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肢爬行,身后还拖着沉重的货物——看到他们极不正常的样子,你会感到难以名状的恶心。”了解了煤矿童工们的悲惨遭遇,我们也许比较容易接受燃煤的工厂对童工们的剥削,那虽然相对比较温和,但却更为普遍。
在工厂里,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是长时间分开工作的(不像在农场或家庭作坊里那样总是在一起做工),因此,家庭生活大大简化了。正如现代人大声抱怨的那样,年轻人常常为了拥有自己的收入而过早地脱离家庭。工业革命时期的出生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人结婚生子比以前早了很多。在别无求生之路的情况下,年轻的父母们会把孩子送进工厂,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是怎样的一种牺牲。
上流社会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种完全崭新而重要的事物出现,而在他们眼中,迅速壮大起来的产业工人阶级是被连根拔起的、毫无传统的,因而令人担忧。1808年,有一名农村官员认为这些工人“无论从生活习惯、职业上说,还是从与社会的从属关系来说,都是一种新生的族类”(这就像近两个世纪以前出现的煤矿工人曾被视为社会的异类一样)。19世纪30年代的一位观察家称这个新兴的工人阶层是“摇篮里的大力士海格立斯”,并已被蒸汽机催生出了庞大的队伍。1842年,有人认为,蒸汽机和新的制造技术是史无前例的,并“继承了从天而降的遗产:他们突然出现在这世上,就像密涅瓦从朱庇特(Jupiter)的脑子里蹦出来一样,迅速走过了婴儿时期,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欢迎仪式之前,他们就已在这个世间占据了一席之地,并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实在没有时间去准备“欢迎仪式”。只是一代或两代人的工夫,英国基本的人口统计学就改换了面貌。1833年,一名观察家提到,“在1/4世纪稍多的时间里,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制造业大国的转变”。1851年人口普查的结论则更为官方化:住在城市里的英国人比住在城外的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城市化水平的国家。
但是,用来保护工人阶级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的一些制度,普遍还没有完善。就拿曼彻斯特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只是从小镇变成了无数贫民窟,直到1853年才成立了当地政府。在1800年到1824年,工会都是非法的,即使在煤矿上也不例外,直到19世纪更晚些时候,工会才成为劳资关系中的固定机构。到了1867年,工人才得到选举权。公共设施和社会运动的发展,最终使工业主义最坚硬的边缘得以缓和。同时,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出现了,它开始关注产业工人们的悲惨处境。
1842年,德国一个富裕的棉纱厂老板把儿子送到了曼彻斯特,让他学习打理自己名下的一家棉纱厂。这个儿子就是弗雷德里西·恩格斯(Freidrich Engels)。他对如何经营棉纱厂并不热心,但他确实很向往曼彻斯特,因为他认为即将到来的工人革命可能就从那里开始。在曼彻斯特,恩格斯过着一种令人惊讶的双重生活:白天是中产阶级工业家,晚上则成了革命家。他广泛地考察这个城市,探测它的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他把自己目睹的苦难生动地写进了《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in 1844),这本书引来了人们对工人阶级悲惨境遇的普遍关注。大约就在这时,他开始了与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伟大友谊。他们俩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The munist Manifesto),在1844年出版。恩格斯继续经营着父亲在曼彻斯特的棉纱厂,这份收入支撑着他(和马克思)度过了很多年。
在曼彻斯特以煤为燃料、以蒸汽为驱动力的巨大产量的推动下,产业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甚至胜过它在激发资本主义最极端的意识形态反应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产业资本主义正在大量生产着工业劳动阶级自身——这个阶级的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已脱离了他们过去珍视的生活,包括生活习惯、社团、家庭的舒适,以及独立,而且,他们如今必须按照机器时代的逻辑来安排作息时间。
像大多数工业城镇一样,曼彻斯特成长得非常迅速,而且几乎不注意美学、健康等非工业的事情。整个城市没有为公众苗圃或绿化带留出任何空间,绿色少得可怜,住在拥挤的贫民窟里的人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一名医生曾向议会考察团提出,曼彻斯特的公众苗圃和散步甬道太少了,他说:“工人们几乎丧失了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有了这个缺陷造成的极大障碍,在曼彻斯特若想从疾病中康复,通常是乏味而困难的。”
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政府报告指出,曼彻斯特的烟浓度已经“达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并且还在反常地愈演愈烈,可以看到空气中充满肮脏的煤灰颗粒,那无疑是有害于健康的,它们污染着居民们的衣服和家具,攫取花园的美丽和肥沃,破坏着国家的葱茏绿色”。一份1842年的报道则说:“天空仿若一张黑暗的帐篷,笼罩着四野。”
第二部分 全速前进第10节 全速前进(2)
那段时期,英国的人口大体上是处于增长趋势的,至于原因则至今仍在探讨中,但国家人口统计数字却隐瞒了当时日益增多的贫民窟中的人口状况。1842年,英国政府发表了一份关于工人阶级卫生状况的报告,以期有助于开展英国的公众健康运动,这份报告提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在所有曼彻斯特体力劳动阶层出生的孩子中,5岁之前夭折的占57%”。这份报告戏剧性地表明,贫穷和城市环境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如此高的死亡率。大量幼儿的夭折使得曼彻斯特穷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而城里的知识人士和贵族们还有指望活到38岁。相反,乡下穷人们虽然工资只是曼彻斯特穷人工资的一半,但他们的平均寿命却是38岁,跟曼彻斯特的富人们差不多;乡下富人们的平均寿命更是达到了52岁。
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们,也显然是不健康、缺乏活力的。1833年,一位观察家一边回忆前工业时代的棉花工业中那些“强壮而健康”的小伙子们,一边悲叹“近30年来,制造业工人们的个体质量已经严重下降了”——他们皮肤暗淡,双颊深陷,腿形弯曲,足底扁平,脊背佝偻,而且通常都垂头丧气。维多利亚女王在1851年视察曼彻斯特时,虽然对曼彻斯特人有条不紊的行为举止甚是赞许(“没有人乱走,因此看起来秩序井然”),但也不得不发出警告,因为他们都“看起来很不健康,神色痛苦”。城市人群健康状况的下降,很快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问题。在185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有42%的从城市招募的新兵染上了疾病(来自乡村的新兵只有17%染病),而且这些年轻人还是被当地征兵者精心挑选出来的。
人们在小工厂的阴影下染病,甚至在进入工厂做工之前就染上了,在这些阻碍人体发育、导致人体变形的疾病中,有一种叫软骨病。软骨病的高发人群是婴儿和初学走路的孩子,但其他年龄的人也有可能得这种病。严重的软骨病会永久性地腿部弯曲、短小,胸腔和骨盆缩小,脊背佝偻,肌肉无力,免疫能力低下。胸部畸形、肺气肿、肺炎,以及女性骨盆的缩小,这些都给以后生产婴儿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软骨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都很不寻常。粗糙的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一部分太阳光转化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营养物质,维他命D;人类也具有相似的能力。我们也可以从日常饮食中获取维他命D,但即使是在今天,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是从日光中获取维他命D,那么在当时,日光无疑是维他命D的主要来源。如果把我们与阳光隔离开来,并且不具备其他的维他命D来源,那么我们就会像长时间待在黑暗中的植物那样,慢慢枯萎。我们的骨头会完全软化、弯曲,最终变得从硬度上来说不再是骨头,而成了软骨。
19世纪,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黑暗时期,在那期间出生的孩子们更容易患软骨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普遍营养不良,因为谁也没有时间带他们出去散步,也没有地方可去,而且,或许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曼彻斯特的太阳长期处于烟尘之中,用托尔维克(Tocqueville)的话说,?
小说推荐
- 煤的历史
- 1306年夏天,全英国的主教、男爵和爵士纷纷离开自己的庄园和领地,前往伦敦。他们此行是去参加国会,这在当时可谓一项新奇的民主实验。但他们一到伦敦,就被一种讨厌的气味熏得心烦意乱。在这些贵族习惯居住的老式城镇里,街上动物粪便狼藉、污水横流、垃圾堆腐烂,整个城镇弥漫着恶臭的气息。而在伦敦,令这些贵族感到
- 最新章:第41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作者:刘灿荣】推荐序 1很难想像,曾为武侠少年的灿荣,几经人生的周折,在鬓发微霜之时,竟也热衷于勾沉历史、思辨生命的寻索。回望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着灿荣意气昂扬地站在讲台上,传述着从杜牧到郑愁予的古今诗话。有时又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书、剑、酒一再伸展、呼吸、挥洒在校园感性的岁月中。离开校门之
- 最新章:向历史借IQ-第27章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作者:忆江南【由文】历史新课堂第1章 历史没有那么美事实上,历史远没有那么美。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
- 最新章:第57章
- q版历史 在爆笑中学习历史
- 《Q版历史》前言 尽管陈平很贪,但他的贪和现代意义的贪截然不同。首先,陈平大肆收受财物,是受当时汉政权管理方式的局限,所有的将领主要是靠自筹经费来养活部下,陈平受金,是作为部队活动的经费,为行军打仗提供经济来源,在当时封建私有制的条件下,陈平的个人财产和由他控制的活动经费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其次,刘邦
- 最新章:第57章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全集【实体书精校版】作者:路卫兵类型:历史传记内容简介微历史,顾名思义用微博体写史。涵盖了国学大师的真性情、文人风骨、军阀的趣闻逸事、小人物的话语等百年语录精粹。并配有大量稀见图片,影像连缀,俨然1840—1949历史剪影,现代版《世说新语“微历史”诞生记⊙时人感
- 最新章:1949历史现场-第60章
-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满坑满谷,蔚为大观,中国大片也都是历史题材。雷 颐:历史热是正常的。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每年的畅销书,历史著作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
- 最新章:第25章
- 84-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
- 对于人们来说,窃贼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窃贼究竟起于何时,却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俗话中有“强盗碰上贼爷爷”之说,说明窃贼确实是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最为悠久的一种破坏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一类人 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产生之后,窃贼的盗窃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过是被剥削者反抗剥削者,夺回自己劳动果实
- 最新章: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第29章
- 前清秘史(下部)--在历史的拐角处
- 作者: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 相关内容李亚平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1 与易中天、于丹不同“李亚平式”全新解读明末清初历史大变局《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问世 与易中天、于丹式的解古说史不同,著名旅美学者李亚平自成一家。当他的新作《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的问世,独树一帜的“李亚平”式解读
- 最新章:-在历史的拐角处-第3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