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换У脑郝浠蛘叩桶慕ㄖ鞘械木薮罂上攵5钦庋桓鼍薮蟮某鞘校衷谕耆卦诒瘸鞘懈游薇呶藜实暮诎抵小N颐谴┕诎抵械某鞘校拖聃媸瞩娼诺卮右煌吩诤诎抵泻粑墓质奚砼宰吖侵稚畈豢刹獾拇潘克亢獾目植溃钊胛业墓撬琛! ?br /> 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终于到了。
下了车,我首先听到的是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我们有自己的发电机,此刻这台1万多美元的机器正在使我们的小楼成为黑暗海洋中为数不多的一个有着星星点点灯火的光明岛。我长出了一口气,提心吊胆的千里旅程终于到了尽头;巴格达,我终于安全地来了。
同事和当地雇员还在值班。分社养了两条看家护院的狗,看到来了新人,兴奋地叫个不停。吃过同事自己动手烹制的简单的晚餐,我到处看了看,分社的条件比想像的要好一些,几个雇员勤奋的劲头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宿舍的房间很凌乱,也很脏,尤其是发电机的轰鸣令我难以忍受。
整个夜晚“公家”(市政电网)的电只来了两个小时,其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电机供电。就要离开巴格达去苏丹担任首席记者的邵杰告诉我,我们的发电机上个月就修了两次,如果这台大发电机坏了,那台小的备用发电机的噪音更大,每次一开动,连两条狗都要远远地躲开,呜鸣不已。他说:一开始你会睡不着觉,但慢慢就习惯了。正说着,公家电就停了,本该立即恢复工作的大发电机也不知何故没有立即运转,我们顿时陷入黑暗中。“手电”、“蜡烛”……我的同事一边喊,一边分别在各个屋里亮起烛光和手电筒。
这点微弱的光明,在没有电的黑夜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尽管耳边没有了发电机的轰鸣,但是我们也没有了比安静更重要的东西:电。没有电,就意味着没有通信,没有通过卫星接收的各类信息,我们这个在战后巴格达惟一的中国新闻机构也就陷入了瘫痪。还好,同事鼓捣了一会儿,轰鸣声又很快响起来,巴格达的暗夜里又多了几盏暂时还能点亮的灯。
电话线上周刚刚开通,还不能上网。在抵达的第二天,我就带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当地雇员去网吧考察上网条件。令我惊讶的是,那里的电脑竟然大部分都是中国产。网吧里整洁有序,但上网的人并不多。
由于分社所在地区的电话局在战争中被严重摧毁,经多方了解,这个地区至少要在3个月后,才能勉强使用拨号上网。此外,从目前分社个别雇员家庭所在地区使用拨号上网的情况看,上网速度和质量都很差,网络极不稳定。目前巴格达市内仅有的10家左右网吧都是使用无线卫星系统。其初装费(含全部设备、天线和工程费用)为每部机器950美元,可同时接出8根上网线路、24小时上网,网络服务费为每月50美元。目前巴格达市内网吧费用为每小时1。3美元。
因为频繁外出上网很不安全,我决定立即为分社安装无线上网系统。我们马上就可以在办公室上网了,这令每个人都很激动。在新华社工作和成长的伊拉克当地记者对上网并不熟悉,但他们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巴格达,能够在自己办公桌上上网,简直是凤毛麟角。
第一部分第4节 战后巴格达一瞥(1)
平民在巴格达街头“观景”
在个别路口偶尔出现交警。他们有的穿着萨达姆时代的老旧制服,有的干脆什么制服也不穿,踩着拖鞋、拎着一把长枪往路口一站,车辆就得听他指挥。
2004年1月7日,我去拜访战后首批返回巴格达的中国商人陈先生。从我住的曼苏尔区到陈先生所在的商业大街,大约40分钟的车程,这也是我首次有机会穿越巴格达主要市区,看一看这座战云阴影下的城市,对伊拉克战后生活做匆匆的一瞥。
“堵城”
蓝天、白云,高大的椰枣树,在雨水中被唤醒的格外鲜绿的青草,中东地区的冬季是最美丽的季节,巴格达也不例外。马路宽阔,但明显破旧,路上跑的车也大多破烂不堪,有的像是从垃圾场捡回来的。清真寺很气派,高耸的宣礼塔直刺云霄,给人震撼之感。
我们路过一个很大的加油站。由于战争中电力、炼油能力的破坏非常严重,加上对抗双方对输油管道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以石油著称的伊拉克竟闹起了严重的油荒。市区各个加油站都是限量供应,加油经常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这样,油贩就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形成了黑市。在巴格达,如果问起汽油的价格,他们首先回答的大半是黑市的价格,因为所谓的平价油实际上是很难加到的。
在加油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队美国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士兵。同事说,一般看到这么严密的保卫架势,就知道可能是一个加油站。美国的军车停在公路边上,当地的汽车在一旁往来穿梭,似乎各不相扰,显然人们已经有些习惯了这种占领下的街头一景。
我拿出相机,拎着枪转来转去的当地伊拉克警察立即摆起姿势,示意我给他们照相。他们都喜欢照相,连街头卖大饼的青年人看到我拿出相机,也用手势要求我给他们拍合影。正要按下快门,路边又会跑出一个人加入到合影行列。就连在街头各个店铺伸手讨要零花钱的流浪汉,看到我在拍照,也会大度地配合。如果没有极端势力的侵扰,这里真可以说是外国人摄影的天堂。
但是美国大兵很快阻止了我的拍照。他们并不像我所习惯的以色列士兵那样,看到有人接近就如临大敌,而是继续聚拢一堆,一边继续他们的聊天,一边似乎很不经意地告诉我,“不要拍照,这里是军事禁区”。
一进入商业区,人流和车流都明显多了起来。同事告诉我,战前伊拉克经历了连续13年的全面封锁制裁,物资极度短缺。战后百废待兴,各种物资进入都没有关税。在巴格达,光汽车一下子就增加了20万辆。到了商业区,我发现各种标牌的电器商店最为醒目。这些商店店面不大,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装修,但是人来人往,很热闹。
同事说,这里现在最好卖的就是电视机和卫星天线。以前在萨达姆时代,人们是没有机会用卫星电视收看外国节目的。在10多年的国际制裁期间,伊拉克也买不到电视机,电视节目只有官办的三四个频道。现在一下子开了禁,多年积累的市场需求一下子爆发起来,所以每天都能看到整车整车的电视机运来又很快被分别拉走。
由于萨达姆期间多年没有修缮道路,所以市区塞车很厉害,有人说整个巴格达现在成了一个“堵城”。在个别路口偶尔也能看到交警。由于还来不及统一着装,他们有的还穿着萨达姆时代的老旧制服,有的干脆什么制服也不穿,踩着拖鞋、拎着一把长枪往路口一站,车辆就得听他指挥。
车流中穿梭着不少报贩,他们抱着好几份不同的阿拉伯文报纸,站在每一辆汽车的窗前叫卖,但是生意似乎并不好。伊拉克战后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新报纸诞生,都标榜自己独立的新闻理念,但是最重要的舆论工具,其实仍然控制在美国人手里。尽管电视机热销,但当地的电视台却只有一个频道,就是美国人办的伊拉克电视台。当地惟一的一份英文报纸,高层编辑中英国人占了一半。
第一部分第5节 战后巴格达一瞥(2)
中国商人“打”进伊拉克
陈先生在伊拉克20年,在巴格达开了个中国商贸城,另外还经营一个叫做“晏龙湾”的中餐馆。商贸城和餐馆面积都不小,但生意不免有些清冷。几个福建人正在商贸城里组装电脑用的转椅。他们原以为来伊拉克后能挣大钱,差不多都是倾家荡产辗转来到伊拉克,不想却找不到工作,只好干点零活,混个吃住和零用钱度日。
商贸城一共三层,一楼摆放货物,主要是些床垫、煤油炉、转椅、家具、沙发等等。陈先生说,其实小商品最畅销,但是目前先用这些床垫等大件把商城“摆满”,赚个人气。二楼目前是仓库兼临时的组装车间,把那些托运进来的商品组装成型。三楼是办公兼住宿,还有一个不小的餐厅。陈先生说,这里将来既是宿舍,也是洽谈生意的写字楼。
这个商贸城靠近德国使馆,也是一个重点的巡逻区,虽然经常能听到爆炸声,但是商贸城本身还比较安全。陈先生说,过去几个月里
小说推荐
- 1301-为历史流泪
-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常驻伊拉克新闻机构—新华社的首席记者,我在伊拉克待了整整8个月。在我32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终于告别了仍然到处是硝烟的伊拉克。在北京树叶金黄、天高云淡的秋天,我像刚从窒息中苏醒的人那样,贪婪地呼吸着和平和宁静。我身上仍然还带着硝烟的味道。回到北京最初的几天里,我出门依然是那种随时
- 最新章:为历史流泪-第35章
- 流氓的历史
- 小混混 从有关辞典的释义来看,对流氓所下的定义大致如下:一是指居所不定之流浪者。二是指所谓的莠民。如《中文大辞典》解释为“今谓扰乱社会秩序安宁、专事不良行为者,亦曰流氓,与无赖同《中文大辞典》第19册,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第205页)仅就这两种解释来看,其第一义是语源的阐释,属广义概念;第二义属社会
- 最新章:第16章
- q版历史 在爆笑中学习历史
- 《Q版历史》前言 尽管陈平很贪,但他的贪和现代意义的贪截然不同。首先,陈平大肆收受财物,是受当时汉政权管理方式的局限,所有的将领主要是靠自筹经费来养活部下,陈平受金,是作为部队活动的经费,为行军打仗提供经济来源,在当时封建私有制的条件下,陈平的个人财产和由他控制的活动经费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其次,刘邦
- 最新章:第57章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作者:刘灿荣】推荐序 1很难想像,曾为武侠少年的灿荣,几经人生的周折,在鬓发微霜之时,竟也热衷于勾沉历史、思辨生命的寻索。回望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着灿荣意气昂扬地站在讲台上,传述着从杜牧到郑愁予的古今诗话。有时又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书、剑、酒一再伸展、呼吸、挥洒在校园感性的岁月中。离开校门之
- 最新章:向历史借IQ-第27章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作者:忆江南【由文】历史新课堂第1章 历史没有那么美事实上,历史远没有那么美。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
- 最新章:第57章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全集【实体书精校版】作者:路卫兵类型:历史传记内容简介微历史,顾名思义用微博体写史。涵盖了国学大师的真性情、文人风骨、军阀的趣闻逸事、小人物的话语等百年语录精粹。并配有大量稀见图片,影像连缀,俨然1840—1949历史剪影,现代版《世说新语“微历史”诞生记⊙时人感
- 最新章:1949历史现场-第60章
- (历史架空)再世为王
- ︱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huanying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huanying╮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历史架空)再世为王 作者:prophet文案自未来而归的皇帝,本想励精图治另有一番作为。却未曾料到在他通
- 最新章:第61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综]于是我成为了历史剧一姐
- [综]于是我成为了历史剧一姐》作者:一叶君不羞晋江VIP2017-3-13完结 番外总书评数:563 当前被收藏数:1589 文章积分:25,340,308【文案】她活了好几辈子,上下五百年。先是高中生高桥由纪,喜欢看电视剧和打游戏,穿越前在追大型历史剧《宇智波莎拉娜,最喜欢的游戏是英雄荣耀。之后是
- 最新章:第6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