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常驻伊拉克新闻机构—新华社的首席记者,我在伊拉克待了整整8个月。在我32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终于告别了仍然到处是硝烟的伊拉克。在北京树叶金黄、天高云淡的秋天,我像刚从窒息中苏醒的人那样,贪婪地呼吸着和平和宁静。
我身上仍然还带着硝烟的味道。回到北京最初的几天里,我出门依然是那种随时被人瞄准的感觉。坐进出租车里,我的第一反应是能不能用什么东西把车窗挡上,以免让外面的人看到里面坐了一个“外国人”而遭到跟踪和绑架。
我经常会突然陷入一种沉思,陷入一种对巴格达往事的回忆。当我渐渐重新习惯了和平的时候,我开始变得特别敏感。季节变换、起风落雨、街头散步、朋友聚餐……这些最普通不过的人生琐事,在我眼里有了特别的意义。我开始理解爆炸和枪声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世界,还有人的精神世界。
安全感和生命的尊严没有了,战争将人变得如同蝼蚁。
老家的朋友强沫曾为我的平安归来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聚会,期间擅长丹青的刘岚特意泼墨挥毫,寥寥数笔画了一幅“忘忧草”给我。现在这幅《忘忧草》就挂在我北京的居室里。我经常凝望“忘忧”二字浮想联翩。一方面,从巴格达平安归来,还有什么忧愁之事值得牵肠挂肚呢?另一方面,我的同事、朋友还坚守巴格达,每天都有血腥的消息从那片古老的文明故地传来,我又如何能够忘记忧愁?
北京一所大学的学生会请我去讲述在伊拉克的经历。走进久违的校园,看到贴在食堂附近的这次讲座的海报,我立即想起在耶路撒冷、加沙和巴格达,贴在大街上的死难者照片和充满仇恨的标语。能在和平的环境中远观战争也许是一种双倍的福分,但我们不仅仅是战争的看客,我们是这个依然存在战争和杀戮的世界的一员;我们暂时不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但我们依然是战争逻辑的潜在受害者。
讲座中不断有同学递上纸条。其中一张纸条写道:“谢谢您告诉了我一个真实而远远超出我想像的世界。”还有一张纸条问:“面对种种悲剧、灾难、困难和恐惧,你哭过吗?”我没有哭过。但是,远离了那些悲剧、灾难、困难和恐惧,我却忽然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
那天晚上在回家的汽车上,我忽然非常伤感,泪水悄悄地湿润了眼睛。在那个我曾经追求和实践新闻理想的地方,人们正在爆炸和枪声中度日如年……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但战争仍然在以另外一种更加残酷的方式继续着。除了爆炸和杀戮,伊拉克很难传出什么令人振奋的消息。伊拉克归来,所有的记忆并没有模糊。相反,在北京和平温暖的夜晚,那些伴随着爆炸和枪声的日子依然折磨着我的思绪。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一个真实的、超出人们想像的伊拉克完整地展现在国人面前。
我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整理我在伊拉克的笔记。今天发生在伊拉克的一切,都将成为明天的历史。然而,往往后人能读到的历史,多半是对当局者的颂扬和对英雄的赞美。人民所承受的苦难,人性在社会变迁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扭曲,往往很难从正史中读到。民主也好,自由也好,往往是政治家的遮羞布。对普通民众来说,如果一位母亲早晨送走她的几个孩子,到了傍晚不知道究竟谁还能活着回来,那么这位母亲将如何评价这个所谓的“新伊拉克”?
关注战争状态下的人,关注被占领国家中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视角,真实地反映普通伊拉克民众在战后社会巨变中的生存状态,是我写作这本书最根本的出发点。
书中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巴格达邻居当中。
当一个和我们有某种联系的人的鲜活的生命忽然冷却,当死亡和被绑架的威胁近在咫尺,我真切地感受到文明残酷的一面。我很难为那些打着各种各样旗号而进行杀戮的人叫好。
我终于明白—杀戮没有理由,只有借口。
在和大学生座谈时,我曾真诚地向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表示感谢,因为我觉得对暴力下的伊拉克局势和当地民众的关心,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关注。在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在我们越来越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无法继续隔岸观火,无法仅仅充当一个战争看客。对发生在伊拉克的战争故事进行审视、反思和探讨,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责任。
其实中国几乎所有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每天都在报道伊拉克所发生的事情。对于伊拉克局势及其走向,很多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在网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网友对伊拉克局势的精彩评论和激烈辩论。但是我在本书中所竭力记录和展示的,不是伊拉克局势本身,而是这种局势下一个正在经历权力更迭和遭受暴力苦难的社会全景图。
当初决定去伊拉克的时候,我已经在同样危乱的耶路撒冷工作了近两年。我还记得耶路撒冷的邻居曾经对我说:“听说巴格达连手纸都没有,你要多带些报纸应急。”那么,到了巴格达后,我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巴格达?在新华分社的狗已经习惯了枪声的情况下,眼前的伊拉克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真相?从萨达姆被捕的那个地洞钻出来的时候,在7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扣留后……当一件件大事发生的时候,我是怎样和那里的人们一起度过那些漫长而充满危险的日日夜夜?
都说历史是人民撰写的,但人民往往被迫撰写他们最不情愿的历史。这本书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种历史。作为中国人出版的第一部深入反映战后伊拉克的书籍,我虔诚地期待和每一位读者共同咀嚼这意味深长的记忆。
作者于2004年12月12日
第一部分第1节 去伊拉克(1)
美军封锁了进出巴格达的一条主要街道
我将携带的公款分置7个信封,“全身到处都藏着美元”是我进入伊拉克的最大机密。如果碰到劫匪,我随时准备奉上只有300美元的钱包……
2004年1月5日。尽管很困,但是在安曼和平安静的夜晚,我却久久难以入眠。借来的闹钟,在温暖的床头滴答滴答地响,伴我度过这个进入巴格达前的最后一夜。作为一个记者,到战后混乱依旧的巴格达还能否享受如此宁静和闲适的夜晚,我实在不敢奢望。
5点钟,我准时来到约定的地点剑桥高中门口,等候从巴格达来接我的伊拉克司机。但是那里什么人也没有,只有夜晚的静谧和空旷。等了10多分钟,就在我决定回房间暖和暖和时,忽然传来一阵汽车沉闷的轰鸣声,接着一辆小面包车停在我身边。司机跳下车,拉着我的手就使劲地握:
“你是新华社的人?”
有了司机和车,旅途才正式开始了。由于伊拉克的出租车不能进入安曼市区,这辆小面包车实际上还不是带我去巴格达的车。我们在安曼郊区换了车,天还没有亮。司机说,安曼到边境有350公里行程,然后进入伊拉克后还有600公里才到巴格达,如果一切顺利,当天傍晚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拐上去边境的公路,看到路边有“伊拉克”字样的路牌,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竟然激动地猛跳起来。上学的时候,如果问有谁会为去一个千疮百孔、没有安全保证的地方而激动,我的答案会是两种人,一种是疯子,一种是傻子。现在,我理解和明白了更多。很多事情不是疯子和傻子的专利,一些看起来疯狂透顶、傻气十足的事情,其实是最有吸引力的诱惑。
我清楚自己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我为新闻的理想来到耶路撒冷,同样为了新闻的理想去巴格达。我没有把伊拉克之行看做是迫不得已的苦差,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无论前途如何,我无怨无悔。
“不喜欢萨达姆,也不喜欢美国人”
路边是清一色黝黑的碎石,一眼望不到边。朝阳把金色的阳光撒在这片古老的原野,我忍不住拿出相机,对着车窗外不停地按下快门。我想,繁华如纽约和香港是一种美,而荒凉到了极致,如同这千里黑石大漠,也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司机阿布杜是个50多岁的伊拉克人,眼睛很友善,会说一些英语。在一个约旦边界小镇,他忽然在一家刚刚开门的商店门口把车停下来,说要给他的孩
小说推荐
- 1301-为历史流泪
-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常驻伊拉克新闻机构—新华社的首席记者,我在伊拉克待了整整8个月。在我32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终于告别了仍然到处是硝烟的伊拉克。在北京树叶金黄、天高云淡的秋天,我像刚从窒息中苏醒的人那样,贪婪地呼吸着和平和宁静。我身上仍然还带着硝烟的味道。回到北京最初的几天里,我出门依然是那种随时
- 最新章:为历史流泪-第35章
- 流氓的历史
- 小混混 从有关辞典的释义来看,对流氓所下的定义大致如下:一是指居所不定之流浪者。二是指所谓的莠民。如《中文大辞典》解释为“今谓扰乱社会秩序安宁、专事不良行为者,亦曰流氓,与无赖同《中文大辞典》第19册,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第205页)仅就这两种解释来看,其第一义是语源的阐释,属广义概念;第二义属社会
- 最新章:第16章
- q版历史 在爆笑中学习历史
- 《Q版历史》前言 尽管陈平很贪,但他的贪和现代意义的贪截然不同。首先,陈平大肆收受财物,是受当时汉政权管理方式的局限,所有的将领主要是靠自筹经费来养活部下,陈平受金,是作为部队活动的经费,为行军打仗提供经济来源,在当时封建私有制的条件下,陈平的个人财产和由他控制的活动经费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其次,刘邦
- 最新章:第57章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作者:刘灿荣】推荐序 1很难想像,曾为武侠少年的灿荣,几经人生的周折,在鬓发微霜之时,竟也热衷于勾沉历史、思辨生命的寻索。回望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着灿荣意气昂扬地站在讲台上,传述着从杜牧到郑愁予的古今诗话。有时又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书、剑、酒一再伸展、呼吸、挥洒在校园感性的岁月中。离开校门之
- 最新章:向历史借IQ-第27章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作者:忆江南【由文】历史新课堂第1章 历史没有那么美事实上,历史远没有那么美。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
- 最新章:第57章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全集【实体书精校版】作者:路卫兵类型:历史传记内容简介微历史,顾名思义用微博体写史。涵盖了国学大师的真性情、文人风骨、军阀的趣闻逸事、小人物的话语等百年语录精粹。并配有大量稀见图片,影像连缀,俨然1840—1949历史剪影,现代版《世说新语“微历史”诞生记⊙时人感
- 最新章:1949历史现场-第60章
- (历史架空)再世为王
- ︱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huanying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huanying╮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历史架空)再世为王 作者:prophet文案自未来而归的皇帝,本想励精图治另有一番作为。却未曾料到在他通
- 最新章:第61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综]于是我成为了历史剧一姐
- [综]于是我成为了历史剧一姐》作者:一叶君不羞晋江VIP2017-3-13完结 番外总书评数:563 当前被收藏数:1589 文章积分:25,340,308【文案】她活了好几辈子,上下五百年。先是高中生高桥由纪,喜欢看电视剧和打游戏,穿越前在追大型历史剧《宇智波莎拉娜,最喜欢的游戏是英雄荣耀。之后是
- 最新章:第6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