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少奇》第38章


投揖醯眯叱堋薄K荒苋依锏幕把健V醒肓斓纪疽话愣疾换厝ィ飨不乇埽芾沓K底约杭沂谴蟮刂鳎膊换厝ィ辉诜苫峡醇秆邸U獠皇怯爰蚁缛嗣窆叵档奈侍猓巧婕暗阶约仪资粼谡咧姓寄牟糠帧5倨娣浅9匦募蚁绲姆⒄梗拥搅思蚁绱罅康睦葱牛从澄侍獾摹⑾蛩屎虻亩加小;顾狄坏惆桑矣肷倨娼峄橐恢辈恢浪纳眨约阂餐耍罄茨兀故歉菁蚁缯庑┖厥俚男牛靡趵弁?898年的阳历,“11月24日”的生日这么查出来的。少奇的大姐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1961年来了封信,说吃不饱饭,天天几两粮,不能偷不能抢,饿呀,怎么办呢?我看了这信心里挺别扭,便给他寄了些钱。后来回去看大姐,才知道他用这钱买了些肉,加上那天多吃了些糠粑粑,给撑死了。本想帮他一下,谁知出了这事儿,叫人怪难受的。但我们不能给她们特殊照顾呀!从宁乡回京半年左右,外甥女鲁新秀就给我们寄来了两双她做的布鞋,我和少奇穿着都挺合脚,少奇心里特别感激。总之,少奇对老师、对同学、对亲人很有分寸,他对老乡、对花明楼很有感情,根据各人具体情况,能帮什么帮什么,但他从没有对亲戚作特殊安排,虽然他愿意大家都发展。
王光美深情忆少奇(2)
笔者:少奇同志是大理论家,我们想了解他的读书生活。当时不是流传毛主席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少奇吗?” 
王光美:那句话呀(笑),说是主席的话,但主席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的我一直没搞出来。我没听到过传达,所以这句话我从不用。要说起读书,主席读过的书没人能比,包括乔木也不能比。少奇日常工作那么多,不能像主席那么读,但他有时间也看。我们自己有个图书馆,少奇有个钟爱的小书架,读的书搁那上头,有空就拿。1951年去杭州,他带去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后来去广东从化休养,他带了《红楼梦》去。少奇是从文艺角度看,他也得领导文艺界呀。他是思想领导为主,总理是具体接触;总理常叫文艺界人士来家中吃饭交流,少奇是在会上讲一讲。1959年秋天去海南岛休养,正好苏联再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读的就是这个新版教科书,还请经济学家薛暮桥、王学文辅导学习。 
笔者:我们觉得严肃深沉是少奇同志的性格特点,是不是这样? 
王光美:他不随便说话,但观察能力特别细,喜欢陷入沉思,一旦开口说话,他的见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人很随和,对身边工作人员从不发脾气,但也不像主席那样爱聊天。有时他一整天就坐着,偶尔走半个钟头,我跟着他走他也不大和我说话,所以趁他走我就干些别的事了。他说话不像主席那么幽默、爱开玩笑,但也不是不笑,只是不像总理那样仰天大笑。 
笔者:少奇同志有什么特殊爱好吗? 
王光美:特殊爱好?朱老总喜欢兰花,陈云同志爱听苏州评弹这类的吧。少奇没什么特殊爱好。总理也一样,他不是江苏的总理,不是浙江的总理,也不是沈阳的总理,他是全国的总理,忙啊!我没听到过少奇哼什么歌和戏。 
笔者:少奇同志代表国家多次出访,记得1963年出访柬埔寨时敌特准备谋害他。少奇同志大无畏去了。西哈努克还曾称颂他是“用生命传送友谊的中国主席”。 
王光美:还真有这事儿,细节不好怎么讲。反正当时侦查到敌人在我们经过的路口埋了定时炸弹,我们一过就炸。可这事不好跟柬方讲,否则柬方问你:“我们国家的事儿你们怎么知道”?可怎么说呀。西哈努克很讲尊严,国家小特别要尊重。那时周总理管外交,心很细,把我几个孩子接到他那儿打乒乓球了,就是万一出事,我们孩子都在他身边。当时少奇坚持要去,他相信这事一定会解决好,中国不能在国际上失信。后来大概是通过侨联找金边市长排了险,少奇、陈老总准时出访,西哈努克十分感动。 
笔者:您认为应该怎样纪念少奇百年? 
王光美:国家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少奇是国家的人,我们不提任何要求。我们希望地方上的纪念要符合少奇精神,不追求形式,不劳民伤财。 
笔者:最后我们想问问少奇同志日理万机之余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王光美:他的教育是严的,子女也管呀。孩子们平时交给托儿所、学校,记得那时候好些人讲平平她们在学校生活不好,晕倒了,让接回来吧。我也犹豫了,问少奇,少奇说:“让他们吃点苦吧,有个切身体会,等他们给国家办事了就会让别人少吃点儿苦。”他还要求孩子从小劳动,不能娇娇滴滴。而且孩子9岁以后不让进办公室,因为他会认字了。当然,少奇与儿女们也有轻松的时候,比如打打扑克,“摸鼻子”、“百分”什么的…… 
(易凤葵易柯明)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1)
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故乡。王光美从1961年到2003年先后6次来到这里,给宁乡人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1961年4月2日至5月13日,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在湖南农村作了44天调查研究。5月3日至9日,他们来到炭子冲。这是刘少奇最后一次回家乡,也是王光美1948年同刘少奇结婚后第一次来婆家。这次回乡,他们就住在刘少奇诞生和度过青少年时代、陈设十分简陋的老屋里,对乡亲们的生产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情况尤其严重。回乡的第二天,刘少奇和王光美就把他们的农民通讯员、1953年国庆节曾被邀请进京观光的成敬常、黄端生请来了解情况。成敬常和黄端生都患了水肿病,加上8年没见面了,刘少奇、王光美都几乎认不出他们了。刘少奇拉着他们的手说:“成二爷,黄八老倌,8年不见了,都好吧?”成敬常感动地回答:“刘主席好!”“成二爷,农民没饭吃,是的吧?”刘少奇边递烟边问。成敬常说:“是的,是的。”“农村搞得这么样,1953年在北京交给你们的任务为什么没完成呀?”“应该要完成,近两三年向主席写信报告过情况。”“写信来了,我怎么没收到?”“我们确实写了,不敢讲假的。”成敬常是个忠厚老实人,刘少奇相信他不会说假话。他怀疑有些基层干部怕“家丑外扬”,将信扣压了,便嘱咐王光美和秘书说:“一定要查一查,人民有通信自由。” 
接着,刘少奇、王光美又把少年时代同少奇一起看牛并常在湖塘里洗冷水澡的李桂生找来,边散步,边扯情况。他们来到一片鱼池旁,刘少奇问:“这里原来不是田吗?什么时候挖了鱼池?”李桂生说:“队干部想把炭子冲变成鱼米之乡。叫我看,去年粮食减产,干旱有一点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我讲直话,主要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五风’刮得这样!”他们来到安湖塘屋场的公共食堂。只见食堂里又乱又脏,方格子蒸笼几格架在锅上,几格搁在地上;吃过饭的钵子也没洗,堆在案板上;一堆莴笋叶子摊在地上。李桂生告诉刘少奇、王光美:“食堂里炒菜,没得油,只放盐,吃不饱呀!”刘少奇、王光美看到这个情景,内心一阵酸楚。 
回到炭子冲的第三天,刘少奇、王光美把原大队支部书记王升萍找来,想通过他了解炭子冲大队刮“五风”的情况。刘少奇问:“你为什么会犯错误?”王升萍回答:“没听党的话,没听毛主席的话。”刘少奇说:“还要加一条,没听群众的话。”刘少奇递给王升萍一支香烟,自己也点燃一支,继续问:“山林怎么砍得这样溜光?”王升萍说:“1958年大炼钢铁砍了一回,1959年大办公共食堂,没柴煮饭又砍了一回。” 
一谈就是一上午,刘少奇、王光美留王升萍一块儿吃中饭。刘少奇又问:“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王升萍不敢回答,谨慎地反问:“这到底是讲得还是讲不得呢?”“怎么讲不得呢?有人向我写信,尽说好话。你们讲实话,相信你们的。农村搞得这样糟,不亲自下来不晓得。”王升萍打消了顾虑,说:“现在农村公共食堂不好!还办下去会人死路绝!”刘少奇说:“食堂不好,敢不敢撤掉呢?”“报告主席,我怕犯错误。”“不要怕,你先把你那个食堂解散。如果有人问你是谁要你解散的,你就说是省委工作组要你散的,去找工作组吧!”刘少奇又语重心长地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