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第42章


韧矗此跏郑藻嵘匏跻病!绷钊《又沂只⒖谡牒鄞嫜伞F涿钪链恕"唷 ?br /> 生孩子并不一定被视为单纯的医学事务。难产时巫师也会被请来帮忙。洪迈提供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当吴氏不能忍受临产的疼痛时,家人请来一位和尚念咒。黄氏分娩时剧痛,使了劲但还是生不出来,为避免让她死去,请来一位灵禖,他预言鬼神已在迎候这位产妇,等于预告了她的死。常氏使了不少劲,但劳而无功,她告诉家人,一位被她打死的妾正在打她的肚子,家人请来一位道士洒了圣水。⑨即便是医生有时也用非生理的概念解释特殊的事。洪迈在一个类似于前、但用意不同的故事中表明了这一点:
第十部分:为母之道为母之道 2
县酒官吕生妻临褥,五日弗产。或曰:“非屠醉不可。”吕亟招之,至则醉矣。径入室,隔衣略扪抚即出曰:175“且扶坐,少顷免身矣。”俄闻婴啼声,谓屠不曾施技,偶值其生尔,无足奇者。屠语吕曰:“君细视儿左手虎口,必有小窃。”视之果然。问其故,曰:“此非佳儿也,必有宿冤,欲取君夫人命,故在胎执母肠不放,无由得生。吾用庞安常法针之,故得脱。”吕拜谢,儿亦寻死。又二岁,妻孕如前,仍以前法治之。既愈,乃告之曰:“事已至再,夫人从此当清居独处,倘不知悔,他日不幸,复值此,将奈何?吾或不在,必非他人可治。吾自料年运亦垂尽,不久于世。夫人于为性命计,勿忘吾言。”明年,屠果卒。又一年,吕妻竟因产丧命。吕狃于俗说,谓妇怀胎死者,沉沦幽趣,永无出期,至自持刀剖其腹,取败胎弃之。⑩
这个故事隐含两个在别处也得到证实的民间信仰: 其一,某个特定的婴儿不是一般的孩子,而是送来让父母伤心痛苦的孽障,多半因父母曾经犯下的罪孽而遭到这样的报应;其二,怀孕是阻挡母亲再生的不洁或污秽的事。很难追溯怀孕和生小孩是污秽的这种想法的由来。一部佛教伪经(出自于中国),《盂兰盆经》,描写了目连进入阴间寻找母亲时发现的盂兰盆地狱。地狱里只有女人,卫士向目连解释她们在那里是因为生孩子时的血污玷污了土地神,或让河流下游的人无意中用洗过血衣的河水给神献了茶,从而冒犯了神。作于宋代的几部道教经书含有类似的主题,暗示这些观念——在后期的中国非常突出——早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
孩子生下来以后紧接着的日子对母亲说来非常重要。医书的作者劝告产妇卧床3天。作者还指出产后易感压抑或神志不清,常说她们看见鬼了,因此应该及时治疗。产妇分娩后还易于遭受疼痛、风寒以及种种不适和危险。
分娩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孩子生下来几天后就死去,或几岁时夭折了,这种情况显然很普遍,即便是在有墓志铭资料、享有特权、有功名的士人家族里。陈自明的著作(1214—1297)176明确记叙了第一个妻子董尚柔(1216—1252)生了4个女婴,但是都没长大。37岁时第一个儿子出世的第二天她辞世而去。13天后男婴也死了。姚勉(1216—1262)的不幸是两位妻子都在婚后一年分娩时丧命。第一位妻子邹妙善(1228—1249)在惟一的女孩出世20天时去世,接着,女孩在第二年死去。第二位妻子,邹妙善的小妹邹妙常,死于第一次分娩以后的第七天。对母亲死后活下来的儿子,作者避而不谈他妈妈死于生他时得的并发症,多半怕伤害他的感情。又如,元明善(1269—1322)仅记载了史棣卿(1246—1266)21岁时因“病”死于京城。然后在铭文里提到她的第四个孩子——惟一的儿子,当时刚刚生下来7天。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尽管前现代时期生孩子很危险,但是仍使父母和祖父母感到非常兴奋、快乐,特别是生下男孩时。枕着小孩形状的瓷枕头图22婴孩形状的瓷枕,北京,故宫博物院,翁万国(Wango Weng)摄。
(图22)躺在床上的女人会想到生养孩子的乐趣。邵雍(1011—1077)45岁才结婚,第一个儿子出世时他写了一首诗:
我今行年四十七, 生男方始为人父。
鞠育教诲诚在我, 寿夭贤愚系于汝。
我若寿命七十岁, 眼前见汝二十五。
我欲愿汝成大贤, 未知天意肯从否?
养活婴儿
怀孕的女人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婴儿的生命都甚至更危险。考虑到宋代皇帝的女儿在婴儿期死掉一半,可以说婴儿的死亡率肯定非常高。正如一幅宋代呼之欲出的绘画(图23)图23婴儿和死鬼的幽灵,李嵩(创作活跃期1190—1230)。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郑珩、徐邦达: 《宋人画册》,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9。
描绘的,死亡似乎有办法吸引婴儿。
有的女人显然比别的女人运气坏,正如洪迈另一则逸闻所示:
雎阳刘桨夫妇,年皆四十余,屡得子不育,惟一幼女。刘调官京师,女在家亦死。将出瘗,母望送之,哭甚苦,倦憩椅上,遂昏睡。及醒,见高髻妇人立于侧曰:“无庸过悲恼,177便毓贵子矣,官人已得差遣,朝夕归。但往城西魏十二嫂处,觅一故衣,俟生子,假大银合,借以衣,置子于中,合之少时而出,命之为合住或蒙住可也。”语毕,忽不见。后五日,刘调滁州法曹掾归,妻告之故。次日,既出西门寻魏氏,行二里,无此姓者。还及门,偶驻茶肆,与主人语,其行第则魏十一也,问其弟,曰:“正为十二弟,所娶弟妇生十子,皆不损折,共居同食,殊非贫舍所宜。” 刘闻言喜甚,以情语之。魏入告其弟,持妇所衣绢中单与客,刘酬以钱二千,不肯受。既而妻娠。越五月赴官,时宣和庚子岁也。夫妇因对食,178相与语:“生男似有证,顾何处得银合?”适被郡檄兼委公帑,阅器皿,乃有大银合二。滁固荒州萧索,他物不相副,当巨珰谭缜使浙西,所过州必荐土物,盛以合而并归之,滁亦为备,缜从他道去,故留库中。至六月生男,如妇所教而字之曰“蒙住”。
第十部分:为母之道为母之道 3
这个孩子当然活了下来,长大以后当了官。
为了让新生儿活下来,医学文献提供了无数处方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中之一引用了许多谚语:“要当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则致寒热,或吐而发痫,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则难治。先治其轻时,儿不损耗而病速除矣。……儿衣锦帛,特忌厚热,谨之谨之。”还注明不扎针灸、不用灸法的农民的孩子往往活得比庸医治过的孩子好。
179西方国家的前现代社会,父母们经常把婴儿从不利于健康的城市送到乡下交给乳母照顾,这种办法大概使婴儿死亡率增高。中国同样广泛使用乳母,但是婴儿死亡率多与她们无关,因为代替把婴儿送到奶妈家的办法是把奶妈请到自己家,可随时照顾小儿各方面的生理需要。医生不反对使用奶妈,相反,他们只提醒选健康、丰满、奶水洁白的奶妈。事实上通常的医学思想认为喂奶就像失血并且耗尽了女人的力气:“世俗之家,妇人产后复乳其子。产既损气已甚。乳又伤血至涤。蠹命耗神,莫极于此。”这样想的人家会雇奶妈以保护新妈妈的健康。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奶妈在士人家庭里是常见的角色。苏轼(1036—1101)写道,任采莲(1017—1088)喂大了他姐姐和他自己,然后留在他家35年,带大苏轼的3个儿子,跟着他旅居、宦游各地。士人为雇用奶妈而烦恼是因为有功名人家的孩子常受奶妈坏习惯和价值观的影响,或是奶妈为了得到这个差使而过早地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
人们会把上层阶级的女人自己带孩子视为献身母性的表现。袁燮(1144—1224)说自己的妻子边氏(1155—1203)是理想的妈妈。她19岁结婚,不久就开始养育孩子,最终养大4个儿子,4个女儿。
男女八人,自乳其七。饥饱寒燠,节适谨甚。无顷刻不系于心;无毫厘不至之处。自言吾之心寄于儿之身。儿小不安,终日抱持,未常置之袵席,委之他人也。察之微,护之谨。故咸遂以长;而无夭折之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