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第3章


庖逯匾潭壬秆。詈蟾莩墒楣婺W鲎詈笠淮紊秆 !?005年1月的事件首次收集多达529篇,实际选用概括的仅有30篇;2006年3月最后敲定的事件则是从456篇当中精选出16篇。”该书副主编宋彦尊告诉记者,一年时间内编撰出这样一部质量要求高、信息含量广、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的史书对所有编撰人员都是一次高难度挑战。不仅如此,为了让读者能够将一个历史事件作为一个节点放入历史纵深中对香港历史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在某些事件后面,特别设计了相关“链接”,有的篇幅甚至比事件记述本身还长。客观、全面、翔实的史料,是《香港回归十年志》最为显著的特点。
全面、客观、集大成
“虽然读者看到的都是平铺直叙的历史事件,但正是这波澜不惊体现了我们的历史观,体现了纪述历史的客观与全面。”据主要编创人员透露,编辑过程中,许多敏感事件都经过反复、激烈地争论最终坚持客观地展现,不加任何主观评论。
比如2002年卷涉及的“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对居港权案件作出终审判决”事件,其中就基本法释法问题,书中将案件来龙去脉一一陈述,不妄加评论,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回归十年来,《基本法》前提下“港人治港”是如何落实、实现的。2003年7月游行事件的入选与否,编写组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历史的客观与公正占了上风。在2006年卷首的彩色插图中,为了体现当年“霍英东逝世”这一重大历史信息,但又要避免太过肃穆与其他积极的历史事件不协调,编写组费尽心思,配插了一张“香港中华总商会第45届会董就职典礼,全体人员起立向基金会永远主席及赞助人,已逝的霍英东先生默哀”的图片,没有灵车灵柩,看似喜庆的场面却寄托了哀思。
这样的细节和心思,书中还有很多。《香港回归十年志》值得一提的特点之一是关注民众和民生。“香港回归的十年,其实是对民众影响最深刻的十年。”李运才认为:“既然是编史书,就不该仅仅只有宏大叙事。”该书无论从篇幅、内容上都兼顾大量民生新闻、文娱新闻。
《香港回归十年志》的出版发行,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李群认为是对香港回归十周年的隆重献礼,该书展示了现在的香港用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香港的实际,使港人走向一个更加安定、繁荣,更加重视民主、民生的香港。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书“对于研究‘一国两制’、研究香港等方面的工作都有着积极意义”。
服务大局,双效兼顾,资世致用
从最初由香港大公报社和我社共同提出选题策划,到共同协商、由我社承担选题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前后历时不到一年时间。这期间有幸得到了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的积极关心和支持,才得以顺利实施。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金明善在他为此书所写的编后记中如此感慨。
金明善表示,这项浩大工程不仅策划者、编著者、编辑和技术设计人员付出了巨大心血,而且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共山东省委、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佐洱出任本书荣誉顾问。高祀仁主任不仅审阅了全部书稿,而且还为本书撰写了《创造历史的十年》为题的总序。国务院港澳办和驻京研究机构的20多位承编者,均是专家型作者队伍,他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诸多困难,基本上按时完成了编写任务。此后的编辑、设计、印制、发行等环节,在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环环紧扣,终于在六月中旬上市,首印3000套,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研究机构、高校图书馆,以及个人使用或收藏。
“我们相信,全面记录香港回归十年历程的《香港回归十年志》,不仅为香港和祖国内地纪念回归十周年增添一份喜庆,而作为真实记录香港回归发展历程的这样一部鉴证性的大型史书,必将发挥它应有的文献资政价值”,金明善社长如是说。
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至今已整整十年。作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亲历者,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这十年,是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由科学构想变成生动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十年;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实、香港民主制度循序渐进向前发展的十年;是香港与内地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实现互利双赢的十年;也是香港更加繁荣稳定、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的十年。十年探索、十年实践、十年发展,“一国两制”这一旷古伟业顺利渡过了它的初创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十年来香港走过的路程,总结十年来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的实践经验,思考香港的未来发展,给人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确立新的制度框架
香港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国家完全统一的创举,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性的实践,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特区政府和广大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一国两制”的崭新制度框架已经确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初创期”的根本标志。在这个崭新的制度框架下,一方面,香港继续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保持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另一方面,基本法的权威在实施中进一步树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落到实处,“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中央与特区的关系,以及特区内部建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具象化,把这些重大的、基本的关系明确下来,是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为香港未来政治稳定和发展确立了规范。这就形成了以“一国”为前提、“两制”和谐共处、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我们相信,不管什么人,不管其信仰如何,只要不带政治偏见,客观地观察和分析香港回归以来的情况,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了贯彻落实,获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崭新的历史。
十年崭新的历史,“新”在什么地方?
“新”在香港政治民主得到新发展。基本法赋予香港特区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得到落实,港人依法自主管理特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回归后,香港同胞开始真正当家作主,第一次行使选举行政长官等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十年来,香港先后举行了三届行政长官选举、三届立法会选举和两届区议会选举,选民基础和港人的民主参与程度不断扩大。此外,通过选举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港人还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广泛咨询民意,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寻求循序渐进推进香港政制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新”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实现新融合。十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重重困难,经济步入持续、较快发展的良性轨道。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新的机遇。CEPA、个人游、允许香港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QDII等措施,更使香港与内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规划支持香港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沟通协调更加顺畅,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向深层次、宽领域拓展。两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态势更加明显。香港连续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吸引外资排名世界第七,城市综合竞争力名列前茅,被投资者视为全球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新”在香港社会各方面出现了新气象。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缔造和谐的施政理念,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各界人士关心社会事务,积极参政议政。各种文化包容共存,与“一国两制”相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