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苏联 叶皮凡·马卡列夫》第5章


龅亟邮芰苏庀钊挝瘢⑾蚬卤硎疽欢ú换崃钤资!?br /> 马尔克斯确实称得上是个战略家,然而在政治上还很幼稚。哈尔德哪里会慷慨地赐给他什么晋升之阶?哈尔德只是想利用他的智慧和谋略,作出一个符合希特勒心意的计划,在元首面前为自己表功。而马尔克斯可是开足了马力,在8 月5 日就拿出了第一个方案《东线作战方案》。 
马尔克斯在方案中分析了德苏两国的力量对比:至1941年春,苏联地面部队可能拥有151 个步兵师,32个过时的骑兵师,38个机械化旅;德军可投入的兵力为24个装甲师,12个摩托化步兵师,110 个步兵师,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苏联西部的地形特点和交通状况是:南方河流纵横,道路短缺;北方森林密布,不利机动;中部地势平缓,交通便利,位于这里的明斯克、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大陆桥是装甲部队突向莫斯科的最佳路线。着眼于苏联的气候条件,5 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对苏作战的最佳时间。 
根据对客观条件和苏军可能反应的具体分析,马尔克斯的作战方案提出要求:德军应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方向,基辅为辅助突击方向,分两路楔入苏联领土;首先将苏联北部的主要兵力歼灭在伏尔加河上游东西两侧,并占领莫斯科,同时以一部分兵力掩护北翼,夺取波罗的海沿岸港口和列宁格勒;强渡第聂伯河后,北路德军应挥师南下,协同南路德军以钳形突击攻占乌克兰;最终目标是进至罗斯托夫、高尔基、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战局一共分为四个阶段,计划以9 至17周完成。 
马尔克斯的计划气势宏大,富于冒险精神。但是这个计划却显得有些不够实际,在部队机动、战斗实施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缺乏可行性。而且在关键问题上与希特勒的意见相左。希特勒心目中并不认为首都莫斯科是主要的突击方向,他所看中的是资源丰富的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和南部的乌克兰。 
想借助东线计划来引起元首青睐的不只是哈尔德一个人。德国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参谋长阿·约德尔炮兵上将觉得制订如此重要的作战计划是他们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部的分内之责,不能让陆军参谋部抢了风头。他命令手下的国防处处长伯·冯·洛斯堡中校拟订一份《东线作战研究报告》,并希望能抢在陆军参谋部前面向希特勒提出。9 月15日,洛斯堡中校完成了这一报告的拟订工作,并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将计划命名为“弗里茨”。看来不只一个人想利用这场“伟大”的战争,在历史上写下自己(或自己儿子)的名字。“弗里茨”吸取了马尔克斯方案的一些主张,同时首次提出:德军应该以3 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等三个方向实施突击。当中路进至西德维纳河以东时,应视情以一部兵力转而北上,阻止苏军东撤。但这个报告仍以明斯克、莫斯科总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 
陆军总参谋部发现国防统帅部参谋部也在制定东线方案,并看到了“弗里茨”对马尔克斯方案的改进,于是决定再修改作战方案。陆军总参谋部命令新任该部的第一总军务长弗·保罗斯中将负责修订这个方案。10月29日,保罗斯在马尔克斯和“弗里茨”两个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代号为“奥托”的作战计划草案,哈尔德认为这个方案已足够成熟,于是将它呈报给了希特勒。
二将争宠(2) 
看到了约德尔呈来的“弗里茨”和哈尔德的“奥托”,希特勒觉得这两个方案都很成熟,而且彼此相差不远。只是在战争的主要突击方向上,二者的意见都和希特勒的最初想法不同。两个计划都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攻克莫斯科是战争的主要目的。然而希特勒却从他的主要需求出发,认为乌克兰和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才是真正的战略要点。因此他在原则上同意“奥托”计划同时,提出了:南北两翼“必须快速而且强大”,“莫斯科不是很重要”等修改意见。 
在之后进行的很多次计划研究中,希特勒同他的将军们在意见上的不一致逐渐显露了出来。希特勒固执地认为,打击敌人的经济腹地比占领那座政治中心更为重要。确实,他进攻苏联一半的目的就是夺取包括石油在内的重要战略资源,所以他认为应该先以北方和南方为主要突击方向,等夺下了北方的列宁格勒和诸多港口,以及南方的乌克兰,再两路夹击攻打莫斯科。但是实际上战争一旦开始,全部的目标就应该是打败对手,而不是从对手身上抢夺财物,因为一旦将对方打败,全部的财物自然都是你的。如果不能一举击垮对方,就难说结果会怎样。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为首的将军们就是从这个简单的战争原则出发,认为一旦在北方歼灭了红军主力,并夺取了莫斯科,就能彻底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和军事实力,剩下的任务就水到渠成了。克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原则之一就是“打击敌人的心脏”。德国和苏联这种强国之间的战争,就像两个高超的拳击手在斗拳,任何一方的一轮重拳过后,对方都必然还以重拳,除非你的第一轮打击就能击中敌人的要害并使之彻底丧失战斗力,不然进攻过后就会出现防御的危机。双方的意见冲突看起来只是一个主要进攻目标的问题,但是在对苏的作战计划中却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在计划上兵分三路同时进攻北部、莫斯科和乌克兰三个目标,从表面上看希特勒和将军们的矛盾被掩盖了。但是德军元勋毛奇曾提出如下原则:“与敌军主力发生冲突后,任何作战计划都不会一成不变。”一旦三路进攻受到阻力时,究竟先以哪个目标为重点就成了突出的问题。在对苏作战的计划中,隐隐约约地蕴含了希特勒和布劳希奇的观点冲突,这也就为日后开战一段时间后的目标争议和命令混乱埋下了伏笔。如果在讨论计划阶段,这两种观点的矛盾能够充分显示出来,并得到解决,也许日后苏德战争的历史就会改写。
21号训令(1) 
经过几次争论和修订后,12月5 日进行的例行秘密会议上,希特勒和陆军的布劳希奇及哈尔德,最高统帅部的凯特尔和约德尔对计划中行动的每一步骤和战术细节进行了归纳,进攻苏联的计划最终确定了下来。希特勒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布劳希奇元帅关于主要突击方向为莫斯科的建议,但是在计划中还是体现了两种意见的分歧。随着对整个计划的了解逐渐深入,希特勒对它的态度慢慢由怀疑转为信赖,最终醉心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庞大战略行动。他将这个计划最终定名为“巴巴罗萨”。“巴巴罗萨”是德国皇 帝腓特烈大帝的绰号,这位煊赫一时的君主曾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5 次入侵意大利。希特勒希望用这位80年前强大帝国缔造者的称呼,为他消灭苏联的“伟大”战争带来好运。第二天,即12月6 日,约德尔委托瓦尔利蒙特将军根据会议通过的决定,起草对苏作战的训令。六天以后,瓦尔利蒙特将军完成了这一训令的起草,12月17日把这一训令草稿呈报给希特勒。 
希特勒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个大胆而凶猛的计划,如果一切能完美地实现,那这场战争所取得的胜利简直是太伟大了,这将成为人类历史的一次转折,更是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只有日耳曼民族的勇士,第三帝国的钢铁雄师,只有我希特勒才配得上这样辉煌的胜利。”他想。希特勒感到,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完美的计划,冒一些风险,付出一些代价都是完全值得的。 
希特勒下定决心,必须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集中最精锐的部队,挑选最得力的大将来执行这个充满了冒险精神的计划。空军好说,就让戈林亲自指挥他的骨干航空队。而地面上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方向都必须由身经百战并且能独当一面的人物来领导。谁能担此重任呢?冯·博克算一个,他出身世代簪缨的军人家庭,是少年得志的军事天才,受过一战的洗练,得到过最高勋章,并且对装甲兵闪击战法的了解在高级将领中首屈一指,8 月刚刚晋升为元帅,没人比他更有能力指挥最重要的中央集团军群,还有一点特别让希特勒放心,博克元帅对于他有着百分之百的忠心和无上的崇敬。希特勒想到这位他麾下最勇猛最忠诚的大将,心中颇感得意。还有一位呢?希特勒想起了伦德施泰特。同样在8 月刚刚晋升为元帅的伦德施泰特,目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