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普京一个人的振兴》第39章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最严峻的外部挑战就是美国加紧研制NMD。1999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无视美苏1972年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签署了完全违反该条约的关于建立NMD的法案。此后,美国政府一再增加拨款加速NMD的研制。同年10月,美国军方对NMD的导弹拦截技术进行了首次试验并获得成功。根据美国政府的计划,美国定于2000年1月和7月再进行两次类似试验,然后克林顿根据试验结果于9月份正式决定是否立即着手部署NMD。
俄罗斯认为美国部署NMD、推翻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计划,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企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必将打破国际战略平稳,加深国际形势的危险性,使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在俄罗斯国内还普遍存有这样一种看法:美国推进反弹道导弹系统研制计划,归根到底是要降低俄核力量的潜在能力。而俄当前的经济状况使俄没有任何可能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与美展开核竞赛。如果俄没有强大的核遏制能力,将会使俄罗斯丧失大国地位,而只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二流角色。俄领导层还认为,美国加强核力量的计划还有经济上的目的。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在《独立报》上指出,美国部署NMD,“不排除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人又想让俄国卷入一场新的军备竞赛,企图阻碍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因此,俄罗斯为维持俄美军事战略平衡这一影响美国政策的有利因素,保障国家安全利益和大国地位,对美国部署NMD和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计划表示坚决不能接受。因此,普京非常明确地把阻止美国部署NMD确定为俄对外政策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在NMD问题上,普京也认识到,分歧与对抗难以达到阻止美国发展NMD计划的目的,因此,他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措施,在强烈反对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方案,并力图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普京的推动下,俄国家杜马批准了搁置多年的《俄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TARTⅡ)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普京通过此举强化了俄维护《反导条约》的立场。但俄罗斯同时也表示将把“STARTⅡ”与《反导条约》挂钩,即如果美国发展国家反导系统,俄将废除包括《俄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在内的一切军控条约。
同时,普京通过外交手段积极寻求英、德、法、意等西欧大国和加拿大的支持。这些国家担心核裁军进程逆转和出现新的军备竞赛,普遍对美国部署NMD持反对或消极态度。普京在2000年访问了所有的西欧大国和加拿大,寻求各国在反导问题上对俄罗斯的支持。普京甚至建议与北约和欧洲联合建立导弹防御体系,并就这一建议与欧洲各国领导人交换看法。这些都表达了俄愿与各国一起认真解决所谓“导弹威胁”问题的诚意。此外,普京还积极谋求在此问题上同中国等国家的合作。2000年7月普京访华时,与中国签署了《中俄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充分表达了两国反对美国部署NMD的坚定立场。通过这些努力,使得美国坚持发展和部署国家反导系统遇到了来自俄罗斯、几乎所有北约盟国、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在此情况下,克林顿出于各种考虑宣布推迟做出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虽然如此,美国并没有放弃发展NMD,俄美在此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依然存在。
此外,比叶利钦更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普京的上台,使得俄美之间早就存在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化和加剧了。
首先是在车臣问题上,美国以“人权”为由,不断批评俄罗斯的车臣政策。2000年2月,美国国务院负责人权和难民事务的高级官员在华盛顿会见了所谓“车臣共和国副议长”巴沙耶夫。俄外交部对此提出强烈抗议,指出这种接触只能被看做是美国“公然对俄采取的不友好步骤”,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普京坚决主张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他担任俄政府总理后不久,俄政府就于1999年9月再次出兵车臣,开始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分子。美国指责俄军侵犯了人权,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要求俄停止军事行动,与车臣当局进行政治谈判以解决问题,并要求充当调解人。美国的这些指责和要求遭到俄的坚决抵制。2000年2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1999年度别国人权报告》,指责俄在车臣的军事行动侵犯了人权后,俄外交部强烈表示,美国务院对俄的人权状况充满偏见,这份报告是无法接受的,并发表公告批评美国“无权干涉俄罗斯内部事务”。
其次是在争夺独联体国家方面。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外交上对独联体国家的重视不足,以及俄本身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独联体国家“离心力”的不断上升。美国抓住时机,不断向这一地区渗透,影响力慢慢加强。1999年4月20日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退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另辟他径保障国家安全。而在美国的支持下,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五国于1999年4月成立了“古阿姆”联盟,明显带有反俄罗斯的倾向。而美国更通过经济手段拉拢独联体各国,特别是乌克兰。据统计,美国每年向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提供的援助和各种专项资金高达22亿美元。乌克兰早在几年前就已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埃及的第三大美援接受国。美国方面也毫不掩饰地声称,援助“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而且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独联体国家“非常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普京上台后也加大了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力度,先后通过出访和邀请访问的方式实现了同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会晤。普京与这些国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签订了许多军事和经济协定。普京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明显地改善了与多数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使多年来许多独联体国家疏俄亲美的倾向有所变化。
客观对待“老对手”(二)
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同美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了北约后,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表示北约将会继续东扩,其对象自然是某些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认为,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将会使俄西北边境地区的军事战略态势面临实际威胁,因此强烈反对北约继续东扩的计划。普京在2000年6月明确指出,北约进一步东扩的计划“是不友好的、与欧洲安全相矛盾的计划”。他警告说,“北约跨过前苏联的边界将导致一种对俄罗斯和欧洲都是崭新的局面的出现”,这将“对整个安全体系和欧洲大陆
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其后,俄国家杜马于2001年5月23日通过了关于反对北约东扩的决议。
但是,面对美国及欧洲盟国对北约东扩的坚决的态度,普京也力图通过灵活的方式解决或者缓和。2000年2月,在普京建议下,俄外交部邀请北约新秘书长罗伯逊访问俄罗斯,使自科索沃危机后冻结的俄与北约的关系得以缓和,俄罗斯也与北约恢复接触。而普京在会见罗伯逊时,公然提出了加入北约的意向,更是使北约措手不及。虽然这可能只是普京的一种外交策略,北约也对这一提议加以了拒绝,但这毫无疑问反映出了普京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普京当选后,在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的问题上,俄罗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的考虑,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矛盾仍然存在。多年来,美国一直向俄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俄停止向伊朗出售核技术,声称伊朗可能会利用俄提供的核技术制造核武器,但是普京顶住了美国的压力。2000年3月,伊朗总统哈塔米访俄,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双方签署了两国关系基础和合作原则条约,关于黑海法律地位的联合声明,达成了有关军事技术合作和俄帮助伊朗建布什尔核电站的协议,武器交易金额达300亿美元。2000年10月俄宣布将继续同伊朗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进行合作,包括再为伊朗修建三座核电站。在伊拉克问题上,俄多次重申对伊问题的立场,要求国际社会尽快取消对伊制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