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烈焰》第64章


二、长沙暴动以工农为主,决调陈烈、李隆光两团做暴动发火药,只要能破坏反动的政府之其他一切方法尽量实行,实现暴动。 
正因为这样,当省委书记彭公达于9月6日向马也尔讲了毛泽东从安源来信讲述的军事计划后,此人就要求执行“以长沙暴动为起点”的计划,嫌计划中提出的待军队兵临长沙后再暴动是“右倾”。 
彭公达忍气吞声,随之又召开省委常委会,要求不能等待,马上暴动。可是到会者都不赞成,因为手中根本没有什么现成的力量,想从第六军调来两个团当“暴动发火药”的希望,此时也完全落空。 
在此情况下,只好布置于9日破坏铁路,11日再于长沙周围各县暴动,15日于市内暴动。 
破坏铁路的工人纠察队虽然英勇,60人出发后四处破路,可是一般是仅能破坏几个小地方随即就被修复。11日长沙乡村的农民暴动按计划分河西河东两方进行,结果河东方面在长沙县委书记指挥下,只解散团防五处,杀土豪劣绅三人。河西方面在长沙县委农民部长领导下只解散团防局二处,杀土豪劣绅五人。广大农民根本未能起来,所以没有待正规军去镇压,只来了一些民团就扑灭了这种根本都称不上为暴动的起事。 
9月13日当天,得知浏阳、平江和安源同时发生暴动,国民党省政府宣布戒严,长沙城内倒是起了些恐慌。 
马也尔这时又催湖南省委赶快组织城内暴动,彭公达却犹豫不决。他一面认为“来一个暴动,长沙虽然不敢说可以拿下,亦可以与浏平及鄂南一个帮助。”同时也感到自己手头根本没有力量,再看见国民党军队在城内到处布防,省委能掌握的那点秘密工农队伍只有十几支枪,于是又说:“要起来暴动一下是可以,但结果只是一个完全的血海运动。” 
到了事先预定的9月16日暴动日的前一天,长沙市面上已经平静,传来的消息是浏阳、平江一带的暴动队伍都被击败,并向江西退走。这个时候不论马也尔如何催促,彭公达、易礼容等湖南省委委员也明白搞这种无谓的“血海运动”,是让革命者去白白送死,所以还是通知省委取消长沙暴动计划。 
领事馆内的马也尔毕竟不能指挥中国人,此时只好告状,说中共湖南省委停止长沙暴动是“表示党的懦弱心理”,同时又指责派到湘东的中央特派员率军“逃跑”。这个马也尔又根据自己听到的一些片面之词,夸大地宣传发动暴动的形势如何好,长沙市内的国民党军政当局是如何恐慌,可惜中共湖南省委不敢行动。 
同样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的罗明纳兹,就以马也尔的报告为根据,向瞿秋白等人挥舞起“尚方宝剑”。充满革命激情却又有书生气的瞿秋白,一时也对前一段他很称赞的毛泽东及湖南省委不满起来。根据共产国际驻长沙代表马也尔的报告中的那些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当天的会议上立即做出决定,要求湖南省委再攻长沙。 
这个决议既点了湖南省委的名,也指责了“中央特派员”,实际上就是指毛泽东。这个中央决议对毛泽东和湖南省委扣了一连串帽子,批评他们停止长沙暴动计划和放弃株洲、醴陵、平江、浏阳,而带着工农革命军退走是“临阵脱逃”,后面的命令尤其严厉——
第十一章 会师文家市(10)
“应一面命令萍、浏、平一带工农军进攻长沙,一面立即爆发长沙暴动。” 
不过,这个中央决议送到湖南时,已根本无法执行。 
因为就在这一天,文家市会议已经决定了工农革命军向湘南退却的决议。 
此时,任弼时正在赶写关于秋收起义的情况报告…… 
八、 
长沙城内离开了军队的支援,根本谈不上能搞什么暴动。湖南的国民党当局察觉了苏联驻长沙领事馆与暴动的关系,随后查封了该馆并强迫所有人员离境。 
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不仅不能再搞什么暴动和进攻,处于湘赣边界处的那点剩余下来的工农革命军的生存,都已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国民党还没有建立什么有效的情报机构,不过暴动发生后“毛委员”的名字四处传扬,引起了反动当局的高度注意。 
湖南省代主席周斓,听说此次秋收暴动系全国著名共产党首领毛泽东在主持后,马上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立即加派第八军一团车炳谦营长,于24日率部赴浏阳协剿,一面通令各军,如获毛逆者,赏洋五千元。” 
这是当时湖南本省的最高赏额,在此之前,在国民党反动政府悬赏的20名共产党人名单中,陈独秀、瞿秋白等人是排在最前面的,当时毛泽东排在第11位。随着毛泽东的活动影响目益扩大,国民党当局的赏额还在不断提高…… 
此时,集结到浏阳附近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有三个团以上。在刚刚取胜之余,又得到悬赏的诱惑,于是他们又向文家市方向扑来。 
在此情况下,这个山区小镇已经不能久住。 
为了向部队说明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振作士气,毛泽东决定在文家市会议第二天,即9月20日向全体人员讲话。 
对于参加暴动的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聆听他的讲演,印象至深。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朝霞满天的早晨。初升的太阳照亮了整个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沐浴在一片金色阳光之中。操场南面是个小山坡,栽满了茶树。在操扬靠山坡的一头放着一张从学校搬来的课桌,算是主席台。 
随着集合号声响起,工农革命军一千五百多人面向山坡整好了队,仅有的两挺重机枪架设在队伍前面。 
会场周围集聚了好几百看热闹的群众。老乡们远远地站着,那些十四五岁的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有的爬到树杈上,有的上了墙头。 
此时年仅12岁的浏阳少年胡耀邦也在这些人当中,在他的身边,比他高出差不多一个头的少年,是他的表哥杨勇。 
这两个少年,也在这一天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杨勇身材高大而结实,脸色黑红,眼神刚毅而坚定;胡耀邦个子瘦小,脸色白净,眉宇之间透出一种灵秀之气。这两个少年,望着起义军队伍,望着飘扬的红旗,眼里都闪出亮亮的、神往的光…… 
师部的一位值日官把队伍集合成一个讲话的队形,等待着首长讲话。 
“立正——!”随着值日官一声洪亮的口令,官兵立即看见毛泽东同志在卢德铭等人的陪同下,跨出了教室门槛,站在右门边的三层台阶上。 
尽管前一天晚上在里仁学校刚刚进行了会议争论,也许是由于得出了满意的结论,毛泽东这天早上显得特别有精神。 
他仍然穿件蓝布长衫,脖子上系着黑条纹白方格的土布长巾,一副典型的乡村教师的打扮,但是双目却炯炯有神。 
大会主席在宣布大会开始后,随即对官兵们说道:“现在请中央来的毛泽东同志讲话。” 
“啊,毛委员来了!这就是毛委员!”整个会场内外,惊奇的目光一齐望着毛泽东。 
虽说绝大多数战士都不认识毛泽东,但许多参加过农民运动的人都熟悉毛委员这个称呼,很早便听说过他的大名。今天,毛委员来了,要给大家讲话了,大家非常高兴。 
毛泽东脚穿草鞋,满面春风地走上主席台,向大家挥了挥手,亲切地说:“同志们,请坐下吧!”
第十一章 会师文家市(11)
只听得队伍中发出“哗——”地一声,官兵们一齐坐下。 
随后,毛泽东就发表了著名的文家市讲话。 
面对着一千多名官兵,还有场外数百名当地老百姓,毛泽东略带湘潭口音,语气铿锵有力地说道,我们是一支工农群众组成的革命武装,所以我们要为工农群众打仗。北伐军打到了南京,蒋介石却背叛了革命,正在大肆屠杀工农群众。我们为了反抗敌人的血腥屠杀,继续完成革命事业,就必须坚决斗争到底,除此之外,再也没有第二条活路。 
要和反动派作斗争,就一定要有枪杆子。过去我们的失败就是吃了没有抓住枪杆子的亏。因此,一定要有革命的武装! 
这次我们举行湘赣边界秋收暴动,就是用革命的武装去反对反革命的武装。这就要求我们队伍里的每一个战士,都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会场上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毛泽东接着又说: 
这次湘赣边界举行秋收暴动,各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