日海军的大东沟洋面展开了一场殊死的主力决战。激烈的战斗持续至下午3时30分。正当战争打的最激烈的时候,方伯谦擅自率舰驶离战场。次日凌晨丑刻,“济远”先于舰队五小时返抵旅顺口。方伯谦向旅顺营务处奏报的理由是:“轮上阵亡七人,伤者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驶回修理。” 同日,丁汝昌返回军港之后向李鸿章汇报了黄海海战的情况。李鸿章提出“此战甚恶,何以方伯谦先回?”并电令丁汝昌等人查明情况。
22日,丁汝昌经过调查之后,向李鸿章奏明详细的情形,说海战打响之后,致远’舰冲锋被鱼雷击沉,‘济远’管带方伯谦居然率舰撤出队伍,逃回战场,各船观望星散。倭船分队追赶‘济远’不及,折回将‘经远’拦截击沉,余船复回归队。‘超勇’舱内被敌炮击入火起,驶至浅处焚没。‘扬威’舱内火起,又为‘济远’拦腰碰坏,亦驶至浅处焚没。查战时‘定远’、‘镇远’舱内亦为敌弹炸烧,一面救火,一面抵敌,皆无失事。‘超’、‘扬’若不驶至浅处,火即可救。‘经远’同‘致远’一样奋勇摧敌,闻自该管带等中炮阵亡,船方离队,如仍紧随不散,火亦可救,‘广甲’管带吴敬荣随‘济远’逃至三山岛东搁礁,连日派船往拖,难以出险。现用驳船先取炮位,再不浮起,只得用药轰毁。窃自倭寇起衅以来,昌屡次传令,谆谆告诫,谓倭人船炮皆快,我军必须整队攻击,万不可离,免被敌人所算。此次……乃‘济远’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若不严行参办,将来无以儆效尤而期振作。余船请暂免参……。方伯谦即先逃走,实属临阵退缩,应请旨将该副将即行正法,以肃军纪。
随后,9月24日午时方伯谦被以“首先退避”、“牵乱队伍”,“拦腰:中撞扬威”三条大罪正法于旅顺军前。一百多年来,关于方伯谦的死,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些人认为方伯谦确实是临阵脱逃,被杀也是罪有应得。有些人认为方伯谦没有临阵脱逃,他的死只不过是做了李鸿章和丁汝昌的替罪羊,方伯谦案完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大冤案。特别是近年来,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认为方伯谦死的冤的学者认为,丁汝昌从电请参办方伯谦到对方伯谦的正法,只间隔了三天的时间,这三天中并未对方伯谦进行审讯。如此急着处死方伯谦实际上就是要拿方来做替罪羊。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失利,朝廷如果怪罪下来,身为北洋海军执掌者的李鸿章和前线指挥官的丁汝昌都难逃其咎。为了逃避的战败的责任,他们只能拿方伯谦提前脱阵来做文章,由此编造出“首先退避”、“牵乱队伍”,“拦腰:中撞扬威”三条大罪,将战败责任全推在方伯谦头上,好为自己开脱。
这派学者还拿出了许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丁汝昌给李鸿章的报告,是有意打乱了战场上实际的时间顺序,扬威舰是在1时10分左右中敌炮起火,向大鹿岛方向撤退,并在大鹿岛附近搁浅。济远舰退出战场是在3时30分左右。济远舰退出战场的时候,扬威舰已不在战场,又怎么可能把它拦腰撞坏呢?另外,济远舰和扬威舰一个在战阵的右翼外侧,一个在战阵的左翼,两舰相差很远,根本不可能相撞。同时,两舰撤出战场的方向也是正好相反一个相东南一个西,相背而驶,更没有相撞的可能。丁汝昌之所以要在奏报中打乱时间和位置的顺序就是为了把整个海战失败的原因推到方伯谦一人身上,故意要拿方伯谦做海战失败的替罪羊。
他们指出济远舰的退出不是什么首先退避,而是在力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