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99章


记》和《均天乐》。
洪昇之所以怀着愤恨的心情这么写,主要原因就是他与钱家是表亲关系,钱开宗的女儿钱氏姐妹是她钟爱的表妹,是“蕉园诗社”的著名女诗人。洪昇要为“闺阁昭传”,必然要痛恨江南科场案的始作俑者尤侗。另外,在整个清朝,人们对吴兆骞被无辜发配塞外十分同情,京中士大夫阶层曾共谋营救,最后通过纳兰成德,去求其父明珠,方才营救成功。洪昇在北京二十年,同这些营救者交往密切,不可能没有共同的思想。
江南科场案发生后,钱家的二百多口人被械捕京师,险些被发配给旗人为奴。《红楼梦》中写薛宝钗进京“待选”,实际是隐写她等待被皇帝发配给功臣为奴婢。后来“选妃”之事黑不提白不提了,是因为后来皇帝赦免了钱开宗的家属。薛宝钗得了“热毒”之症,不施脂粉,屋子布置的像“雪洞”一样,是在为父亲戴孝! 
第三节 双悬日月
先从周汝昌先生对“双悬日月照乾坤”的解释说起吧。《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令主说一句牙牌副的形状比喻,接令者就要接续一句诗文、俗语或戏剧唱词。周汝昌先生发现,这里的描写很奇:黛玉完令的句子是“双瞻御座引朝仪”,湘云完令的句子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周汝昌先生认为,黛玉的句子“这就奇了”,“可是湘云的更奇”。奇在哪里呢? “两位姑娘满口里冒出一派‘皇家’、‘朝廷’的词句,这与她们素日的风格迥异,令人触目而生疑,披文而莫解”。
如果周先生真的仅止于“生疑”而“莫解”,这就罢了。问题是,周先生不仅“解”了,而且“解”得比《红楼梦》中的描写更奇!周先生认为,《红楼梦》在这里暗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就是在乾隆朝初期,皇帝的伯父、当年的“废太子”,有个儿子弘皙,曾发动一场宫廷政变,妄图推翻乾隆皇帝,自立为帝,夺回父亲丢掉的皇帝宝座。曹雪芹和他的家庭,是“废太子”的死党,参与了这场未遂政变。政变失败后,曹家二次被“抄家”,才最终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周先生认为,《红楼梦》中的这些奇怪的“牙牌令”,就隐写这段历史。“双悬日月”就是出了两个皇帝,“照乾坤”的“乾”字代表乾隆,“朝仪”、“玉座”都代表“坤”,就是企图“坤代”的另一个皇帝弘皙。周先生认为,“湘云是这场变故中的重要遭难者,似乎黛玉也有关系,尚不可尽明”。
本人认为:且不说周先生关于曹家“二次复兴”、“二次抄家”的“新证”于史无征,有清一代所有文章诗词中也未见乾隆初年有什么“双悬日月”的记载,即使真的有什么曹家参与弘皙政变的事情,政变迅速失败,弘皙也不可能登基加冕,怎能形成连闺阁女子都随口说出来的“双悬日月”照乾坤的局面呢?再说,翻遍周先生的所有著作,也找不到湘云因“两个皇帝”而“遭难”,黛玉与“两个皇帝”“似乎有关系”的任何证据,不明先生的结论从哪里得出。
不仅如此,周先生使用的分析方法也难以服人。如果“乾坤”两字的“乾”就代表乾隆,那么今天的任何一本汉语字典词典中都有乾坤一词,不是都成了“妖书”了么?再说,“乾坤”在这里是一个词,代指天下,似乎也不可拆开理解;即使允许拆开,乾为天,坤为地,乾为西北,坤为东南,乾为阳,坤为阴,乾为男,坤为女,怎么也看不出乾隆与弘皙哥俩是“乾”与“坤”的关系,看不出“坤”能代表弘皙,“乾”能代表乾隆皇帝啊?
笔者经过十几年的考证分析,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康熙朝的著名文学家洪昇。洪昇创作《红楼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难”前,洪昇从一个“百年望族”出身的封建正统文人的观念出发,类似孔尚任(其实不止他两人,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在研究这段历史),以明末清初的柳如是、陈子龙、钱谦益之间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为基本素材,描写改朝换代中的民族主义伤痛;第二阶段是“家难”后,时间已到康熙后期,江南知识分子的不合作情绪已经缓解,恰好洪昇又遭遇了人生的惨痛打击,于是把书中主角改写成自己和“蕉园诗社”的姐妹,转而表达自己“无才补天”与“蕉园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这些考证分析见笔者《蕉园绛云,红香绿玉》及《红楼梦?红楼梦!》等文章,读者朋友可以查阅。
在洪昇创作《红楼梦》前一阶段的史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汝昌先生津津乐道的“日月双悬照乾坤”的史料,足可证实,《红楼梦》隐写的绝不是什么“弘皙政变”与乾隆皇帝“双悬日月”,而是明末清初的一段真实的“反清复明”历史!当时的风尘才女兼侠女柳如是,与民族志士陈子龙,曾在嘉兴的“小红楼”(南楼)中,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陈子龙号称才子和“神童”,柳如是号称才女兼“神女”,二人的结合,在当时的江南传为美谈。陈子龙后来回忆这段美好的生活,曾写下“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的诗句,此诗所说的“红楼梦”,不仅在形式上是《红楼梦》书名的来源,诗中所表达的内容,也正是《红楼梦》“木石前盟”、悲金悼玉主体故事框架的来源。
陈子龙在抗清的战斗生活中,曾写下一首题为《九日登一览楼》的七律: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这是一首登临纵目时的寄兴之作。诗人登临的“一览楼”,是陈子龙家乡松江的名胜,唐代所建,明朝后期很兴旺。今天的人们读这首诗,如果不知道当时的特殊历史,是很难理解诗人的用意的。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南明小朝廷的首都南京失守,陈子龙联合一批抗清志士,在闰六月发动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江南抗清起义,起义失败后,陈子龙侥幸逃脱,躲在嘉善的“水月庵”中避难。其时,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在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对于忠于朱明王朝的江南士大夫阶层来说,此时的局面恰是“双飞日月”。陈子龙诗中的“双飞日月”,指的就是残明出了两个朝廷,两个皇帝的局面。
虽然两个明政权为谁是正统闹得不可开交,但陈子龙从抗清大局出发,对两个政权都采取拥护的态度。两个政权也都曾封陈子龙“统领”江南义军的职务。从“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的诗句中,可以看出,陈子龙期望为“双飞日月”率领兵马“神骏”,收复故国河山的气概,也体现了他盼望出来一个“补天”的女娲,补好“半缺河山”的愿望。《红楼梦》中湘云酒令的“日月双悬照乾坤”,说的正是两个明政权同时“照乾坤”的这段史实;黛玉酒令的“双瞻玉座引朝仪”,说的也正是陈子龙曾经先后拜见两个小朝廷皇帝,同时接受“唐王”和“鲁王”封赏的事实。
诗中说的“南望潇湘”,也并非指湖南,因为从江南松江望湖南,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南望”!这里说的“潇湘”,当指“唐王”和“鲁王”盘踞的浙江、福建。在清代诗人的笔下,经常把江南大好河山称为“潇湘”之地,这个“潇湘”与湖南无关。联想到《红楼梦》中,称黛玉为“潇湘妃子”,也就不难理解了。《红楼梦》初期,黛玉的原型是江南风尘才女、一代“花王”柳如是。柳如是自小被卖入风尘,长大后不知道自己家乡何处,父母何人,是别人听她说话的口音,猜测她原籍是浙江嘉兴,正是文人笔下的“潇湘”之地。《红楼梦》书中,开始说香菱对自己的家乡和父母都“不记得了”,继之让黛玉说自己“湘江旧迹已模糊”,说的正是柳如是的事情。否则,黛玉来贾府时已经记事了,中间又因父亲去世回去一次,离开家乡时间并不长,怎么家乡的形象就模糊了呢?
在陈子龙写出“双飞日月”诗稍后,康熙三年(1664),陈子龙的好朋友和并肩抗清的名将张煌言被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