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第68章


役中,巴顿的装甲部队把大范围机动与两栖作战相结合,向敌人的防线长途快速迂回,攻克巴勒莫,夺取墨西拿,把德军全部驱逐出该岛。1944 年6 月,西方盟国与法西斯德国之间的最后大决战以诺曼底登陆为先导打响了。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巴顿充分发挥了装甲部队快速、机动和火力强大等特长,采取氏途奔袭和快速运动战术,以超常规的速度在欧洲平原上大踏步前进,不顾一切地穷追猛打,长驱直入,穿越法国和德国,最后到达捷克斯洛伐克。在近乎疯狂般的推进中,巴顿注意抓住一切战机,迅速果断地围歼敌军。在281 天的战斗中,巴顿部队保持了直线距离100 多英里宽的作战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 多英里,解放了13000 座城镇和村落,歼敌140 余万,为解放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最终击败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巴顿创造的战绩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惊人的。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像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巴顿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员伤,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不过,他已经功成名就了,并取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令人不解的是,巴顿生前所遭受的种种批评和责难从此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大量有关他的半神话式的传闻和极为夸张的颂扬,使他从一个很容易招致批评和误解的人物,转变成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中为圣洁的光环所索绕的半神半人式的英雄,许多人相信,巴顿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他那生来就有的军事天才和敏锐的第六感觉,也与祖先对他的神秘启示和召唤有密切的联系。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英雄崇拜的感情,从而导致对巴顿真实面貌的曲解。巴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与其他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取得不朽的功绩,除了他所从事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空前强大等客观因素之外,主要与他本人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将对此略加归纳并作一概述。
狠抓部队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是巴顿克敌制胜的法主之一。二战开始之时,巴顿认为,对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的美国公民来说,战争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他和其他美军将领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把这些和平公民改变成为守纪律,能战斗的战士,完成这一转变的手段是训练,而训练的基本内容则是向将士们灌输严格的纪律和杀人的本领。巴顿写道,“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好军人,就必须遵守纪律,有自尊心,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他还常说。
“一个人要想活下去,杀死更多的敌人,就必须从平时的刻苦训练抓起。我始终相信一句古老的格言,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巴顿坚持认为,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实战能力,因此决不能摆花架子,必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因此,巴顿在抓部队例行军事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抓针对性较强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在为北非战役作准备时,为了使部队适应非洲沙漠地区的环境,他把部队带到美国内地的一个荒漠地区进行模拟训练。那里的气候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白天气温高达40 多摄氏度。在这地狱般的地方,巴顿狠抓高强度训练:长途急行军、坦克实战演刁、挖掘战壕、野外生存训练等等,面对叫苦连天的士兵和军官,巴顿一方面坚持抓训练,一方面反复讲述这样一个道理:“高超的军事技术和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部队的伤亡,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一加仑鲜血。”
巴顿一向对军队的纪律问题十分重视,他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战斗潜力的关键,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大部分军事将领都很关注军队的纪律问题,但巴顿对军纪的管理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一是他的纪律标准十分严格,而且常抓不懈。对此他常常告诫部下:“纪律只有一种,这就是完善的纪律。假如你不执行和维护纪律,你就是潜在的杀人犯。”其二是巴顿对部队的着装问题十分重视。巴顿认为,着装问题与军人的风貌和战斗力息息相关。他十分严肃地指出:“稀拉兵不能打仗。严明的纪律,威武的军容,既反映了军队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又能增加将土们的自豪感和战斗力。”因此不论平时还是战斗期间,巴顿部队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标准的军人姿态”:胡子刮得光光的,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皮靴擦得挣亮。每一个参观过巴顿部队的人,都能从他们的军容风纪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只有一支战无不胜、充满自信的军队,才能展示出如此雄壮的军威!
一些研究巴顿的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本人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巴顿本人也宣称,“在一周之内,我能使任何部队的士气高昂。”巴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的无与伦比的演说才能和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重视言传和身教是巴顿最突出的领导技巧和军人品格。
从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起,巴顿就用他天生的演说才能来鼓舞士气,贯彻他的战术意图。无论在训练中还是在战场上。无论在胜利之后还是在受挫之时。只要一有机会,他总要发表即兴演说,向将士们讲解战争的目的和作战部署,激发部队的士气,表彰作战勇敢有功者,鞭策激励那些胆小懦弱的人。他讲话一般不用讲稿,信口开河,滔滔不绝,音调非常高,听起来有些刺耳。在许多场合,他的讲话直率泼辣,妙语连珠,但往往粗俗不堪,具有一种狂热的气质。还有一些话则不堪人耳,听之令人脸红。巴顿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粗话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昌犯,但他认为,这对于刺激和提高部队的战斗意志很有必要。他指出:战争本身就不是一件斯文的事情,斯文的人一定打不过那些满怀仇恨和具有狂热精神的人。“美国士兵唯一不具备的气质就是狂热,当我们与狂热者作战时,这是一个极力不利的因素。”因此,他要用粗俗、泼辣和露骨的语言唤起这种狂热气质,努力使士兵们仇恨敌人,以凶猛拼命的姿态投入战斗。
但巴顿并不是不分场合地随意使用粗鲁的语言。除了大量即兴讲话之外,他还经常发表一些正式演说、文告和书面命令,它们以措辞规范、行文典雅和感情深邃而著称,有一种拿破仑式的威严和英雄史诗般的韵味,听罢会使人产生一种荡气回肠、精神振奋的感觉,犹如战斗的号角和长鸣的警钟、又像胜利的召唤和殷殷的嘱托,令人热血沸腾,充满战斗的豪情。但巴顿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浮夸之人,他是一个十足的实干家,注重用自己的形像和实际行动去影响部队和士气。巴顿常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战场上的将军就是一个演员,他必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部下,并尽力使他们仿效和追随。”巴顿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无声的语言,向部队传递着自己的信息。
巴顿十分注意深入基层和前线进行实地考察,特别是在军情紧急的时候,他几乎天大都会出现在战火纷飞的前沿。每当攻克一座城镇,他总是冒着炮火同第一批入城部队一道进城。每次两栖作战,他总是不等船靠近浅滩就率先跳入水中,涉水登陆,巴顿从不满足于运筹帷幄和发号施令,他主张:“每个指挥官在自己适当的职权范围内都要身先士卒。军官的级别越高,越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走出去见下级军官,而不要让下级来见他们,除了制订协同作战计划的时间外。”他还认为:如果士兵们知道。将军也同他们一样有被子弹击中的危险,那么他们就会从心眼儿里敬重他,愿意听从他的命令。“从舒适的掩蔽部里靠电话指挥部队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对此,他曾经做过一个形像的比喻,他把一段湿面条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去推,说:“领导艺术就是这样:你从后面是无法将面条推向前的,面条会从中间变弯。前线的士兵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