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第2章


(今四川茂县汶川)、白马(今甘肃成县)等各族。楚国西南有百濮、群蛮,大江以南有百越,分为东瓯(今浙江南部)、闽越(今福建)、南越(今广东)、骆越(今广西)等。 
先秦时代疆域变迁的总趋势是华夏地区逐渐扩展,由中原向南向北。夏时主要在黄河中游两岸;商时南至淮河,北至冀中;周时南面到了长江南岸,北面到了辽东;春秋时南到洞庭湖;北至晋中;战国时南到五岭;北至阴山。另一方面是下游向上游发展。夏商时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周时向西发展到渭河;春秋时发展到洮河。长江流域从下游向上游发展和黄河流域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交通方便,黄河流域诸夏文化先到长江中下游,然后转向上游发展。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1次出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秦到两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共400年;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因此,这一时期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有开创性意义。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即统一六国前一年,东南并闽越和东瓯,置闽中郡,有今福建全省及浙江东南部。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南□五岭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3郡;相当今广东、广西2省;北逐匈奴;拓地至阴山, 将河套地区开置九原郡。 于是将战国的燕、赵、秦长城重加修筑和连接;形成了“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史载其时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邛、□、冉□等等,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秦末农民起义,接着楚汉战争,中原动荡不定。北方匈奴乘机南下,夺还了秦代开拓的河南地,“与中国界于故塞”,即以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一线与汉朝分界。闽中郡的闽越、东瓯相继独立、南海郡龙川令赵佗在秦亡之后据南海又西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尽有岭南之地。在西南方面不仅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连同战国时在今湘西、黔东设置的黔中郡也放弃了。所以秦末汉初时王朝的疆域不仅小于秦代,亦小于战国末年。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 
① 北方疆域的开拓。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不仅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置朔方、五原2郡;云中、雁门2郡北界也得到恢复。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 
② 置河西4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 
③ 南方的扩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 
公元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的威胁;举国内迁至江淮之间。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又迁其民于江淮之间,后来又在今福建全省和浙江南部设置冶(今福建福州市)、回浦(今浙江临海东南)2县,属会稽郡。 
④ 西南7郡的设置。 公元前135~前109年开西南夷;在夜郎、且兰、邛、□、冉□、白马氐、劳浸、靡莫、滇、昆明等部族地置犍为、□柯、越□、沈黎、汶山、武都、益州7郡,除了武都郡在今陕甘2省的嘉陵江上游外,其余6郡在今云贵和川边地区;西南界达到了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带。 
⑤ 东北乐浪4郡的设置。公元前108年灭了由燕人卫满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的卫氏朝鲜,以朝鲜及其附属国地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4郡;把东北疆界推至朝鲜半岛中、北部,东至日本海,南抵汉城以北一带。 
⑥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西域一词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域指今甘肃敦煌古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以东的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远至中亚或更远至欧洲东部和北非地区。 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的势力已到了西域地区,控制了当地许多分散的小国。汉武帝时曾于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企图联合乌孙、大月氏,以抗击匈奴。公元前102年又远征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获胜。 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来贡。于是在敦煌至罗布泊之间设立交通亭站,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渠犁(今库尔勒)等处屯田。这时汉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乌孙以东犹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天山南北才完全摆脱匈奴的统治。汉朝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东)。都护辖区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乌孙、帕米尔地区的无雷和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等。 
汉武帝时汉朝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自汉武帝末年以后的百余年里,国势削弱,版图有所缩小。武帝以后至元帝时,东北方面由于□貊族的反抗,撤销真番、临屯两郡(公元前82),将其尚可控制部分并入乐浪郡。玄菟郡内迁至今辽宁的新宾附近。东北4郡变成了2郡。元帝时高句骊兴起,更削弱了汉朝的统治。西南方面,省沈黎(公元前97)、汶山(公元前67)2郡入蜀郡,7郡变成5郡。南方省象郡(公元前76)入郁林、□柯,罢儋耳(公元前82)、弃珠崖(公元前46),势力退入大陆。南海10郡省为7郡。 
西汉末年,匈奴控制了乌桓、鲜卑屡次袭击北部边郡。公元39年东汉王朝被迫将今晋、冀北边的人民移居常山关、居庸关以东地区。匈奴乘机转居塞内。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2部。南匈奴附汉;分驻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 上谷8郡(今甘肃东部、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东汉才恢复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东汉安、顺帝开始,西北羌人起义,东汉势力削弱,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郡治一度内迁。北面鲜卑强大,不断侵扰沿边诸郡,构成匈奴以后东汉北部一大威胁。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政府无暇顾及北边,逐渐放弃了定襄、云中、 五原、朔方、上郡、北地等6郡以及雁门郡恒山以北、代郡、上谷桑干河以北地区。安定郡朝那以北、西河郡离石(今属山西)以北,约当今河套、 陕北、晋西北、 河北长城以北地区均为鲜卑、羌胡所居。东北方面由于高句骊强大,乐浪郡单单大岭(朝鲜半岛中央山脉)以东土地尽归其所有。玄菟郡治内徙至沈阳、抚顺间。鸭绿江上游地亦入高句骊。在南方,137年在今越南境内的日南郡象林县土著起事;攻占了象林县,建立林邑国,使日南郡南界从北纬14°以南,北缩至16°。唯滇西的哀牢夷内附,东汉在其地置哀牢、博南2县,又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6县;合置永昌郡;西南边界延伸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大盈江一带。 
秦汉时代中原王朝周边民族中以匈奴最为强大。匈奴约于公元前 3世纪(战国时期)兴起于中国的大漠南北。其东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东胡为邻,北接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西至色楞格拉河一带,南面与燕、赵、秦三国以长城为界。秦始皇时出击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匈奴势力退至阴山以北。秦末中原战乱,匈奴乘机南下,与中原王朝以故塞为界。到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174)时期,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征服了许多邻族;控制了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地区。在中国北部,以漠北鄂尔浑河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权。至汉武帝以后,匈奴势力退出河套及其西一带,河西走廊、新疆等地为汉朝所有,其势益哀。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入居东汉边郡,北匈奴在东汉不断追击下西迁中亚,其故地为鲜卑所居,留下的10余万部落并入鲜卑。 
匈奴以东是东胡族的乌恒与鲜卑。原先活动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