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海湾战争1416》第16章


约在公元前30##年,迦南人耶布斯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迁来,定居于此,因此得名。相传公元前102#年,在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希伯莱王国,随即定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一词来自希伯来语,意为“和平之城”。犹太人曾先后在这里兴建规模宏大的圣殿,耶路撒冷成为古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耶布斯国王麦基洗德在位时,建造了耶路撒冷城,并把它命名为“耶路撒利姆”,意即和平之城。阿拉伯人则习惯称它为“古德斯”,即圣城。
耶路撒冷分东西两城区,西区是十九世纪起新建的市区,布局别致,景色秀丽。东区则包括集中了许多宗教圣迹的老城,是西区的两倍。老城历经战争创伤,始建以来,已经重建和修复过18次之多。公元前1049年,曾为大卫王统治下的古以色列王国老城。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今伊拉克)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此城,把它夷为平地。公元前532年,又为波斯大流士王侵占。公元前四世纪后,相继附属于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诸王国。公元前63年被罗马攻占时,他们驱逐了城内的犹太人。罗马人在巴勒斯坦对犹太人的暴政,引起了四次大规模的起义,罗马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屠杀了100多万犹太人,并有大批犹太人被掠往欧洲,沦为奴隶。劫后余生的犹太人纷纷外逃,主要去向是现今的英、法、意、德等地区,后来又大批流向俄国、东欧、北美等,从此开始了犹太人悲惨的流散史。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败了罗马人,此后,长期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
十一世纪末,罗马教皇和欧洲的君主们以“收复圣城”的名义,多次发动十字军东侵,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随后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延续近一个世纪,1187年,阿拉伯的苏丹萨拉丁在巴勒斯坦北部的赫淀一役,大败十字军,收复了耶路撒冷。从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耶路撒冷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
1917年盟军占领耶路撒冷。1922年起由英国“委托统治”。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西区,并在195#年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城东区随由约旦控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进而占领全城。198#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将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此举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和国际舆论的强烈反映。
更有意思的是,三大宗教根据各自的传说,都奉耶路撒冷为圣地。
公元前十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后,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教徒们来此朝觐祭神,耶路撒冷从而成为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出现。传说基督教“救世主”耶稣生于耶路撒冷南郊的小镇伯利恒,在耶路撒冷及其附近地区传播上帝“福音”,后为犹太教当局拘送罗马总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耶稣受难后第三天复活,40天后升天。公元33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伦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时,在耶稣墓地建造圣墓教堂,因而这里也是基督教的圣地。
公元七世纪时,传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他52岁时的一个夜晚,随天使由麦加来到耶路撒冷,踩着一块岩石,升上七重天,接受天启,黎明赶回麦加。这次神奇的“夜行与登霄”,记载在《古兰经》的夜行篇中。这样,耶路撒冷又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个圣地。
耶路撒冷城有三个安息日,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分别是穆斯林、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安息日。市内街道和橱窗里常标以三种文字——犹太人用的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和英文。
耶路撒冷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宗教圣迹。《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提到的人名、事件和有关地方,城中几乎都有相应的痕迹可寻。在西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有大卫王之墓和“晚餐室”,后者据说是耶稣被钉死前夜和12个门徒举行“最后的晚餐”的处所。老城区的圣迹更多,东部有块伊斯兰圣地,雄踞于摩利斯山,占地26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四周围以院墙,有10座敞开的大门和4座关闭的大门。圣地内南侧是宏伟的阿克萨清真寺,中央是绚丽的萨赫莱清真寺(即岩石清真寺)以及4座耸入云霄的宣礼塔、一座图书馆和一座伊斯兰博物馆等。而城东的橄榄山,则是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又一圣地。
从Que#n Hel#n#y大街拐出来就到了耶路撒冷老城。我想进著名的大马士革门(Da-mascus gate),可奥丽特坚决不干,因为那里聚居着阿拉伯人,她说她从小就不去大马士革门,那里的巴勒斯坦人会用石块砸她,犹太人只走犹太人的加法门(Jaf#a gate)。我只有跟在她身后亦步亦趋。
耶路撒冷老城由四个城区组成,其中东南区最大,在这里居住的全是阿拉伯人,狭窄的街道上便是著名的阿拉伯市场。到处有卖新鲜水果、蔬菜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阿拉伯小吃,菜花、橙子、香蕉都是两个谢克(合一美元)一公斤。金光闪闪的首饰店四处都是。
一座金碧辉煌的清真寺矗立在这里,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阿克萨和圣石清真寺”(Aqsa Mosque)。这座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仅次于麦加的圣寺和麦地那的先知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圣寺。“阿克萨”在阿拉伯文里是“极远”的意思,这个名称来源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一次神奇的登宵夜游七重天的传说。这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709年马利克哈里发时代,公元780年毁于地震,后几经翻建,现保存的大部分建筑,是公元十一世纪扎希尔哈里发时代留下来的。这座清真寺主体建筑高88米,宽35米,内耸立53根大理石圆柱和49根方柱。圆顶和北门为十一世纪增建。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时,把清真寺的一部分改为教堂,另一部分当作神庙骑士团的营房和武库。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从十字军占领下收复耶路撒冷,下令修复这座清真寺,重建神龛,用彩石镶嵌的图案修饰圆顶,并在寺内安置木制讲台。
清真寺里还有一座长方形的大礼拜寺——欧默尔礼拜寺(欧默尔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死后的第二位哈里发)。清真寺的北门有一座高大的门廊,系阿尤王朝的苏丹伊萨于1217年所建,由7个独立的拱门组成,每一座拱门又与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门遥遥相对。清真寺前有“卡斯”水池,人们常常聚集在池边作礼拜前的小净(净身之一种,小净指洗手足、脸、摸头、净下;大净则洗全身)。
以色列军警在这座清真寺门口检查进入寺内的阿拉伯人,年轻的阿拉伯男子必须把身份证抵押给军警换得一张白色卡片后才许进入。奥丽特不敢靠近,一个劲儿催我快走。
紧贴着阿克萨清真寺的西墙,有一条长约50米的隧道,持加里尔步枪、身穿防弹背心的以色列士兵正在入口处检查一位阿拉伯女人的菜筐。一位士兵粗粗翻看了一下我的摄影包,就放我和奥丽特过去。穿过隧道,就是著名的犹太教圣迹——哭墙(Wailing Wall,又称西墙)。
奥丽特告诉我说,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了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到了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位,他用了七年时间,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犹太教圣殿,即所罗门圣殿。它壮观华丽,所罗门亲自主持了圣殿的落成典礼,并代表全体臣民向神主祈祷,这一盛大节日延续了两星期,圣殿的建成,不仅使所罗门威望大增,而且成为以色列人崇拜的圣地。教徒们来此朝觐和献祭者不绝,从而成为古犹太人政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圣殿付之一炬,以后重建。可又被古罗马人烧毁。阿拉伯人在此基础上盖了阿克萨清真寺,仅剩这一堵残墙。可犹太人仍然珍惜之,这段墙被视为犹太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此后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犹太人常从各地来此号哭,以寄托其故国之思,这与中国古代《诗经》中所抒写的黍离之感相似,此墙因名“哭墙”。如今,每逢犹太教安息日,还有人到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